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叙事理论与文化战略 1
一 思维的三弦 1
二 对行原理 5
三 返回中国叙事本身 7
四 叙事形式法则的探讨 12
五 两极中和的原则 15
六 还原、参照与贯通 19
结构篇第一 24
一 结构的动词性及其原理 24
二 道与技的双构性思维 32
三 结构要素之一:顺序 41
四 结构要素之二三:联结,对比 46
五 结构动力学——势能 53
六 结构形态发展的五个主题(上) 62
七 结构形态发展的五个主题(下) 67
八 组织结构的死法与活法 73
时间篇第二 84
一 作为人类经验的时间 84
二 时间表述形态和文化密码 85
三 叙事元始和时间整体性 90
四 叙事元始的时间表现形态 93
五 历史时间与叙事时间 98
六 时间顺序和预叙的文化蕴涵 103
七 时间幻化与翻过一面看人生 110
八 时间人文化和独特时间刻度的选择 118
九 时态非原生性及其功能 125
视角篇第三 134
一 视角的意义 134
二 视角与作者 140
三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 147
四 视角的流动性 155
五 视角的一与多及其层面 162
六 聚焦与盲点 171
七 聚焦于“有”与聚焦于“无” 178
意象篇第四 187
一 意象原型及其释义 187
二 意象的选择和组合 193
三 意象的类型 202
四 意象的意义指涉 213
五 意象的功能 220
评点家篇第五 231
一 叙事学的独特存在形态 231
二 黏附于直觉的理论思维方式 239
三 评点体例的完善 243
四 评点体例的变异 250
五 阅读视野的设计 259
六 全局视野的比较性和透视性 264
七 精神共享的阅读形态 270
八 点醒灵性和点醒趣味 278
九 从儒家经典阐释中走出来 284
十 建立“另一个经典世界” 290
附录:专家推荐意见二则 297
后记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