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肝脏的生理与病理学 1
第一节 肝脏的结构 1
一、经典肝小叶 1
(一)肝板 1
(二)肝实质细胞 1
(三)肝血窦 3
(四)窦周隙和贮脂细胞 5
二、门管区 5
三、门管小叶与肝腺泡 5
(一)门管小叶 5
(二)肝腺泡 5
四、肝内胆管系统 6
(一)胆小管 6
(二)胆汁的排泄 6
五、肝脏的血液循环 6
(一)门静脉 7
(二)肝动脉 7
(三)肝静脉 7
第二节 肝脏的物质代谢 7
一、肝脏与糖类代谢 7
(一)糖的分类及主要作用 7
(二)糖的消化和吸收 8
(三)糖的运输和贮存 8
(四)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 8
(五)糖异生作用 9
(六)血糖浓度的调节 9
二、肝脏与蛋白质代谢 10
(一)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0
(二)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 10
(三)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11
(四)尿素的形成 12
三、肝脏与脂类代谢 13
(一)脂类的生理功能 13
(二)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13
(三)甘油三酯代谢 13
四、肝脏与磷脂代谢 14
(一)甘油磷脂的合成代谢 15
(二)甘油磷脂的分解代谢 15
五、肝脏与胆固醇代谢 15
(一)胆固醇的合成、消化、转化和排泄 15
(二)胆固醇合成的调节 16
六、肝脏与血浆脂蛋白代谢 16
(一)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和组成 16
(二)脂蛋白的代谢 17
七、肝脏与胆汁酸盐代谢 18
(一)胆汁酸的种类 18
(二)胆汁酸的代谢 18
(三)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18
八、肝脏与胆色素代谢 18
(一)胆红素的来源、生成及转运 19
(二)胆红素在肝内代谢过程 19
(三)血清胆红素与黄疸 20
九、肝脏与维生素代谢 20
(一)脂溶性维生素 20
(二)水溶性维生素 21
十、肝脏与激素代谢 22
(一)胰岛素 22
(二)甲状腺素 23
(三)性激素 23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 23
(五)儿茶酚胺类激素 24
第三节 肝细胞的凋亡、坏死与再生 24
一、肝细胞的凋亡 24
(一)细胞凋亡的理论基础 24
(二)细胞凋亡的机制 24
(三)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 25
(四)影响肝细胞凋亡的因素 25
二、肝细胞坏死 25
(一)细胞坏死的机制 25
(二)肝细胞坏死的病理特点 25
三、肝细胞再生 26
(一)肝再生细胞的来源 26
(二)肝细胞再生的过程 26
(三)肝细胞再生的特点 26
(四)肝细胞再生的调控 27
第四节 肝脏的免疫功能 27
一、T、B淋巴细胞 27
(一)T淋巴细胞 27
(二)B淋巴细胞 27
二、Kupffer细胞 28
三、肝血窦内皮细胞 28
四、树突状细胞 28
五、NK细胞和NKT细胞 28
第五节 肝脏炎性疾病病理学改变 29
一、肝脓肿 29
(一)细菌性肝脓肿 29
(二)阿米巴性肝脓肿 29
(三)放线菌性肝脓肿 30
二、病毒性肝炎 30
(一)急性轻型肝炎 30
(二)重症型肝炎 31
(三)慢性肝炎 31
三、肝脏特殊性炎症 33
(一)肝结核病 33
(二)肝结节病 33
(三)肝梅毒 33
(四)肝麻风病 34
(五)慢性活动性类狼疮肝炎 34
(六)其他肝肉芽肿 34
四、新生儿肝炎 34
五、毒物或药物中毒性肝病 34
(一)急性肝细胞损伤 35
(二)慢性肝损伤 35
六、酒精性肝病 35
(一)酒精性脂肪肝 35
(二)酒精性肝炎 35
(三)酒精性肝硬化 36
七、肝硬化 36
(一)门脉性肝硬化 36
(二)粗结节性肝硬化 37
(三)胆汁性肝硬化 37
(四)淤血性肝硬化 39
(五)肝炎后肝硬化 39
(六)其他类型肝硬化 39
第六节 肝脏肿瘤病理学改变 40
一、良性上皮组织肿瘤 40
(一)肝细胞腺瘤 40
(二)胆管腺瘤 41
二、恶性上皮组织肿瘤 41
(一)肝细胞性肝癌 43
(二)胆管细胞性癌 43
(三)混合性肝癌 44
(四)婴幼儿原发性肝癌及肝母细胞瘤 44
(五)少见的肝癌类型 45
三、良性间叶组织肿瘤 45
(一)肝海绵状血管瘤 45
(二)婴儿血管内皮瘤 46
(三)肝间叶性错构瘤 46
(四)肝脂肪瘤 47
(五)肝炎性假瘤 47
(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48
四、恶性间叶组织肿瘤 48
(一)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 48
(二)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49
(三)肝恶性神经鞘瘤 49
(四)原发性肝血管肉瘤 49
(五)原发性肝淋巴瘤 49
五、肝转移瘤 50
第二章 酶学检验 53
第一节 血清酶检验在肝病中的应用 54
一、酶的分类与命名 54
二、血清酶及其分类 55
三、血清酶活性变化机制 55
(一)细胞内酶的释放 55
(二)细胞酶进入血液的方式 56
(三)血液中酶的清除 57
(四)酶的合成障碍 58
(五)其他 58
四、血清酶的生理变异 58
(一)性别的差异 58
(二)年龄的差异 58
(三)饮食的影响 59
(四)运动的影响 59
(五)妊娠与分娩的影响 59
五、同工酶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意义 59
第二节 血清酶检测的技术与方法 60
一、酶的活性浓度单位 60
二、酶活性浓度测定技术 61
三、酶活性浓度测定方法 62
四、酶活性测定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63
五、标本处理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64
第三节 用于诊断肝实质损伤的酶 64
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65
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66
三、γ-谷氨酰基转移酶 68
四、碱性磷酸酶 69
五、胆碱酯酶 72
六、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 73
七、乳酸脱氢酶 73
八、铜氧化酶 75
九、谷氨酸脱氢酶 76
十、鸟嘌呤脱氢酶 76
十一、β-葡萄糖醛酸酶 77
十二、异柠檬酸脱氢酶 77
十三、醛缩酶 78
十四、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 78
十五、乙醇脱氢酶 79
十六、腺苷脱氨酶 80
十七、β-半乳糖苷酶 81
十八、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81
十九、谷胱甘肽-S-芳香基转移酶 82
二十、核酸酶 82
二十一、淀粉酶 83
二十二、葡萄糖-6-磷酸酶 84
二十三、组氨酸酶 84
二十四、精氨酸酶 84
二十五、黄嘌呤氧化酶 85
二十六、山梨醇脱氢酶 85
二十七、奎宁氧化酶 86
二十八、过氧化氢酶 86
二十九、丙酮酸激酶 87
三十、磷酸己糖同分异构酶 87
三十一、苹果酸脱氢酶 88
三十二、超氧化物歧化酶 88
三十三、谷胱甘肽还原酶 89
三十四、磷酸己糖变位酶 89
三十五、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 89
三十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90
三十七、肌酸激酶 91
三十八、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91
三十九、α-羟丁酸脱氢酶 92
四十、唾液酸转移酶 92
四十一、芳香基硫酸酯酶 93
四十二、胰凝乳蛋白酶 93
四十三、其他血清酶 93
第四节 用于诊断胆汁淤积的酶 94
一、5′-核苷酸酶 94
二、亮氨酸氨基肽酶 95
三、亮氨酸芳基酰胺酶 95
四、碱性磷酸酶 95
五、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肽酶 96
六、腺苷脱氨酶 96
七、γ-谷氨酰基转移酶 96
八、黄嘌呤氧化酶 96
九、奎宁氧化酶 96
第五节 用于诊断肝纤维化的酶 96
一、单胺氧化酶 96
二、脯氨酰羟化酶 97
三、脯氨酸肽酶 97
四、胶原酶 98
五、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98
六、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 98
七、腺苷脱氨酶 98
第六节 用于诊断肝肿瘤的酶 98
一、α-L-岩藻糖苷酶 99
二、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肽酶 99
三、α1-抗胰蛋白酶 100
四、5′-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同工酶 101
五、α1-抗糜蛋白酶 101
六、醛缩酶 101
七、β-葡萄糖醛酸酶 101
八、γ-谷氨酰基转移酶 101
九、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102
十、碱性磷酸酶同工酶 102
第七节 血清酶谱的综合分析 102
一、不同肝损伤时的血清酶谱变化 102
二、不同酶比值测定的临床意义 103
三、常见肝病的酶谱变化特征 104
第八节 酶学指标在肝病诊断中应用展望 106
第三章 蛋白质检验 109
第一节 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109
一、蛋白质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109
二、蛋白质的分类与功能 110
(一)蛋白质的分类 110
(二)蛋白质的功能 110
三、血浆蛋白质及其功能 110
(一)血浆蛋白质的分类 111
(二)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111
四、血浆蛋白质的分离分析方法 111
(一)电泳技术 111
(二)光谱光度分析技术 112
(三)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113
(四)酶免疫分析技术 113
五、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特点 113
第二节 重要血浆蛋白质的检验 114
一、总蛋白 114
二、清蛋白 117
三、球蛋白 118
四、清蛋白与球蛋白比值 119
五、前清蛋白 119
六、结合珠蛋白 120
七、纤维粘连蛋白 121
八、S蛋白 123
九、β2-微球蛋白 123
十、Y蛋白 124
十一、Z蛋白 125
十二、C反应蛋白 125
十三、α2-巨球蛋白 126
十四、黏蛋白 127
十五、类黏蛋白 128
十六、运铁蛋白 128
十七、铁蛋白 130
十八、α2-热稳定性糖蛋白 130
十九、C蛋白 131
二十、α1-微球蛋白 131
二十一、层粘连蛋白 132
二十二、血红素结合蛋白 133
二十三、胶原蛋白 133
二十四、间α-胰蛋白酶抑制物 135
二十五、Gc球蛋白 135
二十六、粗纤维调节素 136
二十七、铜蓝蛋白 137
二十八、α1-抗胰蛋白酶 137
二十九、视黄醇结合蛋白 138
三十、内毒素结合蛋白 139
三十一、血栓调节蛋白 140
三十二、各种肝脏疾病血清蛋白成分的改变 141
第三节 有关蛋白质代谢产物的检测 142
一、血浆氨基酸 143
二、血氨 144
三、血清尿素 145
第四章 胆红素代谢检验 148
第一节 血清胆红素检测 148
一、血清总胆红素 149
二、血清1分钟胆红素 150
三、血清结合胆红素 150
四、血清未结合胆红素 152
五、血清δ胆红素 153
第二节 尿胆红素及胆素原的检测 154
一、尿胆红素 154
二、尿胆素原 155
三、尿胆素 157
第三节 粪胆素原及粪胆素的检测 158
一、粪胆素原 158
二、粪胆素 158
第四节 血清胆汁酸代谢检查 158
一、血清总胆汁酸 158
二、血清甘氨胆酸 160
第五章 糖代谢检验 163
第一节 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163
一、肝脏在糖分解代谢中的作用 163
二、肝脏在糖合成代谢中的作用 164
三、肝脏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 164
第二节 糖代谢相关指标的检测 164
一、血液葡萄糖测定 164
二、葡萄糖耐量试验 166
三、强的松葡萄糖耐量试验 168
四、胰岛素释放试验 168
五、果糖耐量试验 169
六、半乳糖耐量试验 169
七、乳酸测定 170
八、静脉注射葡萄糖后乳酸测定 170
九、丙酮酸测定 171
第六章 脂类代谢检验 172
第一节 血清脂类的检测 172
一、血清总胆固醇 172
二、血清胆固醇酯 174
三、血清甘油三酯 175
四、血清磷脂 176
五、血清游离脂肪酸 176
六、血清游离脂肪酸组分分析 177
第二节 血清脂蛋白的检测 178
一、血清脂蛋白总体分析 178
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82
三、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83
四、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84
(一)HDL-C 185
(二)HDL2-C 186
(三)HDL3-C 186
五、血清载脂蛋白 186
(一)血清载脂蛋白AⅠ 186
(二)血清载脂蛋白B 188
(三)血清载脂蛋白CⅡ、CⅢ 189
(四)血清载脂蛋白E 191
第三节 血清其他脂蛋白及脂质代谢产物的检测 192
一、血清脂蛋白(a) 192
二、血清脂蛋白X 193
三、血清过氧化脂质 193
第七章 肝炎病毒学检验 196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197
一、甲型肝炎病毒抗原和甲型肝炎病毒抗体 198
二、甲型肝炎病毒RNA 199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00
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室检查 203
(一)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203
(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203
(三)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和e抗体 204
(四)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和核心抗体 205
(五)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常见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206
(六)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及抗前S1蛋白 208
(七)乙型肝炎病毒前S2蛋白及抗前S2蛋白 208
(八)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和X抗体 209
(九)聚合人血清清蛋白受体 210
(十)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 210
(十一)乙型肝炎病毒DNA 210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212
一、丙型肝炎病毒抗原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212
二、丙型肝炎病毒RNA 213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214
一、丁型肝炎病毒抗原和丁型肝炎病毒抗体 215
二、丁型肝炎病毒RNA 217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217
一、戊型肝炎病毒抗原和戊型肝炎病毒抗体 218
二、戊型肝炎病毒RNA 219
第六节 庚型肝炎病毒 219
一、庚肝病毒抗体 220
二、庚肝病毒RNA 220
第七节 TT病毒 220
TTV DNA 221
第八节 肝炎血清学实验检测项目的选择 222
一、肝炎病毒学标志抗原及其抗体检查方法 222
二、不同检验目的之各种标志物的选择及其意义 223
第八章 肝脏疾病的免疫学检验 226
第一节 体液免疫检验 226
一、IgG测定 227
二、IgA测定 227
三、IgM测定 228
四、IgE测定 228
五、IgD测定 229
六、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 229
七、C3测定 230
八、C4测定 230
第二节 细胞免疫检验 231
一、T淋巴细胞亚群 232
二、T淋巴细胞标志与功能测定 234
(一)植物血凝素(PHA)皮肤试验 234
(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234
(三)E花环试验 234
(四)活性花环试验 235
(五)稳定性花环试验 235
三、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235
四、B淋巴细胞测定 236
第三节 自身抗体检验及临床应用 236
一、抗核抗体 237
二、抗线粒体抗体 238
三、抗平滑肌抗体 238
四、抗肝肾微粒体Ⅰ型抗体 239
五、抗肝细胞质抗原Ⅰ型 239
六、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 239
七、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240
八、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体 240
九、抗肝细胞膜抗原抗体 241
十、抗肝特异性蛋白抗体 241
十一、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242
十二、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242
十三、抗肌动蛋白抗体 242
十四、抗核颗粒抗体 243
十五、抗核包膜自身抗体 243
十六、其他抗体 243
十七、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243
第四节 细胞因子检验 246
一、白细胞介素 247
(一)白细胞介素-1 247
(二)白细胞介素-2 248
(三)白细胞介素-3 249
(四)白细胞介素-4 250
(五)白细胞介素-5 251
(六)白细胞介素-6 251
(七)白细胞介素-7 252
(八)白细胞介素-8 253
(九)白细胞介素-9 253
(十)白细胞介素-10 253
(十一)白细胞介素-11 254
(十二)白细胞介素-12 255
(十三)白细胞介素-13 255
(十四)白细胞介素-14 255
(十五)白细胞介素-15 256
(十六)白细胞介素-16 256
(十七)白细胞介素-17 256
(十八)白细胞介素-18 257
(十九)白细胞介素-19 257
(二十)白细胞介素-20 258
(二十一)白细胞介素-21 258
(二十二)白细胞介素-22 259
(二十三)白细胞介素-23 259
(二十四)白细胞介素-24 259
(二十五)白细胞介素-25 260
(二十六)白细胞介素-26 260
(二十七)各种白细胞介素的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 260
二、干扰素 263
三、肿瘤坏死因子 265
第五节 红细胞免疫检验 266
第九章 肝癌标志物检验 270
第一节 常见的肝癌标志物 272
一、甲胎蛋白 272
二、甲胎蛋白异质体 273
三、铁蛋白 276
四、酸性同工铁蛋白 276
五、血清肝癌特异性蛋白 277
六、碱性胎儿蛋白 277
七、异常凝血酶原 278
八、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 279
九、癌胚抗原 281
十、糖链抗原19-9 282
十一、糖链抗原242 284
十二、糖链抗原125 285
十三、糖链抗原50 287
十四、糖链抗原549 289
十五、转化生长因子-α 290
十六、转化生长因子-β1 292
十七、促绒毛膜性腺激素 294
十八、酶学标志物 294
第二节 AFP与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 295
第十章 肝脏疾病的分子诊断 304
第一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分子诊断技术 304
一、核酸杂交技术 304
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305
三、生物芯片技术 306
第二节 甲型肝炎的基因诊断 308
一、甲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特征 308
二、甲型肝炎的分子诊断 309
第三节 乙型肝炎的基因诊断 309
一、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特征 310
二、乙型肝炎的分子诊断 310
(一)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 310
(二)PCR双探针杂交用于HBV-DNA定量及基因分型检测 311
(三)PCR和微流芯片技术定量监测HBV-DNA及HBV变异株 311
(四)基因芯片检测HBV-DNA 312
第四节 丙型肝炎的基因诊断 313
一、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特征 313
二、丙型肝炎的分子诊断 314
(一)逆转录荧光PCR检测HCV-RNA 314
(二)免疫杂交PCR检测HCV-RNA 315
(三)通用信号模板扩增核酸技术检测HCV-RNA 315
(四)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法定量检测HCV-RNA 315
(五)基因芯片法联合检测HCV-RNA 316
(六)支链DNA技术检测HCV-RNA 316
第五节 其他肝病的分子诊断 316
一、原发性肝癌的分子诊断 316
(一)肝肿瘤相关基因的检测 316
(二)肝肿瘤相关病毒的基因检测 317
(三)肝肿瘤相关标志物的检测 317
二、肝纤维化的分子诊断 318
三、丁型肝炎的分子诊断 319
四、戊型肝炎的分子诊断 319
第十一章 血液学检验 322
第一节 红细胞检验 322
一、红细胞计数 322
二、血红蛋白测定 324
三、红细胞比容 325
四、平均红细胞容积 325
五、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 326
六、红细胞形态检查 327
第二节 白细胞检验 328
一、白细胞计数 329
二、白细胞分类 329
(一)中性粒细胞 329
(二)淋巴细胞 331
(三)嗜酸性粒细胞 332
(四)嗜碱性粒细胞 332
(五)单核细胞 333
(六)淋巴细胞形态检查 334
第三节 血小板检验 334
一、血小板计数 335
二、平均血小板体积 336
三、血小板比容 336
四、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337
五、血小板黏附试验 337
六、血小板聚集试验 338
七、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测定 340
八、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试验 341
九、血小板膜糖蛋白定量测定 342
十、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第4因子测定 343
第四节 止、凝血试验 344
一、凝血酶原消耗试验 346
二、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测定 346
三、凝血酶原抗原和凝血酶原凝血活性测定 348
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348
五、凝血因子ⅩⅢ筛选试验及其亚基抗原FⅩⅢα:Ag,FⅩⅢβ:Ag测定 350
六、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凝血活性测定 351
七、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活性测定 352
八、肝促凝血酶原激酶试验 354
九、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测定 354
十、凝血酶时间测定 355
十一、抗凝血酶Ⅲ测定 356
十二、血浆纤溶酶原抗原与活性测定 357
十三、纤溶酶活性测定 358
十四、血浆α2-抗纤溶酶和α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测定 358
十五、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活性测定 359
十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测定 361
十七、血浆蛋白C抗原与活性测定 362
十八、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 363
十九、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 364
二十、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365
二十一、D-二聚体测定 366
第十二章 体液及排泄物检验 370
第一节 腹水检验 370
一、腹水的形成机制 370
二、腹水的实验室检查 372
(一)腹水的理学检查 372
(二)腹水的化学和免疫学检查 373
(三)腹水漏出液及渗出液的鉴别 375
第二节 尿液检验 376
一、尿糖 376
二、尿酮体 377
三、尿α1-微球蛋白 378
四、尿β2-微球蛋白 380
五、尿卟啉 381
六、尿结晶体 383
七、尿管型 384
第三节 粪便检验 386
一、粪卟啉 386
二、粪胆素原 387
三、粪胆素 388
第十三章 内分泌检验 391
第一节 含氮激素 391
一、胰岛素 391
二、胰高血糖素 392
三、生长激素 393
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394
五、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甲状腺素 395
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游离甲状腺素 396
七、反甲状腺原氨酸 396
八、促甲状腺激素 397
九、心钠素 397
十、促胃液素 398
十一、血管活性肠肽 399
十二、内皮素 399
十三、催乳素 400
十四、褪黑激素 401
十五、瘦素 401
十六、儿茶酚胺 402
十七、甲状旁腺激素 403
十八、降钙素 403
十九、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404
第二节 非含氮激素 406
一、雌二醇 406
二、睾丸酮 407
三、醛固酮 408
四、皮质醇 409
五、维生素D3 410
第十四章 维生素检验 412
第一节 脂溶性维生素的检测 412
一、维生素A 412
二、维生素D 414
三、维生素E 415
四、维生素K 416
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的检测 416
一、维生素B1 416
二、维生素B6 417
三、维生素B12 417
四、叶酸 419
五、维生素C 420
第十五章 微量元素检验 422
第一节 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检测 422
一、锌 423
二、铁 424
三、铜 426
四、硒 427
五、锰 429
六、钼 430
七、钴 431
八、锡 432
九、锗 432
第二节 有害微量元素的检测 433
一、铅 433
二、砷 434
三、镉 435
第十六章 肝脏排泄功能检查 437
第一节 肝脏色素排泄功能试验 437
靛氰绿(吲哚氰绿)排泄试验 437
第二节 肝脏药物排泄试验 438
一、14C-氨基比林呼吸试验 438
二、静脉色氨酸耐量试验 439
三、利多卡因代谢物生成试验 440
四、安替比林血浆清除率 440
五、苯巴比妥试验 441
六、糖皮质激素黄疸鉴别试验 442
七、半乳糖廓清试验 442
八、美沙西丁呼气试验 443
第三节 肝脏药物排泄功能检查的选择原则 443
第十七章 肝脏影像学诊断 445
第一节 肝脏的影像学诊断基础 445
一、肝脏超声表现 445
二、肝脏X线表现 446
(一)肝脏的正常和异常X线表现 446
(二)肝血管造影的正常和异常表现 447
三、肝脏CT表现 447
(一)肝脏CT平扫表现 448
(二)肝脏CT增强扫描表现 448
四、肝脏磁共振表现 449
(一)正常磁共振表现 449
(二)异常磁共振表现 449
五、肝脏核素显像表现 449
(一)SPECT的静态肝显像 450
(二)SPECT的动态肝血流及血池显像 451
(三)SPECT的肝血流量及肝动脉和门静脉成分的定量测定 451
(四)SPECT肝断层显像 452
(五)SPECT肝受体显像 452
(六)肝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的表现 452
第二节 各种成像技术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 453
一、肝脓肿 453
二、肝囊肿 455
三、肝棘球蚴病 456
四、慢性血吸虫肝病 457
五、布-加综合征 457
六、肝血管瘤 458
七、肝腺瘤 460
八、局灶性肝内结节增生 461
九、脂肪肝 461
十、肝炎 463
十一、肝硬化 463
十二、原发性肝癌 465
十三、肝转移瘤 467
十四、肝外伤 469
十五、肝豆状核变性 470
十六、肝血红蛋白沉着症 470
十七、肝胆管扩张症 470
十八、胆管细胞癌 471
第十八章 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项目的选择及应用 475
第一节 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的目的与选择原则 475
一、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的目的 475
二、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的临床应用 475
三、肝脏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477
(一)甲型肝炎 477
(二)乙型肝炎 478
(三)丙型肝炎 478
(四)丁型肝炎 478
(五)戊型肝炎 478
(六)庚型肝炎 478
四、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项目的选择 478
(一)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79
(二)疑有肝病的实验室检查 479
(三)急性肝炎 479
(四)慢性肝炎 479
(五)重型肝炎 479
(六)肝纤维化与肝硬化 479
(七)胆汁淤积性肝病 480
(八)脂肪肝 480
(九)原发性肝癌 480
第二节 各种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 480
一、病毒性肝炎 480
(一)急性肝炎 480
(二)慢性肝炎 497
(三)重型肝炎 498
二、胆汁淤积性疾病 500
(一)急性淤胆型肝炎 501
(二)慢性淤胆型肝炎 501
三、肝纤维化 502
(一)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502
(二)实验室检查 503
(三)病理学检查 505
四、肝硬化 505
(一)肝硬化的分类 505
(二)实验室检查 506
(三)影像学检查 507
(四)病理学检查 507
五、自身免疫性肝病 507
(一)自身免疫性肝炎 508
(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509
(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511
(四)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11
六、肝性脑病 512
(一)依病因分类 512
(二)依毒性物质来源分类 513
(三)依发生、发展及病情缓急分类 513
(四)实验室检查 513
(五)脑电图检查 513
七、原发性肝癌 513
(一)实验室检查 514
(二)影像学检查 515
(三)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515
八、脂肪肝 516
(一)发病机制 516
(二)实验室检查 517
(三)病理学改变 517
九、酒精性肝病 517
(一)发病机制 517
(二)实验室检查 518
(三)病理学改变 518
(四)诊断标准 518
十、药物性肝病 520
(一)急性药物性肝病 520
(二)慢性药物性肝病 522
附录1 常用英文缩写及英中文对照 525
附录2 临床常用检验参考值 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