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 第3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天杰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40144646
  • 页数:38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共10章:第1章重点讲述土壤概念及其形态、土壤圈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土壤地理学的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趋势;第2、3章,重点讲述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诊断特性;第4、5、6章综合讲述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形成过程、土壤物质循环过程,世界主要土壤分类体系及其相互参照关系;第7、8章,叙述了主要土纲的特征及其地理分布,并介绍了土壤区划和土壤被结构;第9章,讲述了土壤资源及其特征、土壤退化机理及其防治对策、土壤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第10章,介绍了土壤地理调查、分析的技术与方法、遥感技术在土壤地理调查中的应用,国际土壤地理学界有关土壤-土地数字化数据库(SOTER)、土壤地理数据库研究及应用状况。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土地资源管理和地球系统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从事土地开发整理、资源科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者与管理者,作为研究与管理工作的参考书。

1 绪论 1

1.1 土壤的基本概念 1

1.1.1 土壤定义 1

1.1.2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3

1.1.3 土壤剖析 3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6

1.2.1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6

1.2.2 土壤圈和陆地生态系统 7

1.2.3 土壤圈中的环境纪录 8

1.3 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8

1.3.1 土壤肥力 9

1.3.2 土壤自净能力 10

1.4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1

1.4.1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1

1.4.2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1

1.4.3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3

1.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15

1.5.1 西欧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 15

1.5.2 俄国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 16

1.5.3 美国土壤诊断学派的发展 17

1.5.4 中国土壤地理学的发展 17

1.5.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8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21

2 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22

2.1 土壤矿物 22

2.1.1 原生矿物 23

2.1.2 土壤矿物的形成与转化 25

2.1.3 土壤次生矿物 29

2.1.4 土壤质地 36

2.2 土壤有机质 41

2.2.1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 42

2.2.2 土壤生态系统及其有机质转化 45

2.2.3 土壤圈物质循环 51

2.3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 57

2.3.1 土壤结构 57

2.3.2 土壤物理特性 60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64

3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66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66

3.1.1 土壤空气的来源和组成 66

3.1.2 土壤气体交换过程 67

3.2 土壤热量状况 69

3.2.1 土壤热量来源与热量平衡 69

3.2.2 土壤热学性质 70

3.2.3 土壤温度状况 72

3.2.4 土壤—植物—大气界面能量平衡方程 74

3.3 土壤水分及其特性 76

3.3.1 土壤水分平衡与全球水循环 77

3.3.2 土壤水类型 78

3.3.3 土水势 83

3.3.4 土壤水分状况 88

3.4 土壤分散系及其特征 89

3.4.1 土壤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89

3.4.2 土壤胶体 90

3.4.3 土壤溶液 96

3.5 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功能 105

3.5.1 土壤肥力的系统分析 105

3.5.2 土壤调节水体和溶质流动的能力 115

3.5.3 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115

3.5.4 土壤是重要的生物栖息地 116

3.5.5 土壤是重要的建设基质 116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116

4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18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118

4.1.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的基础 118

4.1.2 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 120

4.1.3 现代土壤发生学 122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124

4.2.1 气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125

4.2.2 降水对成土过程的作用 127

4.2.3 风对成土过程的作用 130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133

4.3.1 植物群落原生演替与土壤起源 133

4.3.2 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34

4.3.3 动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37

4.3.4 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38

4.4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因素 139

4.4.1 成土母质的概念 139

4.4.2 成土母质的作用 139

4.5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地形)因素 141

4.5.1 地形决定土壤水热状况与物质分异 141

4.5.2 地形发育与土壤演变 142

4.6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144

4.6.1 水文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重要性 144

4.6.2 水文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 145

4.7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146

4.7.1 土壤的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147

4.7.2 时间因素在土壤与土壤圈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 148

4.8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149

4.8.1 人为活动作用的特点 149

4.8.2 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与演变的控制 150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150

5 土壤形成过程 152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152

5.1.1 地表物质迁移转化与土壤形成过程 152

5.1.2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 158

5.1.3 成土过程的特征 161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162

5.2.1 土壤有机物质合成、分解与转化过程 163

5.2.2 土壤矿物迁移与转化过程 164

5.2.3 土壤的熟化过程 166

5.2.4 土壤退化过程 168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168

5.3.1 土壤剖面形态的形成过程 169

5.3.2 土壤剖面的重要形态特征 169

5.4 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和演替 171

5.4.1 土壤的个体发育 171

5.4.2 土壤系统发育 172

5.4.3 土壤的演替 173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173

6 土壤分类 175

6.1 土壤分类概述 175

6.1.1 土壤分类的对象 175

6.1.2 土壤分类的一般原理、依据和方法 176

6.1.3 土壤分类的目的 177

6.1.4 土壤分类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178

6.2 中国土壤分类 178

6.2.1 古代土壤分类 178

6.2.2 土壤发生分类 179

6.2.3 土壤系统分类 184

6.2.4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的土壤参比 193

6.3 国际土壤分类的发展 196

6.3.1 美国的土壤系统分类 196

6.3.2 联合国土壤图图例单元(FAO/Unesco/ISRIC) 198

6.3.3 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与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200

6.3.4 苏联土壤分类 201

6.3.5 西欧国家的土壤分类 202

6.3.6 澳大利亚土壤分类系统 203

6.3.7 世界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204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207

7 主要土纲特征 208

7.1 森林土纲系列 208

7.1.1 灰土 209

7.1.2 淋溶土 211

7.1.3 富铁土 214

7.1.4 铁铝土 219

7.2 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 223

7.2.1 均腐土 223

7.2.2 干旱土 227

7.3 水成型土纲系列 229

7.3.1 盐成土 230

7.3.2 有机土 234

7.3.3 潜育土 236

7.3.4 冻土 238

7.4 过渡型土纲系列 240

7.4.1 变性土 240

7.4.2 雏形土 242

7.5 岩成型土纲系列 244

7.5.1 火山灰土 244

7.5.2 新成土 245

7.6 人为土纲 247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250

8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251

8.1 土壤分布规律 251

8.1.1 土壤的广域性分布规律 253

8.1.2 全球各洲土壤广域分布模式 255

8.1.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260

8.1.4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264

8.1.5 土壤的区域性分布规律 267

8.2 土被结构 271

8.2.1 土被结构的概念 271

8.2.2 土被结构的特征 272

8.2.3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 274

8.2.4 土被结构的空间格局 274

8.3 土壤区划 275

8.3.1 土壤区划的意义和原则 275

8.3.2 土壤区划的单位与划分依据 276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279

9 土壤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280

9.1 土壤资源及其特征 280

9.1.1 土壤资源的概念 280

9.1.2 世界土壤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282

9.1.3 中国土壤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284

9.2 土壤质量评价原理 286

9.2.1 土壤质量 286

9.2.2 土壤质量评价 295

9.3 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300

9.3.1 土地开发整理 300

9.3.2 土壤退化的概念 302

9.3.3 土壤侵蚀 304

9.3.4 土壤风蚀沙化 309

9.3.5 土壤盐溃化及其防治对策 315

9.3.6 土壤污染 317

9.3.7 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 322

9.3.8 土地荒漠化 324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325

10 现代土壤调查技术与土壤信息系统 326

10.1 土壤地理调查 326

10.1.1 土壤地理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326

10.1.2 土壤地理调查的基本程序 327

10.1.3 土壤剖面观察 329

10.1.4 土壤样品采集 330

10.2 遥感和GIS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331

10.2.1 土壤遥感目视解译原理与方法 331

10.2.2 土壤遥感数据自动识别方法 334

10.2.3 土壤-景观推理模型(SoLIM) 337

10.3 土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SOTER) 338

10.3.1 土壤图中的土壤信息 338

10.3.2 全球土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 342

10.3.3 全球土壤-地形数据库的结构 346

10.3.4 全球土壤-地形数据库的应用 346

10.4 土壤数据库 348

10.4.1 全球土壤数据库 348

10.4.2 美国土壤调查数据库 352

10.4.3 加拿大土壤数据库 355

10.4.4 中国SOTER研究现状 361

10.5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自动检索系统 364

10.5.1 ASS-CSTC的设计 364

10.5.2 ASS-CSTC检索过程及功能 366

10.5.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 369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370

附录1 中英文关键词对照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371

附录2 中英文关键词对照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379

主要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文献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