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为群,朱琴玉主编
  • 出 版 社: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810909630
  • 页数:42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了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两方面的内容,是基础化学系列教材之一。

绪论 1

0-1 概述 1

0-1-1 化学的历史和发展 1

0-1-2 化学的地位和作用 2

0-2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3

0-3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4

第一章 溶液与胶体 6

1-1 分散系 6

1-2 溶液组成标度的表示方法 7

1-2-1 物质的量浓度 7

1-2-2 质量浓度 7

1-2-3 质量摩尔浓度 8

1-2-4 质量分数、摩尔分数和体积分数 8

1-3 稀溶液的依数性 9

1-3-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9

1-3-2 溶液的沸点升高与凝固点降低 10

1-3-3 溶液的渗透压力 13

1-3-4 渗透压力的意义 15

1-4 胶体溶液 17

1-4-1 溶胶的制备 17

1-4-2 溶胶的性质 18

1-4-3 胶团的结构 20

1-4-4 溶胶的稳定性 21

1-4-5 大分子化合物溶液 22

1-4-6 凝胶与胶凝 24

习题 24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平衡 27

2-1 基本概念和术语 27

2-1-1 体系与环境 27

2-1-2 状态和状态函数 27

2-1-3 过程与途径 27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28

2-2-1 热和功 28

2-2-2 热力学能 28

2-2-3 热力学第一定律 29

2-3 热化学 29

2-3-1 等容反应热和等压反应热 29

2-3-2 热化学方程式 31

2-3-3 盖斯定律 32

2-3-4 生成焓和燃烧焓 33

2-4 热力学第二定律 35

2-4-1 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35

2-4-2 熵 36

2-4-3 热力学第二定律 36

2-4-4 标准摩尔熵 37

2-5 吉布斯自由能及其应用 37

2-5-1 吉布斯自由能 38

2-5-2 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39

2-5-3 △G与温度的关系 39

2-6 化学平衡 40

2-6-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41

2-6-2 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46

2-7 化学平衡的移动 47

习题 50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 55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法 55

3-2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56

3-2-1 碰撞理论 56

3-2-2 过渡态理论 58

3-3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58

3-3-1 基元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质量作用定律 58

3-3-2 非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式 59

3-3-3 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 60

3-3-4 一级、二级和零级反应 61

3-4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64

3-5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65

3-5-1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65

3-5-2 均相催化与多相催化 66

3-5-3 酶及其催化作用 66

习题 67

第四章 物质结构 70

4-1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70

4-1-1 原子结构发展简史 71

4-1-2 玻尔原子模型 71

4-1-3 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72

4-2 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75

4-2-1 波函数 75

4-2-2 波函数和电子云图形 77

4-2-3 四个量子数 80

4-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81

4-3-1 屏蔽效应和穿透效应 81

4-3-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82

4-4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86

4-4-1 核外电子排布和周期表的关系 86

4-4-2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89

4-5 离子键 94

4-5-1 离子键理论 94

4-5-2 决定离子化合物性质的因素——离子的特征 94

4-6 共价键 95

4-6-1 价键理论 95

4-6-2 轨道杂化理论 98

4-6-3 分子轨道理论 100

4-7 金属键 104

4-8 分子间力和氢键 105

4-8-1 分子的极性 105

4-8-2 分子间力 106

4-8-3 氢键 107

4-9 晶体结构 109

4-9-1 四类晶体的一般情况 109

4-9-2 离子晶体与离子极化 110

4-9-3 原子晶体 111

4-9-4 分子晶体 112

4-9-5 金属晶体 112

4-9-6 过渡型的晶体 112

习题 113

第五章 分析化学概论 117

5-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17

5-2 定量分析方法的分类 118

5-3 滴定分析概论 119

5-3-1 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和分类 119

5-4 定量分析的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124

5-5 定量分析的误差和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125

5-5-1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125

5-5-2 定量分析误差的产生及表示方法 127

5-5-3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30

5-6 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131

5-6-1 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131

5-6-2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131

5-6-3 可疑数据的取舍 133

5-6-4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134

习题 135

第六章 电解质溶液 137

6-1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137

6-1-1 离子相互作用理论 138

6-1-2 活度和活度系数 138

6-1-3 离子强度和活度系数 139

6-2 酸碱质子理论 140

6-2-1 电离理论 140

6-2-2 质子理论的酸、碱定义 143

6-2-3 酸碱反应的实质 143

6-2-4 酸和碱的强度 144

6-3 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 148

6-3-1 水的质子自递作用和溶液的pH 148

6-3-2 其他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 149

6-4 质子转移平衡有关计算及平衡的移动 151

6-4-1 一元弱酸、弱碱溶液 151

6-4-2 多元酸(碱)溶液 155

6-4-3 两性物质溶液 156

6-5 缓冲溶液 157

6-5-1 缓冲溶液的组成及作用原理 158

6-5-2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159

6-5-3 缓冲容量 163

6-5-4 缓冲溶液的配制 165

6-5-5 缓冲溶液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167

习题 168

第七章 酸碱滴定法 171

7-1 各种酸度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情况 171

7-1-1 一元弱酸(碱)溶液中各种酸碱组分的分布情况 171

7-1-2 多元弱酸(碱)溶液中各种酸碱组分的分布情况 172

7-2 酸碱指示剂的主要特性 174

7-2-1 酸碱指示剂的解离平衡 174

7-2-2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175

7-3 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177

7-3-1 强酸(碱)滴定强碱(酸) 178

7-3-2 强碱滴定弱酸 180

7-3-3 多元酸(碱)的滴定 182

7-4 酸碱滴定法计算示例 183

7-5 终点误差 185

7-6 应用示例 186

7-7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188

习题 189

第八章 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滴定 191

8-1 溶度积 191

8-1-1 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 191

8-1-2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192

8-2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193

8-2-1 溶度积规则 193

8-2-2 沉淀的生成 194

8-2-3 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 196

8-2-4 沉淀的溶解 197

8-3 沉淀滴定法 199

8-3-1 沉淀滴定法概述 199

8-3-2 沉淀滴定的滴定曲线 199

8-3-3 沉淀滴定法的终点检测 200

8-3-4 应用示例 202

习题 203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和配位滴定 205

9-1 配位化合物的一些基本概念 205

9-1-1 配合物的组成和定义 205

9-1-2 配合物的类型和命名 208

9-2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的本质 210

9-2-1 价键理论 211

9-2-2 晶体场理论 214

9-3 配位解离平衡 221

9-3-1 稳定常数和不稳定常数 221

9-3-2 配位平衡的计算 222

9-3-3 配位平衡的移动 222

9-3-4 稳定常数的应用 225

9-4 螯合物 227

9-4-1 螯合物的概述 227

9-4-2 生物学中的螯合物 230

9-4-3 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螯合物 232

9-4-4 影响EDTA螯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234

9-5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单一金属离子的滴定) 237

9-5-1 配位滴定曲线 237

9-5-2 单一金属离子准确滴定的界限 239

9-5-3 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240

9-5-4 金属离子指示剂 241

9-5-5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243

9-5-6 配位滴定的方法和应用实例 246

习题 248

第十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 252

10-1 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252

10-1-1 氧化和还原 252

10-1-2 氧化数 254

10-2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256

10-2-1 氧化数法 256

10-2-2 离子电子法 257

10-3 原电池 258

10-3-1 原电池的概念 258

10-3-2 原电池的组成和表示 259

10-3-3 电极的分类 261

10-3-4 电池组成式与电池反应的互译 262

10-4 电池电动势与电极电势 263

10-4-1 电池电动势 263

10-4-2 电极电势的产生 263

10-4-3 电极电势的测量 264

10-4-4 标准电极电势 266

10-5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268

10-5-1 能斯特(Nernst)方程式 268

10-5-2 能斯特方程式的推导 272

10-6 电极电势及电池电动势的应用 273

10-6-1 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 273

10-6-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274

10-6-3 选择氧化剂和还原剂 276

10-6-4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次序 276

10-6-5 判断反应进行的限度——求平衡常数 277

10-6-6 计算吉布斯自由能 278

10-7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278

10-8 氧化还原滴定法 281

10-8-1 氧化还原滴定法概述 281

10-8-2 氧化还原滴定法基本原理 281

10-8-3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分类和应用举例 287

习题 293

第十一章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 297

11-1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概论 297

11-1-1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的特点 297

11-1-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297

11-2 光的吸收定律 299

11-2-1 朗伯-比耳定律 299

11-2-2 引起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因素 300

11-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302

11-3-1 单波长分光光度计 303

11-3-2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304

11-3-3 多通道分光光度计 304

11-4 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的选择 305

11-4-1 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305

11-4-2 显色反应的选择 305

11-5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308

11-5-1 定性分析 308

11-5-2 定量分析 309

11-5-3 测定平衡常数 312

11-5-4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异构体 313

11-5-5 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313

11-6 紫外光度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314

11-6-1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14

11-6-2 核酸的测定 314

11-6-3 酶的研究 314

11-6-4 生物代谢产物的测定 314

习题 314

第十二章 现代仪器分析 318

12-1 概论 318

12-1-1 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318

12-1-2 分析仪器的组成 319

12-2 电化学分析法简介 320

12-2-1 电极 321

12-2-2 电位分析法 324

12-3 色谱分析概论 330

12-3-1 色谱法及其分类 330

12-3-2 色谱流出曲线和术语 332

12-3-3 色谱分析基本原理 333

12-3-4 气相色谱法 342

12-3-5 定性和定量分析 345

12-3-6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临界流体色谱法 349

12-4 光学分析法导论 349

12-4-1 电磁辐射的性质 349

12-4-2 光与物质的作用 351

12-4-3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354

12-4-4 光谱法仪器 356

12-5 其他仪器分析方法简介 363

12-5-1 质谱法 363

12-5-2 热分析法 366

12-5-3 流动注射分析法 369

习题 371

第十三章 重要元素及化合物 373

13-1 金属元素 373

13-1-1 概述 373

13-1-2 s区金属(碱金属与碱土金属) 374

13-1-3 p区金属 376

13-1-4 ds区金属 377

13-1-5 d区金属 379

13-2 非金属元素 382

13-2-1 概述 382

13-2-2 卤素 382

13-2-3 氧和硫 385

13-2-4 氮、磷、砷 387

13-2-5 碳、硅、硼 391

习题 393

附录 394

附录一 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 394

附录二 一些物质的△fH?,△fG?和S?(298.15K) 394

附录三 一些弱电解质的标准解离常数 400

附录四 常用缓冲溶液的pH范围 400

附录五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18℃~25℃) 401

附录六 元素的原子半径(pm) 402

附录七 元素的第一电离能(kJ·mol-1) 403

附录八 元素的电子亲合能(kJ·mol-1) 403

附录九 元素的电负性 404

附录十一 些化学键的键能(kJ·mol-1,298.15K) 404

附录十一 鲍林离子半径(pm) 405

附录十二 配离子的标准稳定常数 405

附录十三 软硬酸碱分类 406

附录十四 标准电极电势(298.15K) 406

附录十五 金属离子与氨羧配位剂形成的配合物稳定常数的对数值 411

附录十六 一些配位滴定剂、掩蔽剂、缓冲剂阴离子的lgαL(H)值 412

附录十七 金属羟基配合物的稳定常数(lgβ) 412

附录十八 一些金属离子的lgαM(OH) 413

附录十九 条件电极电势EΘ′值 414

附录二十一 些化合物的摩尔质量 415

附录二十一 指数加减法表 417

索引 419

元素周期表 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