第1章 经济法基础知识 1
1.1 经济法概述 2
1.1.1 经济法的概念 2
1.1.2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2
1.1.3 经济法的定义 3
1.1.4 经济法的体系 4
1.1.5 经济法体系的结构 4
1.1.6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5
1.2 经济法律基本制度 8
1.2.1 经济法律关系 8
1.2.2 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9
1.2.3 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 10
1.2.4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取得 11
1.2.5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12
1.2.6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特征 13
1.2.7 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 14
1.2.8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15
1.3 法律行为与代理 16
1.3.1 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16
1.3.2 法律行为的分类 17
1.3.3 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19
1.3.4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21
1.3.5 无效的民事行为 21
1.3.6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22
1.3.7 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24
1.3.8 代理的适用范围 25
1.3.9 代理的种类 25
1.3.10 代理权的行使 26
1.3.11 无权代理 26
1.4 诉讼时效 27
1.4.1 诉讼时效的概念 27
1.4.2 诉讼时效期间的概念 28
1.4.3 诉讼时效期间的种类 28
1.4.4 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与延长 28
1.5 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 29
1.5.1 法律责任的概念 29
1.5.2 违反经济法法律责任的形式 30
1.5.3 解决经济纠纷的方式 31
第2章 公司法 33
2.1 公司和公司法概述 34
2.1.1 公司的概念和特征 34
2.1.2 公司法的概念 36
2.1.3 公司法的演变 36
2.2 有限责任公司 37
2.2.1 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念和特征 37
2.2.2 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条件 38
2.2.3 有限责任公司的章程 39
2.2.4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的方式 39
2.2.5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登记 40
2.2.6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41
2.2.7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 41
2.2.8 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 42
2.2.9 有限责任公司的经理 44
2.2.10 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会 44
2.2.11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45
2.2.12 关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别规定 46
2.2.13 国有独资公司 47
2.2.14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 48
2.3 股份有限公司 50
2.3.1 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和特征 50
2.3.2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 51
2.3.3 股份有限公司的章程 51
2.3.4 发起人的出资和股份的公开募集 52
2.3.5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 56
2.3.6 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 58
2.3.7 股份有限公司的经理 59
2.3.8 股份有限公司的监事会 60
2.4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与转让 61
2.4.1 股份发行的概念和特征 61
2.4.2 股份发行的原则和限制 62
2.4.3 新股发行 63
2.4.4 股份的转让 63
2.4.5 股份转让的限制 63
2.4.6 上市公司 64
2.5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和义务 66
2.5.1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 66
2.5.2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义务 66
2.5.3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损害赔偿责任 68
2.5.4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列席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会议的义务 68
2.5.5 股东代表诉讼和股东直接诉讼 68
2.6 公司债券 70
2.6.1 什么是公司债券 70
2.6.2 公司债券的发行 71
2.6.3 记名债券和不记名债券 72
2.6.4 公司债券的转让 72
2.6.5 可转换公司债券 72
2.7 公司财务会计 73
2.7.1 公司财务会计报告 73
2.7.2 公司利润的分配 73
2.7.3 公司公积金的用途 74
2.8 公司的合并、分立、增资、减资 74
2.8.1 什么是公司合并 74
2.8.2 什么是公司分立 75
2.8.3 公司注册资本的增减 75
2.9 公司的破产、解散和清算 76
2.9.1 什么是公司破产 76
2.9.2 什么是公司解散 77
2.9.3 什么是公司清算 77
2.10 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 79
2.10.1 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概念 79
2.10.2 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 79
2.10.3 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法律地位 79
2.10.4 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撤销 80
2.11 违反公司法的法律责任 80
2.11.1 公司违反公司法的法律责任 80
2.11.2 发起人和股东违反公司法的法律责任 82
2.11.3 清算组及其成员违反公司法的法律责任 82
2.11.4 有关国家机关和直接责任人员违反公司法的法律责任 82
2.11.5 资产评估、验资机构或其他验证机构违反公司法的法律责任 82
第3章 法律制度 84
3.1 合伙企业法 85
3.1.1 什么是合伙企业 85
3.1.2 合伙企业法概述 86
3.1.3 合伙企业的设立条件 86
3.1.4 合伙企业的财产 88
3.1.5 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 88
3.1.6 合伙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89
3.1.7 合伙企业与第三人的关系 90
3.1.8 什么是入伙 91
3.1.9 什么是退伙 91
3.1.10 退伙的效果 92
3.1.11 合伙企业的解散 93
3.1.12 合伙企业的清算 94
3.1.13 合伙企业注销登记 95
3.2 个人独资企业法 95
3.2.1 什么是个人独资企业 95
3.2.2 个人独资企业法的概念 96
3.2.3 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 96
3.2.4 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 97
3.2.5 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 98
3.2.6 个人独资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100
3.2.7 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和清算 100
第4章 企业破产法律制度 102
4.1 企业破产法概述 103
4.1.1 什么是破产 103
4.1.2 破产法的概念 103
4.1.3 破产制度的宗旨与功能 104
4.1.4 我国企业破产法的构成 105
4.1.5 我国企业破产法的效力 105
4.2 破产申请的提出与受理 106
4.2.1 破产的条件 106
4.2.2 破产申请 107
4.2.3 破产申请的受理 108
4.3 债权人会议 110
4.3.1 债权人会议的概念 110
4.3.2 债权人会议的组成 111
4.3.3 债权人会议的召集 111
4.3.4 债权人会议的职权 111
4.3.5 债权人会议的决议 112
4.4 破产和解与整顿 113
4.4.1 和解的概念和功能 113
4.4.2 和解申请的提出 113
4.4.3 和解协议 114
4.4.4 整顿 114
4.5 破产宣告和破产清算 116
4.5.1 破产宣告的程序 116
4.5.2 破产宣告的效力 118
4.5.3 成立清算组织 119
4.5.4 破产债权 120
4.5.5 破产财产 121
4.5.6 破产财产的分配 122
4.5.7 破产程序的终结 122
第5章 合同法 123
5.1 合同法概述 124
5.1.1 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124
5.1.2 合同的分类 124
5.1.3 合同法的概念 125
5.1.4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126
5.2 合同的订立与效力 127
5.2.1 合同订立的概念 127
5.2.2 合同订立的方式 127
5.2.3 要约 128
5.2.4 要约的撤回与撤销 129
5.2.5 要约的失效 129
5.2.6 承诺的概念 130
5.2.7 承诺的方式 131
5.2.8 承诺的生效与撤回 131
5.2.9 合同订立的形式 132
5.2.10 合同的主要条款 132
5.2.11 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 133
5.2.12 缔约过失责任 134
5.2.13 合同的生效 134
5.2.14 附条件与附期限的合同 135
5.2.15 无效合同 136
5.2.16 无效合同的处理 137
5.2.17 可撤销、可变更的合同 137
5.2.18 效力待定合同 139
5.3 合同的履行、变更和转让 140
5.3.1 合同履行的概念 140
5.3.2 合同履行的规则 141
5.3.3 涉及第三人的合同履行 142
5.3.4 抗辩权的行使 142
5.3.5 同时履行抗辩权 142
5.3.6 先履行抗辩权 144
5.3.7 不安抗辩权 144
5.3.8 保全措施 145
5.3.9 合同的担保 147
5.3.10 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150
5.3.11 合同的转让 151
5.4 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 153
5.4.1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概念 153
5.4.2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具体情形 153
5.5 违约责任和合同争议的解决 157
5.5.1 什么是违约责任 157
5.5.2 违约责任的种类 158
5.5.3 免责条件 159
5.5.4 合同争议的解决 160
5.6 合同分论 160
5.6.1 买卖合同 160
5.6.2 供用电合同 162
5.6.3 赠与合同 163
5.6.4 借款合同 164
5.6.5 租赁合同 166
5.6.6 融资租赁合同 166
5.6.7 承揽合同 168
5.6.8 建设工程合同 169
5.6.9 运输合同 170
5.6.10 货物运输合同 171
5.6.11 旅客运输合同 172
5.6.12 联运合同 173
5.6.13 技术合同 173
5.6.14 技术开发合同 174
5.6.15 技术转让合同 175
5.6.16 技术咨询合同 177
5.6.17 技术服务合同 178
5.6.18 保管合同 179
5.6.19 仓储合同 179
5.6.20 委托合同 180
5.6.21 行纪合同 182
5.6.22 居间合同 183
5.6.23 居间合同与委托合同、信托合同的异同 183
第6章 金融法律制度 185
6.1 金融法概述 186
6.1.1 金融和金融法的基本概念 186
6.1.2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立法的发展 186
6.2 银行法 187
6.2.1 银行与银行体系 187
6.2.2 银行的职能 188
6.2.3 银行法 188
6.3 保险法 191
6.3.1 保险的概念和种类 191
6.3.2 保险法的概念 193
6.3.3 保险合同 193
6.3.4 财产保险合同 194
6.3.5 人身保险合同 195
6.3.6 保险公司 197
6.4 证券法 198
6.4.1 证券的概念和分类 198
6.4.2 证券法的概念和特征 199
6.4.3 证券发行制度 200
6.4.4 证券交易制度 201
6.4.5 证券监管制度 203
6.4.6 证券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204
第7章 支付结算法律制度 206
7.1 支付结算概述 207
7.1.1 支付结算的含义 207
7.1.2 办理支付结算的基本要求 207
7.2 银行结算账户 209
7.2.1 银行结算账户的概念和种类 209
7.2.2 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变更和撤销 210
7.2.3 基本存款账户 212
7.2.4 一般存款账户 214
7.2.5 专用存款账户 214
7.2.6 临时存款账户 216
7.2.7 个人银行结算账户 217
7.2.8 异地银行结算账户 219
7.2.9 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 220
7.3 票据的结算 221
7.3.1 票据的概念和种类 221
7.3.2 票据的功能 221
7.3.3 票据当事人 222
7.3.4 票据权利与票据责任 223
7.3.5 票据行为 226
7.3.6 票据签章 227
7.3.7 票据记载事项 228
7.3.8 票据丧失的补救 229
7.3.9 银行汇票 230
7.3.10 商业汇票 231
7.3.11 银行本票 234
7.3.12 支票 236
7.4 银行卡结算 237
7.4.1 银行卡的概念和分类 237
7.4.2 银行卡账户和交易 238
7.4.3 银行卡计息和收费 240
7.5 结算方式 241
7.5.1 结算方式的种类 241
7.5.2 汇兑 242
7.5.3 托收承付 243
7.5.4 委托收款 245
7.5.5 国内信用证 247
第8章 会计法律制度 250
8.1 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251
8.1.1 我国现行会计体系 251
8.1.2 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 252
8.1.3 会计法律制度的权限 252
8.1.4 会计人员的管理 253
8.1.5 单位负责人的内部管理 253
8.2 会计核算 253
8.2.1 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253
8.2.2 会计核算的内容 255
8.2.3 会计年度 256
8.2.4 记账本位币 256
8.2.5 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 256
8.2.6 财务会计报告 258
8.2.7 财产清查 260
8.2.8 会计档案管理 260
8.3 会计监督 263
8.3.1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263
8.3.2 会计工作的政府监督 266
8.4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268
8.4.1 会计机构的设置 268
8.4.2 代理记账 269
8.4.3 会计机构负责人 271
8.4.4 总会计师 271
8.4.5 会计从业资格 274
8.4.6 会计专业职务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277
8.4.7 会计工作岗位设置 280
8.4.8 会计人员回避制度 281
8.4.9 会计人员工作交接 281
8.4.10 会计工作临时交接 284
8.4.11 会计资料移交后的责任界定 284
8.4.12 法律责任 285
第9章 税收法律制度概述 289
9.1 税收与税法 290
9.1.1 税收的概念和特征 290
9.1.2 税收的分类 290
9.1.3 税法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294
9.2 我国税收法律制度 299
9.2.1 我国现行税种 299
9.2.2 有关税收法律制度 299
第10章 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 313
10.1 企业所得税概述 314
10.1.1 企业所得税的含义 314
10.1.2 企业所得税的特征 314
10.1.3 企业所得税征收范围 315
10.1.4 企业所得税纳税人 316
10.2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 317
10.2.1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 317
10.2.2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范围 318
10.2.3 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335
第11章 流转税法律制度 338
11.1 增值税法律制度 339
11.1.1 增值税的含义 339
11.1.2 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340
11.1.3 增值税纳税人 344
11.1.4 增值税税率 346
11.1.5 增值税纳税地点 358
11.1.6 增值税纳税期限 358
11.1.7 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 359
11.2 消费税法律制度 365
11.2.1 消费税的含义 365
11.2.2 消费税的特征 365
11.2.3 消费税纳税人和征收范围 366
11.2.4 消费税销售额和销售数量的确定 368
11.2.5 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372
11.2.6 外购和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已纳消费税的抵扣 372
11.2.7 消费税应纳税额的其他规定 373
11.2.8 消费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地点和纳税期限 373
11.3 营业税法律制度 375
11.3.1 营业税的含义 375
11.3.2 营业税征收范围 375
11.3.3 营业税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380
11.3.4 营业税税率 382
11.3.5 营业税营业额的确定 383
11.3.6 营业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387
11.3.7 营业税的起征点 388
11.3.8 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地点和纳税期限 388
第12章 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 391
12.1 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概述 392
12.1.1 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 392
12.1.2 税收征收管理机关的含义 392
12.1.3 税务系统的管理范围 393
12.2 税务管理 395
12.2.1 税务管理的含义 395
12.2.2 账簿及凭证管理 401
12.2.3 纳税申报 406
12.2.4 税款征收 408
12.3 税务检查 417
12.3.1 税务检查机构 417
12.3.2 税务机关在税务检查中的职权 418
12.3.3 税务检查中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检查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 419
12.4 法律责任 419
12.4.1 违反税务管理行为的法律责任 419
12.4.2 违反纳税申报规定行为的法律责任 420
12.4.3 拒绝检查的法律责任 420
12.4.4 偷税行为的法律责任 421
12.4.5 逃避税务机关追缴欠税行为的法律责任 422
12.4.6 骗取出口退税行为的法律责任 422
12.4.7 抗税行为的法律责任 423
12.4.8 拖欠税款行为的法律责任 423
12.4.9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及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行为的法律责任 424
12.4.10 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的法律责任 425
12.4.11 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不履行税收法规规定职责的法律责任 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