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中国哲学的“讲自己” 3
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 3
1.危机与合法性问题 4
2.自立与走自己的路 8
3.创新与自由文化氛围 13
中国哲学“讲自己”的中国方式 18
1.什么是合法 18
2.两次外来哲学的大冲击 19
3.和合儒、释、道三教的理学 22
4.有无“失语症” 26
5.五个“有益于”的哲学转生 27
中国哲学之谓哲学 30
1.中国的哲学与哲学在中国 30
2.中国哲学的自我定义 33
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和合学的使命 40
1.中国哲学的创新标志 40
2.和合学的创新使命 48
和合学纲要 54
1.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冲突与危机 54
2.和合人文精神的意蕴 56
3.和合三个世界的建构 64
4.化解人类冲突和危机的和合五大原理 71
致思和合学的心路历程 75
1.冷战思维与和合思维 75
2.阶级斗争与社会和谐 77
3.走出中国哲学的西方形式 78
4.为什么中国哲学要“自己讲” 80
5.如何化解人类的五大冲突和危机 81
6.如何落实文化整合的方法 83
7.中国哲学创新的“游戏规则” 86
8.自己定义自己民族的哲学 89
9.中国哲学“自己讲”讲什么 91
10.儒学如何改变自己的命定论 92
中国哲学的现代价值 94
1.儒家哲学的宗教性问题 95
2.当今世界病态的严峻性 97
3.世界病态的治疗化解之道 101
中国学术史的界说、演替和创新 110
1.中国学术史的界说 110
2.中国学术史演变的阶段 114
3.中国学术史的“自己讲” 120
哲学迷失与哲学自觉 128
1.哲学自觉的迷失 128
2.哲学自觉的回归 130
3.哲学转生的追究 136
中篇 国学的新诠释 147
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 147
1.中华民族文脉的传承 147
2.竞尚西学中的忧患国学 151
3.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 156
发现儒学 163
1.儒学第一次被遮蔽和发现 163
2.儒学第二次被遮蔽和发现 170
3.儒学第三次被遮蔽和发现 176
儒学价值理想的追求 181
1.人为天下贵 181
2.理想人格的向往 183
3.理想社会的憧憬 189
4.理想与境界的追求 191
儒家中和思想的现代价值 193
1.儒道中和观之异同 193
2.中和为大本达道 195
3.朱熹与张栻的中和之辩 198
4.中和的民族精神 200
帛书《系辞》与通行本《系辞》的比较 204
1.《易》的传承与卦序 205
2.帛书《系辞》的分篇与字数 207
3.帛书《系辞》文字的考释 210
4.帛书篇名的定名 214
良知与致良知 216
1.良知正法眼藏的体认 216
2.良知心体的内涵 217
3.心与理冲突的弊端 219
4.致良知即本体即工夫 221
佛教之为佛教 223
1.救苦的博大情怀 225
2.众生痛苦根源的探究 226
3.极乐世界的终极关切 228
4.修道证灭以通涅槃之境 230
5.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灭 232
6.佛教面临的挑战和改革 236
佛教与宋明理学的和合人文精神 239
1.因缘和合 239
2.一心二门 240
3.理一分殊 242
儒佛之辩与宋明理学 246
1.儒佛之辩 246
2.理学的道德形上学 254
3.宋明理学的分系 259
简本《老子》与儒家思想的互补互济 268
1.简本《老子》甲、丙本的比较 269
2.儒道两家的互补互济 270
3.同归一致的和合之道 277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282
1.追根溯源 282
2.人学精神 285
3.哲学追究 289
4.价值理想 292
5.道儒两轮 299
下篇 传统与现代的度越 307
韩国儒教的特点 307
1.实践经验伦理 308
2.理性经验伦理 311
3.性理逻辑思辨伦理 316
4.韩国儒教特点的几点体认 318
退溪心性论的现代价值 324
1.理气合为心 324
2.心性一而二、二而一 330
3.道德主体的挺立 334
退溪哲学与时代精神 336
1.文化的生命力与生成物 337
2.求索化解三大冲突之道 338
3.时代精神的体现 340
4.现代价值 348
奇大升与退溪的四端七情之辩 350
1.勤学科举和做官 351
2.正心修身和治平 354
3.太极阴阳和动静 359
4.四端七情和理气 365
退溪以后礼的民族化进程 373
1.天经地义民行一体之礼 373
2.退溪礼缘仁情的思想 376
3.栗谷礼尽孝祖诚敬的思想 379
4.金氏父子礼的韩民族化 383
5.礼学派礼学的特点 389
栗谷的理气观 392
1.理的内涵及特性 393
2.气的内涵及品格 397
3.理与气的相互关系 401
栗谷礼的本义与功效 408
1.礼皆出于性 408
2.礼的本义 411
3.礼的功效 417
郭再祐的《春秋》大义精神 423
1.《春秋》大义大法 423
2.守丧礼移孝于忠 429
3.乱臣贼子惧 437
4.中兴大业之本 442
附录 449
和合学与人文奥运 449
和合文化与商道 455
后记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