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药理学研究方法》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吕秋军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2596399
  • 页数:72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中介绍了常用的分子药理学实验方法、新药的主要药效学评价方法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方法。

第1章 分子药理学实验方法 1

1.1 核酸技术 3

1.1.1 质粒操作 3

1.1.2 PCR技术 6

1.1.3 重组DNA技术 14

1.1.4 基因转染技术 18

1.1.5 核酸杂交 23

1.1.6 基因芯片技术 33

1.1.7 反义核酸技术 38

1.1.8 RNA干扰 42

1.2 蛋白质技术 45

1.2.1 常规蛋白质定量方法 45

1.2.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47

1.2.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1

1.2.4 Western印迹法 57

1.2.5 免疫共沉淀 59

1.2.6 酵母双杂交 62

1.2.7 膜片钳技术 67

1.2.8 放射配体受体结合实验 73

1.3 细胞培养和形态、功能检测 80

1.3.1 常规细胞培养 80

1.3.2 原代大鼠细胞分离和培养 85

1.3.3 细胞凋亡检测方法 91

1.3.4 流式细胞分析 96

1.3.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00

1.3.6 酶联免疫斑点法 104

1.3.7 单细胞微凝胶电泳 107

参考文献 108

第2章 新药主要药效学试验方法 112

2.1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114

2.1.1 麻醉药物 114

2.1.2 镇静催眠药 123

2.1.3 抗癫痫、抗惊厥药物 129

2.1.4 抗帕金森病药物 145

2.1.5 抗老年性痴呆药物 149

2.1.6 抗精神分裂症药物 156

2.1.7 抗焦虑药实验方法 161

2.1.8 抗抑郁药物 178

2.1.9 镇痛药物 192

2.1.10 中枢兴奋药物 197

2.1.11 阿片戒断反应治疗药物 199

2.2 心血管系统药物 202

2.2.1 抗心律失常药物 202

2.2.2 抗高血压药物 207

2.2.3 抗心肌缺血药物 211

2.2.4 溶栓药物 218

2.2.5 抗凝血药物 224

2.2.6 抗血小板药物 227

2.2.7 调血脂药物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 234

2.2.8 防治脑缺血损伤药物 237

2.3 抗肿瘤药物 242

2.3.1 体外抗肿瘤试验 242

2.3.2 常规体内抗肿瘤药物试验 245

2.3.3 生物反应调节剂的试验方法 247

2.3.4 原位移植模型抗肿瘤试验 247

2.3.5 抗肿瘤转移试验 249

2.3.6 抗肿瘤血管新生药物试验 254

2.4 抗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药物 257

2.4.1 抗细菌药物 257

2.4.2 抗真菌药物 271

2.4.3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 278

2.4.4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物 281

2.4.5 抗疟药物 286

2.5 抗骨和关节病药物 291

2.5.1 治疗骨质疏松症药物 291

2.5.2 促进骨折愈合药物 293

2.5.3 抗关节炎药物 295

2.6 抗糖尿病药物 299

2.6.1 糖耐量试验 300

2.6.2 化学诱导剂致动物糖尿病模型 300

2.6.3 遗传性糖尿病动物模型试验 303

2.6.4 α-葡糖苷酶活性测定 305

2.7 消化系统药物 306

2.7.1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 306

2.7.2 抗胃炎药物 309

2.7.3 胃肠解痉药物 311

2.7.4 催吐药及止吐药 313

2.7.5 泻药及止泻药 315

2.7.6 抗急性肝损伤药物 316

2.7.7 抗肝纤维化药物 318

2.8 血液系统药物 321

2.8.1 防治贫血药物 321

2.8.2 治疗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药物 323

2.8.3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 325

2.8.4 血容量扩充剂 326

2.9 呼吸系统药物 328

2.9.1 平喘药物 328

2.9.2 镇咳药物 334

2.9.3 祛痰药物 336

2.10 泌尿生殖系统药物 339

2.10.1 抗肾小球肾炎药物 339

2.10.2 促进尿道结石排出药物 341

2.10.3 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药物 344

2.10.4 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药物 347

2.10.5 作用于子宫平滑肌药物 348

2.11 抗放射病药物 352

参考文献 356

第3章 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 366

3.1 一般药理学研究 367

3.1.1 目的和意义 367

3.1.2 实验材料和分组给药 367

3.1.3 中枢神经系统研究 368

3.1.4 心血管系统研究 372

3.1.5 呼吸系统研究 373

3.1.6 追加或补充的安全药理学研究 373

3.2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 374

3.2.1 目的和意义 374

3.2.2 主要内容和要求 376

3.2.3 急性毒性试验常用方法 379

3.3 重复给药毒性试验 382

3.3.1 目的和意义 382

3.3.2 主要内容和要求 383

3.3.3 注意问题 386

3.4 遗传毒性试验 392

3.4.1 鼠伤寒沙门菌诱变试验(Ames试验) 392

3.4.2 体外培养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突变试验 396

3.4.3 小鼠的骨髓微核试验 397

3.5 生殖毒性试验 401

3.5.1 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401

3.5.2 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 403

3.5.3 围产期毒性试验 405

3.6 致癌试验 407

3.6.1 致癌试验的必要性 407

3.6.2 致癌试验原则 409

3.6.3 致癌试验的剂量选择 410

3.6.4 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413

3.6.5 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414

3.6.6 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414

3.6.7 生物技术药物致癌试验 416

3.7 毒代动力学在药物长期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417

3.7.1 毒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考虑和方法 419

3.7.2 长期毒性评价中药物暴露评价的其他方面 420

3.8 免疫毒性试验 420

3.8.1 基本原则 421

3.8.2 常规毒性试验中免疫毒性相关指标 422

3.8.3 额外的免疫毒性试验 423

3.8.4 免疫原性、自身免疫和免疫刺激 425

3.9 局部刺激性试验 426

3.9.1 皮肤刺激性试验 426

3.9.2 注射给药部位刺激性试验 428

3.9.3 直肠刺激性试验 430

3.9.4 阴道刺激性试验 430

3.9.5 滴鼻剂和吸入剂刺激性试验 431

3.9.6 口腔用药或滴耳剂刺激性试验 432

3.9.7 眼刺激性试验 433

3.9.8 溶血性试验 434

3.10 过敏性试验 436

3.10.1 主动皮肤过敏试验 437

3.10.2 豚鼠最大化试验和Buehler试验 439

3.10.3 齿齿类局部淋巴结试验 440

3.10.4 被动皮肤过敏试验 442

3.10.5 全身主动过敏试验 443

3.10.6 皮肤光毒性试验 444

3.10.7 皮肤光过敏反应试验 446

3.10.8 过敏性试验的注意事项 448

3.11 药物依赖性的动物试验 449

3.11.1 阿片类药物的身体依赖性试验方法 450

3.11.2 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的身体依赖性试验方法 456

3.11.3 评价药物精神依赖性的试验方法 458

参考文献 464

第4章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方法 466

4.1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设计 467

4.1.1 总体要求 467

4.1.2 研究项目 468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70

4.1.4 结果与评价 470

4.1.5 问题与处理思路 471

4.2 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 472

4.2.1 方法学确证的定义和分类 473

4.2.2 对参照标准品的要求 474

4.2.3 化学分析方法的形成 474

4.2.4 方法学确证的建议 476

4.2.5 免疫分析方法和微生物分析方法的形成 477

4.2.6 确证后的方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478

4.2.7 档案管理和方法学结果总结 480

4.2.8 术语 481

4.2.9 生物分析方法确证实例 482

4.3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实验方法 491

4.3.1 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91

4.3.2 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96

4.3.3 口服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研究 498

4.3.4 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500

4.3.5 药物在体内的粪、尿、胆汁排泄研究 505

4.3.6 生物转化研究 509

4.3.7 对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533

4.4 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537

4.4.1 概论 537

4.4.2 常用分析方法 544

参考文献 556

第5章 新药临床前评价的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559

5.1 试验设计概述 559

5.1.1 试验设计的意义 559

5.1.2 试验设计的原理 560

5.1.3 试验设计三要素 561

5.1.4 试验设计四原则 561

5.1.5 试验设计类型 562

5.2 假设检验中样本大小的估计 563

5.2.1 样本大小估计所需要的前提条件 563

5.2.2 采用定量资料的单组设计、配对设计或交叉设计时样本大小的估计 564

5.2.3 采用成组设计时所需的样本含量 565

5.2.4 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或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时所需样本含量 566

5.2.5 两总体概率比较时所需的样本含量 567

5.2.6 多个样本频率比较时所需样本含量 568

5.3 常见的试验设计类型及相应资料的统计分析 568

5.3.1 正态分布的概念与正态性检验 568

5.3.2 方差齐性的概念与方差齐性检验 570

5.3.3 单组设计和配对设计及相应资料的统计分析 570

5.3.4 成组设计及相应资料的统计分析 572

5.3.5 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及相应资料的统计分析 574

5.3.6 优效性、等效性和非劣效性检验 576

5.4 较复杂的试验设计简介 579

5.4.1 配伍组设计 579

5.4.2 拉丁方设计 580

5.4.3 交叉设计 581

5.4.4 析因设计 583

5.4.5 重复测量设计 583

5.4.6 正交设计 584

5.4.7 均匀设计 585

5.5 常见的定性资料的表达格式与统计分析 586

5.5.1 横断面研究设计的2×2表资料及其统计分析 586

5.5.2 队列研究设计的2×2表资料及其统计分析 588

5.5.3 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的2×2表资料及其统计分析 588

5.5.4 配对研究设计的2×2表资料及其统计分析 589

5.5.5 双向无序R×C表资料及其统计分析 590

5.5.6 结果变量为有序变量的单向有序R×C表资料及其统计分析 591

5.5.7 双向有序且属性不同的R×C表资料及其统计分析 593

5.5.8 双向有序且属性相同的R×C表资料及其统计分析 594

5.6 按直线规律研究两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依赖关系 595

5.6.1 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 595

5.6.2 直线相关与回归的正确步骤 595

5.6.3 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常见错误 595

5.6.4 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计算公式及假设检验 596

5.6.5 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区间估计问题——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报和控制 598

5.6.6 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应用实例 599

5.6.7 用概率法求半数有效量 600

5.7 按曲线规律研究两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602

5.7.1 曲线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 602

5.7.2 曲线回归分析的正确步骤 604

5.7.3 曲线回归分析应用实例 605

5.7.4 曲线回归分析应用中的常见错误 607

5.8 单因素K水平(K≥2)设计生存时间数据统计分析 609

5.8.1 生存时间数据特点及统计描述 609

5.8.2 由生存时间数据计算所得的多个生存率的假设检验 611

5.8.3 由生存时间数据描述的生存曲线的比较 612

5.9 药效学和毒理学的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614

5.9.1 常见的试验设计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614

5.9.2 定量资料的数据结构与统计分析方法的合理选择 620

5.9.3 析因设计定量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及实例 621

5.9.4 重复测量设计定量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及实例 622

参考文献 623

第6章 新药筛选方法学 625

6.1 样品库的建立 626

6.1.1 筛选样品的要求 626

6.1.2 天然产物 628

6.1.3 提取物 633

6.1.4 组合生物催化 637

6.1.5 合成化合物 641

6.2 高通量细胞筛选模型 651

6.2.1 基于STAT3/5信号通路的药物筛选模型 651

6.2.2 基于HIV Tat基因转录调控通路的药物筛选模型 654

6.2.3 基于X蛋白反式激活的抗HBV药物筛选模型 655

6.2.4 基于干扰素α信号通路的抗病毒药物筛选模型 657

6.2.5 基于PPARγ信号通路的药物筛选模型 659

6.2.6 基于雌激素受体β亚型信号通路的药物筛选模型 662

6.2.7 基于NF-kB信号通路的药物筛选模型 664

6.3 高通量筛选 667

6.3.1 高通量药物筛选常用仪器 667

6.3.2 筛选操作 668

6.3.3 数据存储和处理 669

参考文献 669

第7章 新药发现过程中吸收、代谢、分布和毒性的研究 674

7.1 吸收的体外和原位模型 675

7.1.1 吸收的体外模型 675

7.1.2 在体单次灌流方法研究药物在肠道的吸收 678

7.2 分布的体外模型 680

7.2.1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实验 680

7.2.2 血脑屏障模型 682

7.3 代谢的体外模型 684

7.3.1 代谢稳定性研究 684

7.3.2 代谢酶的确定 686

7.3.3 代谢酶抑制的测定 687

7.3.4 肠道菌群对药物的代谢转化研究 690

7.4 早期发现毒理学研究 691

7.4.1 预测模型 691

7.4.2 体外高通量毒性筛选 692

7.4.3 活性代谢产物的检测 695

7.4.4 高内涵筛选技术 695

7.4.5 动物试验 696

参考文献 696

附录 正常实验动物和模型动物各项指标参考值 698

表1 实验动物安全采血量 698

表2 外周血血细胞指标(一) 698

表3 外周血红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指标(二) 699

表4 外周血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三) 700

表5 外周血白细胞指标(四) 701

表6 血清生化指标(一) 701

表7 血清生化指标(二) 702

表8 血清生化指标(三) 702

表9 心电图指标 702

表10 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 703

表11 常见动物骨髓象 703

表12 实验动物脏器重量 704

表13 实验动物体温和血液温度 704

表14 实验动物临床生理指标 705

表15 实验动物饲料量、饮水量、产热量 705

表16 实验动物排便排尿量 706

表17 实验动物生殖生理指标 706

表18 实验动物蛋白指标 707

表19 实验动物肠道长度 708

表20 雌性NOD/Lt小鼠不同周龄血糖变化 708

表21 kk小鼠携带AY基因饲喂高脂饲料后不同性别动物的血糖变化 710

表22 kk小鼠携带AY基因饲喂繁殖饲料不同性别动物的血糖变化 710

表23 kk小鼠未携带AY基因饲喂高脂饲料不同性别动物的血糖变化 711

表24 kk小鼠未携带AY基因饲喂繁殖饲料不同性别动物的血糖变化 711

表25 不同年龄nu/nu、nu/+小鼠脾脏中含免疫球蛋白的细胞(C-Ig)分布 712

表26 间接免疫荧光测定不同淋巴组织浆细胞中类型分布 712

表27 SCID小鼠相关数据 713

表28 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与WKY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 713

表29 年轻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12周龄)生化检验参数(一) 713

表30 年老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22周龄)生化检验参数(二) 714

表31 年轻易卒中型自发性高血压(SHRsp)大鼠(12周龄)生化检验参数(三) 715

表32 年老易卒中型自发性高血压(SHRsp)大鼠(22周龄)生化检验参数(四) 716

表33 年轻WKY大鼠(12周龄)生化检验参数(五) 717

表34 年老WKY大鼠(22周龄)生化检验参数(六) 718

缩略词对照表 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