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3
1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3
1.1 奠基时期 3
1.2 继承发展时期 4
1.3 系统完善时期 5
2 中医内科学基础 7
2.1 中医病因学 7
2.2 中医病机学 9
2.3 中医治疗学 32
3 中医内科临证思维方法 37
3.1 中医内科临证思维方法 37
3.2 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39
下篇 各论 45
1 感冒 45
2 咳嗽 51
3 哮病 57
4 喘证 64
5 肺痈 71
6 肺痨 76
7 肺胀 82
8 痰饮 87
9 心悸 94
10 心痛 102
11 不寐 110
附 健忘 114
12 汗证 116
13 血证 123
14 痴呆 135
15 厥证 141
16 癎病 147
17 癫狂 152
18 胃痛 158
附 嘈杂 164
附 泛酸 165
附 胃痞 166
19 呕吐 169
附 反胃 174
20 呃逆 176
21 噎膈 182
22 腹痛 187
23 泄泻 193
24 痢疾 200
25 便秘 208
26 胁痛 214
27 黄疸 219
28 积聚 226
29 鼓胀 232
30 头痛 238
31 眩晕 245
32 中风 253
33 郁病 262
34 瘿气 269
35 痉证 275
36 颤震 281
37 水肿 286
38 淋证 292
附 尿浊 298
39 癃闭 300
40 消渴 306
41 腰痛 313
42 关格 319
43 遗精 324
附 阳痿 329
44 虚劳 331
45 内伤发热 339
46 疟疾 346
47 痹证 353
48 痿证 360
49 癌病 366
附录 中医内科学常用方剂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