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组合论 科学证据观对证据现象的新观察》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薛献斌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01858979
  • 页数:52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证据理论与实践的现实出发,从司法证据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开始,对现有证据理论进行检讨,通过对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引出的对现有证据理论的质疑,提出了一些现有证据理论与司法实践不相适应的问题,同时也对现有理论研究中的一些不足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证据法学研究的新探索(代序) 1

引论 1

一、本书的逻辑线索 2

二、本书的主要概念 3

三、本书的叙述结构 6

第一章 证据现实 32

第一节 一桩案件引起的二十年思考 32

第二节 对现有证据理论的一些质疑 37

一、证据研究的几条主要发展线索 37

二、现有证据理论中的一些不足 40

三、从证据理论体系中还可以提出的问题 42

第三节 证据理论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44

一、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44

二、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49

三、用研究方法的发展来推动证据理论的发展 52

第四节 现有证据观念与证据现实的矛盾 53

一、证据现实中没有“纯洁的”客观证据 53

二、人对证明活动的决定性影响同样影响到证据 55

三、现有证据观念的内在矛盾 56

四、现有证据观念不能反映证据现实 58

五、不能用哲学观念代替证据观念 60

第五节 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推进证据理论的发展 62

一、科学方法已经呈现综合的趋势 62

二、方法论的进步能够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 63

三、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有助于理论研究的深化和进步 64

四、现有证据理论与证明实践活动不相适应 64

第六节 本书所要运用的一些方法简介 66

一、系统科学方法 66

二、信息科学方法 67

三、结构—功能方法 70

第二章 证据观念 72

第一节 从证据概念到证据现象概念 72

一、证据词义溯源及现有证据理论的证据观 72

二、现有证据理论的证据观过于理想化 76

三、证据和事实的二元论与证据观的形式化 77

四、用“证据现象”来描述证据观 80

五、证据观与证据现象 85

第二节 证据现象是社会现象 86

一、证据现象不是自然界的现象 86

二、证据现象与人的利益须臾不可分开 88

三、证据现象既是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 92

四、证据现象属于社会现象的一部分 94

第三节 证据现象是信息现象 96

一、证据现象包括证据物象与证据信息 96

二、证据信息所依附的物质形态 100

三、证据现象不只是待证事实的遗留痕迹 101

四、语言对于证据现象具有特殊价值 105

第四节 树立知识证据观 107

一、证据现象是一种认识的结果,是一种知识现象 107

二、证据现象既是证明信息又是知识信息 111

三、证据现象所依附的证明活动就是知识的运动 114

四、证据现象作为知识的社会价值 116

五、证据现象作为知识的社会功能 118

六、知识证据观才是科学的证据观 119

第三章 证明活动 126

第一节 研究证明活动有助于对证据现象的观察和研究 126

一、“证明”的本来意义和现代意义中都包括证明依据 126

二、证据问题是从证明活动中提出来的 129

三、证明活动源于证明需求 130

四、证明活动与证据现象不可分离 131

五、证明活动的价值在于说服社会 134

六、在证明活动的范围中研究证据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136

第二节 证明活动的性质、特点、方式和基本要素 138

一、证明活动的性质 138

二、证明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 142

三、证明活动的特点 143

四、证明活动的方式是证据实践 148

第三节 证明主体是证明活动的主导 153

一、证明主体都是社会环境中的自然人 153

二、证明主体主导证明活动 154

三、理性的证明活动应当对证明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 158

四、证明主体的类型 162

第四节 证明活动的阶段 163

一、证明活动有三个阶段 163

二、证明活动的阶段是交替进行的状态 166

三、证明活动的阶段并非证明主体的必然行为 167

四、诉讼中的证明活动 168

第五节 证明活动的范围 173

一、证明活动必须要有边界 173

二、证明领域就是证明活动的边界 174

三、证明领域决定了证明活动的特定性 177

第六节 证明活动的结果 179

一、证明活动的结果是证明结论 179

二、证明结论包括证明依据和确认事实 183

三、证明依据与确认事实的性质、结构与功能 187

四、证明依据与确认事实可以相互转化 190

第四章 证明对象 192

第一节 证明对象与证据研究 193

一、证明对象的性质与特点 193

二、证明对象与证据现象都是社会信息现象 196

三、证明对象包括待证证据与待证事实 197

四、事实有事实实在与事实认知之别 200

五、事实实在不是证据学应当研究的对象 204

六、研究事实认知对于研究证据现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7

第二节 事实认知的性质与特点 215

一、事实认知的性质 215

二、事实认知的特点 217

第三节 事实认知的结构与功能 220

一、事实认知的系统结构 220

二、事实认知的信息结构 223

三、事实认知的功能 230

第四节 事实与事实认知的类型 233

一、以事实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类型 233

二、以事实的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类型 236

三、事实认知的类型 238

第五节 证据事实也是证明对象 240

一、证据事实是证明对象的特殊部分 240

二、证据现象与事实现象具有相通之处 242

三、证据事实应当归结为痕迹证据 243

第六节 诉讼事实 245

一、诉讼事实是事实认知 245

二、诉讼事实的特殊性质 248

三、诉讼事实的类型 251

第五章 证据现象 255

第一节 证据现象的性质 255

一、证据现象具有客观性 255

二、证据现象具有主观性 257

三、证据现象的基本性质是主客观结合性 260

第二节 证据现象的特点 264

一、证据现象是能动性与被动性的结合 264

二、证据现象是共生性与衍生性的结合 266

三、证据现象是总体性与零散性的结合 268

四、证据现象是庞杂性与单一性的结合 269

五、证据现象是证据结构的两重性与证明功能的唯一性的结合 270

第三节 证据存在、证据反映和证据实践 271

一、证据存在 272

二、证据反映 277

三、证据存在与证据反映的关系 291

四、证据实践 299

第四节 证据现象的类型 304

一、证据现象具有不同的类型 304

二、证据现象的基本分类 306

三、证据现象的具体分类 309

第六章 证据本质 324

第一节 证据本质就是证据现象的相关性 324

一、本质与证据本质 324

二、证据存在的相关性与证据反映的相关性 326

三、相关性与普遍性、特定性的关系 329

四、相关性与客观性、真实性的关系 331

第二节 证据现象的相关性本质是系统现象与整体现象的统一 332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系统 332

二、用整体的观点看证据现象 335

三、证据现象是世界系统的一部分 336

四、证据现象系统包括证据存在系统和证据反映整体 338

五、证据存在现象是一个证据系统 339

六、证据反映现象是一个证据整体 342

七、证据本质的相关性与证据现象的系统性是一致的 345

第三节 证据本质决定证据现象的结构 347

一、相关性是证据存在系统和证据反映整体的基础 347

二、证据系统是客观系统、信息系统 350

三、证据整体是人造系统、知识系统 352

第四节 证据本质应归结为证据关系 355

一、关系与证据关系 355

二、证据系统中的证据关系是相关性信息 357

三、证据关系应归结为信息关系而不是物质关系 360

四、证据整体中的证据关系是相关性知识 363

五、证据关系集中反映了证据本质 366

第五节 证明主体确认证据关系 369

一、证据反映通过证据整体揭示证据本质 369

二、证据整体不是证据现象的简单相加 371

三、证据关系是证明主体的主观解读 372

四、证据关系相关性的真实相关与虚假相关 374

五、证据整体的形式本质与内容本质 375

六、证据整体通过证据组合构成 378

第七章 证据组合 379

第一节 组合与证据组合 379

一、组合是什么 379

二、证据组合是证明活动的最后环节 383

三、证据组合的性质 388

四、证据组合的目的是说服社会 393

第二节 证据组合的特征 396

一、证据组合是证明主体的能动性与证据现象的被动性的结合 396

二、证据组合是发现与求真、发明与创造的结合 398

三、证据组合是形式真实的确定性与内容真实的可能性的结合 401

四、证据组合是知识内容的整体性与物质形式的集合性的结合 403

第三节 组织证据整体与整合证据关系 406

一、证据组合的价值是再现证据系统、揭示证据关系 406

二、证据组合的结果是组成证据整体、获得证据能力 409

三、再现证据系统——组成证据整体的证明结构 412

四、揭示证据关系——获得证据能力的证明功能 414

五、证据组合要使证据整体达到最优化 415

六、证据组合不能保证证明结论必然具有真理性 417

第四节 证据组合的方法 418

一、证明方法与证据组合 418

二、证据组合的一般方法 422

三、证据组合的常用技法 437

四、证据组合的检验方法 441

第五节 证据组合与相近概念 444

一、证据组合与证据系统、证据整体、证明体系 444

二、证据组合与证据现象 446

三、证据组合与证明活动、诉讼证明、形式逻辑 448

第八章 科学诉讼 450

第一节 任何诉讼都是以裁判活动为中心的 451

一、裁判活动是诉讼活动的中心环节 451

二、裁判主体作为证明主体也是“证据利益人” 453

三、“法官不法”应当引起严重注意 458

四、科学诉讼要求裁判活动必须依法办事,裁判活动必须科学理性 470

第二节 科学诉讼呼唤证据组合的科学性 473

一、证据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经验和知识问题 473

二、证据组合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别 475

三、科学性对于实质正义的重要价值 477

四、诉讼理性追求公平正义必然导致科学的证据组合 479

五、诉讼理性就是法律规范加科学规范 481

第三节 全面把握科学性的内涵 482

一、科学性的基本内容 482

二、科学性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486

三、证据问题与科学问题同质,科学性与合法性相通 487

第四节 诉讼证据的科学组合 489

一、科学组合是科学证据观指导下的证据组合 489

二、科学证据与科学事实的内涵 492

三、科学组合是证据现象的完整状态与和谐状态 494

第五节 诉讼证据的科学真实标准 497

一、诉讼证据的真理性判断需要引入科学理性 497

二、诉讼证据与诉讼事实真理性的检验标准应当是科学真实标准 501

三、科学真实标准与其他证明标准的比较 506

四、科学证据标准的社会价值 510

第六节 科学诉讼 513

一、诉讼活动不仅要合法,而且要科学 513

二、科学诉讼是科学基础上的依法诉讼 515

三、诉讼证明规则与科学组合法则相一致是科学诉讼的基本要求 517

参考文献 523

后记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