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上编 商业汉口 5
开放,城市早期现代化的引擎——关于武汉对外开放与早期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5
一、在沿海与内地之间:武汉对外开放的非典型性 6
二、在原生型与次生型之间:武汉早期现代化发展的“汉口特性” 18
三、在被动与主动之间:武汉对外开放晚发早至的奥秘 36
“东方芝加哥”:一个国际性城市的崛起 48
一、“天下四聚”:前近代的发展高峰 48
二、汉口开埠:一个内陆开放城市的崛起 55
三、“湖北新政”:武汉城市功能现代转型 79
四、天时、地利、人和:近代武汉崛起的奥秘 90
武汉城市史与城市文化论纲 99
引子:汉阳人——一段最早的武汉史 99
一、“因武而昌” 100
二、因商而兴 102
三、“东方芝加哥” 103
四、一个总督,一座城市 105
五、首义之城 106
六、汉韵楚风 108
电视文献记录片《武汉百年》第1—5集解说词 110
走向近代 110
江汉关风云 116
沧桑起义门 121
“红色的汉口” 126
“保卫大武汉”, 132
张之洞“湖北新政”遗产的历史命运 140
张之洞“湖北新政”流变考 165
一、张之洞在武汉开办的实业及其在民国的演变 165
二、张之洞倡导的商业与商务机构及商会的嬗变 193
三、城市管理机构的创立、更迭与市政交通建设的发展 207
四、湖北教育改革与湖北武汉在全国教育地位的提升 221
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黄金时代——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市政研究论纲 237
一、“市政改革”: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重大事件 237
二、汉口在“市政改革”中的特殊地位 239
三、市政、市政改革与汉口城市现代化关系研究 242
四、中国近代市政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46
现代城市政府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汉口市政独立的艰难之旅 256
一、多变的市制:从汉口市到武汉特别市和汉口特别市 257
二、“公意与民治”:昙花一现的市委员会制 265
三、权治与法治:市长制时代汉口市政府架构及运行机制 274
四、官僚治市与专家治市:市政独立的艰难旅程 300
中编 文化汉口 337
近代汉口城市文化生成机制探源 337
一、“九省通衢”、“转输贸易”与动态、多元、复合的文化格局 337
二、城市结构体系非行政化与市民文化 345
三、移民与俗民(FOLK)文化的畸形发展 351
四、江汉区域文化对汉口城市文化的熏染与制约 358
认同·超越·辐射——互为关照关系格局中的近代汉口文化与江汉文化 362
汉口文化对江汉文化的认同 363
都市文化对区域文化的超越 368
汉口文化对江汉地区的辐射 376
论晚清两湖士林风气的特点 380
注重实学 381
尚武精神 384
倡行新学 385
目光向下 388
区域背景与城市文化风格的生成——以近代上海、天津、汉口为例 392
汉派文化:武汉人的世纪性追求——城市文化专家涂文学访谈录 401
城市文明至今仍是中国的世纪性课题 401
武汉能不能成就“汉派文化” 402
从叶开泰家族看武汉人的价值取向 404
追求文化品位和内在的圆满是发展“汉派文化”的导向 406
文化汉口——武汉文化个性访谈录 408
凤·黄鹤·九头鸟:神鸟文化 408
武汉是最“市民化的城市”吗? 412
文化汉口的魅力 416
汉口的码头与码头文化 422
武汉城市现代化三论 429
武汉文化现象三问 439
江汉路:一张武汉城市名片——与武汉城市史专家、武汉档案局副局长涂文学研究员对话录 447
天下第一节:从祈福到娱乐——两次世纪之交武汉人春节生活漫议 459
统制与附庸:沦陷时期武汉殖民文化与奴化教育的形成及其表现形态 463
一、殖民文化理论与奴化教育方针的确立 463
二、殖民文化与奴化教育体系的形成 469
三、殖民文化与奴化教育的大众化 475
四、日伪的文化统制与殖民文化和教育的附庸特征 479
警示日:以纪念日和礼俗的形式记住抗战 488
下编 找回武汉 493
找回武汉——《老武汉丛书》总序 493
拯救城市记忆 重塑城市精神——《武汉史话丛书》编纂缘起 498
日常生活与平民感受:城市现代化关照的新视野——《大武汉新影》跋 503
从老新闻中寻找活的历史——《武汉老新闻》序言 506
人文东湖 秀外慧中——《东湖史话》跋 514
善待历史街区 留住城市记忆 516
留住我们对文化家园的历史记忆 516
关于加强对老汉口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建议 518
呼吁保护三镇“母街”:汉口汉正街、武昌解放路、汉阳显正街 520
14位文史专家、作家、城建专家致书本报呼吁——为汉正街留下最后的根脉 521
尽早启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524
武汉应成为文化工业中心 528
打造中国中部“时尚之都”——关于发展都市时尚产业的建议 531
抢抓机遇,谋划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圈 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