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动物群体的疾病问题 1
第二节 流行病学名称的来源 2
第三节 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的定义 2
第四节 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4
一、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4
二、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5
第五节 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的用途 6
一、确定已知病因疫病的来源 6
二、研究未知病因疫病的防制对策 7
三、获取有关疫病自然史的资料 7
四、监测疫病和制订防制规划 8
五、估计疫病防制的经济影响 9
第六节 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 10
第七节 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的实验室研究方法 10
一、核酸电泳图谱分析 11
二、核酸酶切图谱分析 13
三、寡核苷酸指纹图谱分析 14
四、基因探针与核酸分子杂交 19
五、聚合酶链反应 23
六、核苷酸序列分析 29
七、多位点酶电泳 29
八、基因芯片 30
九、蛋白质芯片 31
十、其他技术 32
第二章 传染过程 33
第一节 传染过程的基本概念 33
第二节 机体对传染过程的作用 34
一、非特异性免疫 34
二、特异性免疫 38
第三节 病原体对传染过程的作用 39
一、细菌的致病作用 39
二、病毒的致病作用 41
三、病原体的侵入数量 42
四、病原体的侵入门户与特异性定位 42
五、病原体的变异性 44
第四节 传染过程的类型 44
一、按传染病的病程长短划分 44
二、按传染过程的发生划分 45
三、按病原体的种类划分 45
四、按传染过程的临床表现划分 45
五、病毒的持续性感染 46
六、慢病毒感染 46
第五节 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47
一、潜伏期 47
二、前驱期 48
三、明显期 48
四、转归期 48
第三章 流行过程 49
第一节 流行过程的基本概念 49
第二节 构成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49
一、传染源 49
二、传播途径 51
三、感染的维持 59
第三节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63
一、自然因素 64
二、社会因素 65
第四节 疫病发生、发展的某些规律 66
一、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66
二、疫病分布的常用指标和意义 67
三、流行指数和流行潜力的概念及其在流行过程中的意义 70
四、流行过程的时间分布 71
五、疫源地 72
第四章 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的调查和分析 74
第一节 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种类和方法 74
一、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的调查设计 74
二、动物疫病的报告与登记 86
三、动物疫病的登记项目和登记管理 93
四、动物疫病报告和登记工作的检查 93
五、动物疫病的暴发调查 95
六、动物疫病的个案调查 103
七、动物疫病的现况调查 108
八、动物疫病的回顾性调查 113
九、动物疫病的前瞻性调查 116
十、动物疫病的卫生流行病学侦察 116
第二节 动物疫病流行病学分析 117
一、时间分布的流行病学分析 117
二、地区分布的流行病学分析 117
三、多发疫源地的流行病学分析 118
四、病因流行病学分析 118
第五章 血清流行病学 119
第一节 血清流行病学的定义、用途和方法 119
一、血清流行病学的定义 119
二、血清流行病学的用途 119
三、血清流行病学的方法 121
第二节 血清抗体的测定 122
一、抗体量的表示方法 122
二、抗体量的测定系统 124
三、畜禽群中血清抗体水平的估计和比较 124
第三节 血清学试验的解释 125
一、精密性 125
二、准确性 127
三、敏感性和特异性 129
四、预测值 130
五、可重复性 134
六、抗体流行率 135
第四节 血清库 136
一、血清库的用途 136
二、血清的来源 136
三、血清的采集和贮存 137
第六章 畜禽疫病疫情预测和疫病检测 139
第一节 畜禽疫病疫情预测 139
一、畜禽疫病疫情预测的方法 139
二、畜禽疫病疫情预测的意义 141
第二节 畜禽疫病疫情的监测 142
第七章 畜禽疫病的防疫措施 144
第一节 畜禽疫病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 144
一、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144
二、建立和健全各级防疫机构 145
三、专业人员与群众相结合 145
四、综合措施与重点措施相结合 145
五、因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调整防疫方案 145
第二节 预防畜禽疫病的措施 146
第三节 扑灭畜禽疫病的措施 147
一、疫情报告和诊断 147
二、检疫 153
三、隔离和封锁 159
四、采取消毒、杀虫和灭鼠措施 162
五、免疫接种和药物防治 162
六、病畜禽的治疗 171
七、疫病的消灭 178
第八章 消毒、杀虫和灭鼠 179
第一节 消毒 179
一、消毒的种类 179
二、消毒的方法 180
三、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190
四、现场消毒效果检查和评价 193
第二节 杀虫 195
一、杀虫的种类和方法 195
二、常用杀虫剂 197
第三节 灭鼠 198
第九章 免疫接种 200
第一节 疫(菌)苗的选择和使用 200
第二节 疫(菌)苗接种时的注意事项 201
第三节 免疫接种的途径和方法 202
一、疫(菌)苗的个体免疫 203
二、疫(菌)苗的群体免疫 206
三、发生疫情后的紧急接种 207
第四节 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和防制对策 208
一、猪群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和防制对策 208
二、鸡群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和防制对策 215
第五节 免疫程序 221
一、猪场免疫程序 221
二、鸡场免疫程序 229
第十章 无特定病原动物的培育 238
第一节 无特定病原动物的概念和标准 238
一、无特定病原动物的概念 238
二、无特定病原动物的标准 238
第二节 无特定病原动物的培育 239
一、种群来源 239
二、饲育设施 239
三、饲养管理 241
四、无特定病原鸡的培育 242
五、无特定病原猪的培育 242
第十一章 疫源地、自然疫源地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244
第一节 疫源地 244
第二节 自然疫源地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245
第十二章 生物安全体系 247
第一节 生物安全体系的内涵 247
第二节 生物安全体系的内容 248
一、环境因素的控制 248
二、动物群的控制和动物福利 250
三、疫病的控制 251
第三节 推行生物安全措施的意义 253
第四节 我国动物生物安全体系急需解决的问题 254
一、制定安全标准,完善法律建设 255
二、理顺管理体系,明确有关部门职能 256
三、加大投入,切实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工作的能力建设 256
第十三章 动物疫病预警体系 258
第一节 动物疫病预警体系的作用、组成和预警指标 259
一、动物疫病预警体系的作用 260
二、动物疫病预警体系的组成 260
三、动物疫病预警体系的预警指标 262
第二节 动物疫病预警体系的建设原则和关键点 263
一、动物疫病预警体系的建设原则 263
二、建设动物疫病预警体系的关键点 264
第十四章 动物疫病与食品安全 266
第一节 我国畜禽产品安全问题现状及分析 266
第二节 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68
第三节 危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270
一、动物疫病 270
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和残留 271
第四节 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关键 272
一、进一步提高动物疫病的防制意识 273
二、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步伐 274
三、对动物疫病实行全过程检疫监管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