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昌发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34936942
  • 页数:37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属药学类高职高专教材中的一本,编写以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的药理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教程两部分组成,写作中删繁就简,做到了各部分内容少而精。

第一篇 总论 2

第一章 绪言 2

第一节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与地位 2

第二节 药理学发展史 3

第三节 新药的开发与研究 3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6

第一节 药物的作用 6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6

二、药物作用的类型 6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7

第二节 药物的量效关系 8

一、剂量的概念 8

二、量效曲线 8

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 10

一、药物作用的一般机制 10

二、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 10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14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14

一、被动转运 14

二、主动转运 15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15

一、药物的吸收 15

二、药物的分布 15

三、药物的生物转化 16

四、药物的排泄 17

第三节 常用药学参数及概念 17

一、时量曲线 17

二、生物利用度 18

三、药物消除动力学 19

四、血浆半衰期 19

五、稳态血药浓度 19

六、表观分布容积 20

第四章 影响药效的因素 24

第一节 药物方面的因素 24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 24

二、药物的剂量 24

三、药物的剂型 25

四、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和次数 25

五、反复用药 25

第二节 机体方面的因素 26

一、年龄和体重 26

二、性别 26

三、精神因素 26

四、营养状况 26

五、病理状态 26

六、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 27

第三节 联合用药 27

第二篇 外周神经系统药 32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32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 32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分类 32

二、传出神经系统按递质的分类 32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33

一、乙酰胆碱 33

二、去甲肾上腺素 34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及效应 34

一、胆碱受体 35

二、肾上腺素受体 35

第四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与分类 36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的方式 36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36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 39

第一节 直接激动胆碱受体药 39

一、M受体激动药 39

二、M、N受体激动药 41

第二节 胆碱酯酶抑制药 41

一、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药 41

二、难逆性胆碱酯酶抑制药 42

第七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 45

第一节 M胆碱受体阻断药 45

一、阿托品类生物碱 45

二、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 47

第二节 N胆碱受体阻断药 48

一、N1胆碱受体阻断药 48

二、N2胆碱受体阻断药 48

第八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52

第一节 α、β受体激动药 52

第二节 α受体激动药 55

第三节 β受体激动药 56

第九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60

第一节 α受体阻断药 60

一、α1α2受体阻断药 60

二、α1受体阻断药 62

三、α2受体阻断药 62

第二节 β受体阻断药 63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67

第一节 概述 67

第二节 常用局麻药 69

第三篇 中枢神经系统药 73

第十一章 全身麻醉药 73

第一节 吸入性麻醉药 73

一、基本药理 73

二、常用药物 74

第二节 静脉麻醉药 74

第十二章 镇静催眠药 78

第一节 苯二氮?类 78

第二节 巴比妥类 80

第三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 81

第十三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84

第一节 抗癫痫药 84

第二节 抗惊厥药 86

第十四章 抗帕金森病药 89

第一节 拟多巴胺类药 89

一、多巴胺前体药 89

二、左旋多巴增效药 90

三、促多巴胺释放药 90

四、多巴胺受体激动药 91

第二节 中枢胆碱受体阻断药 91

第十五章 抗精神失常药 93

第一节 抗精神病药 93

一、吩噻嗪类 93

二、硫杂蒽类 96

三、丁酰苯类 96

四、其他类 97

第二节 抗躁狂抑郁症药 97

一、抗躁狂症药 97

二、抗抑郁症药 98

第十六章 镇痛药 102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102

第二节 人工合成镇痛药 104

第十七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108

第一节 概述 108

第二节 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 109

一、水杨酸类 109

二、苯胺类 110

三、吡唑酮类 110

四、其他有机酸类 111

第十八章 中枢兴奋药 115

第一节 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 115

第二节 主要兴奋延脑呼吸中枢的药物 116

第三节 促大脑功能恢复药 117

第四篇 心血管系统药 121

第十九章 钙通道阻滞药 121

第一节 钙通道阻滞药的分类 121

第二节 钙通道阻滞药的药理 122

一、药理作用 122

二、临床应用 122

三、不良反应 123

第二十章 抗高血压药 125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分类 125

第二节 常用抗高血压药 126

一、利尿降压药 126

二、钙通道阻滞药 126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127

四、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28

第三节 其他抗高血压药 129

一、中枢性降压药 129

二、神经节阻断药 129

三、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 130

四、血管扩张药 130

第四节 抗高血压药的应用原则 130

第二十一章 抗心律失常药 134

第一节 正常心肌细胞电生理 134

一、心肌细胞的膜电位 134

二、心肌电生理特征 135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及分类 135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 135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136

第三节 抗心律失常药 137

一、Ⅰ类药——钠通道阻滞药 137

二、Ⅱ类药——β受体阻断药 139

三、Ⅲ类药——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139

四、Ⅳ类药——钙通道阻滞药 140

第二十二章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143

第一节 强心苷 143

第二节 非苷类正性肌力药 146

一、β受体激动药 146

二、磷酸二酯酶Ⅲ抑制药 146

第二十三章 抗心绞痛药 149

第一节 硝酸酯类 149

第二节 β受体阻断药 150

第三节 钙通道阻滞药 151

第二十四章 调血脂药 154

第一节 主要降低胆固醇的药物 154

一、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 154

二、胆汁酸结合树脂 155

第二节 主要降低TG和VLDL的药物 155

一、苯氧酸类 155

二、烟酸类 156

第五篇 血液系统及内脏器官系统药 160

第二十五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 160

第一节 利尿药 160

一、高效利尿药 160

二、中效利尿药 161

三、低效利尿药 162

第二节 脱水药 163

第二十六章 血液及造血系统用药 167

第一节 抗贫血药 167

第二节 促凝血药和抗凝血药 169

一、促凝血药 169

二、抗凝血药 170

第三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 171

第四节 抗血小板药 172

第五节 血容量扩充药 172

第二十七章 组胺及组胺受体阻断药 176

第一节 组胺 176

第二节 组胺受体阻断药 177

一、H1受体阻断药 177

二、H2受体阻断药 178

第二十八章 消化系统用药 180

第一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 180

一、抗酸药 180

二、抑制胃酸分泌药 181

三、胃黏膜保护药 182

四、抗幽门螺旋杆菌药 182

第二节 助消化药 182

第三节 止吐药 183

第四节 泻药 184

一、容积性泻药 184

二、接触性泻药 184

三、润滑性泻药 185

第五节 止泻药 185

第六节 利胆药 185

第七节 治疗肝性脑病药 186

第二十九章 呼吸系统用药 190

第一节 镇咳药 190

一、中枢性镇咳药 190

二、外周性镇咳药 190

第二节 祛痰药 191

第三节 平喘药 192

一、β受体激动药 192

二、茶碱类 192

三、M受体阻断药 193

四、抗过敏药 194

五、糖皮质激素 194

第三十章 子宫平滑肌收缩药 197

第六篇 内分泌系统药 201

第三十一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201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 201

第二节 盐皮质激素 205

第三节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205

第三十二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209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 209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 211

一、硫脲类 211

二、碘和碘化物 211

三、放射性碘 212

四、β受体阻断药 212

第三十三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215

第一节 胰岛素 215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216

一、磺酰脲类 217

二、双胍类 218

三、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218

第三十四章 性激素类药及抗生育药 221

第一节 雌激素类药与抗雌激素类药 221

一、雌激素类 221

二、抗雌激素类药 222

第二节 孕激素类 223

第三节 雄激素类和同化激素 223

一、雄激素类 223

二、同化激素 224

第四节 抗生育用药 224

一、避孕药 224

二、抗早孕药 226

第三十五章 维生素类药 229

第一节 水溶性维生素 229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231

第七篇 化学治疗药 235

第三十六章 化学治疗药物概论 235

第一节 概述 235

第二节 抗菌药作用机制 236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236

第四节 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237

一、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237

二、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238

三、肝、肾功能不全时抗菌药的应用 238

第三十七章 抗生素 241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 241

一、青霉素类 242

二、头孢菌素类 245

三、非典型β-内酰胺类 247

四、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 248

第二节 大环内酯类 248

一、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249

二、第二代大环内酯类 250

第三节 氨基糖苷类 250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251

二、常用氨基糖苷类 252

第四节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253

一、四环素类 253

二、氯霉素类 255

第五节 其他类 256

一、林可霉素类 256

二、万古霉素类 256

三、多黏菌素类 257

第三十八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264

第一节 喹诺酮类 264

一、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共性 264

二、常用喹诺酮类药物 265

第二节 磺胺类药物 267

一、磺胺类的共性 267

二、常用磺胺类药物 268

第三节 其他人工合成抗菌药 269

一、甲氧苄啶 269

二、硝基呋喃类 269

三、硝基咪唑类 269

第三十九章 抗结核病药 272

第一节 一线抗结核病药 272

第二节 二线抗结核病药 275

第三节 抗结核病的用药原则 275

第四十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278

第一节 抗真菌药 278

一、抗浅部真菌药 278

二、抗深部真菌药 279

三、抗浅部和深部真菌药 280

第二节 抗病毒药 281

第四十一章 消毒防腐药 286

一、醇类 286

二、酚类 287

三、醛类 287

四、酸类 287

五、卤素类 288

六、氧化剂 289

七、染料类 289

八、表面活性剂 290

第四十二章 抗寄生虫病药 292

第一节 抗疟药 292

一、疟原虫的生活史和抗疟药的作用环节 292

二、常用抗疟药 293

第二节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 295

一、抗阿米巴病药 295

二、抗滴虫病药 297

第三节 抗血吸虫病药和抗丝虫病药 297

一、抗血吸虫病药 297

二、抗丝虫病药 298

第四节 抗肠蠕虫药 298

第四十三章 抗恶性肿瘤药 303

第一节 细胞增殖周期和药物作用环节、分类 303

一、细胞增殖周期 303

二、药物作用环节与分类 304

第二节 常用抗恶性肿瘤药 305

一、烷化剂 305

二、抗代谢药 305

三、抗肿瘤抗生素 306

四、抗肿瘤植物药 307

五、激素类 308

六、其他抗肿瘤药 309

第三节 抗恶性肿瘤药的主要不良反应 309

一、近期毒性 309

二、远期毒性 310

第四节 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 310

第八篇 影响免疫功能药与解毒药 317

第四十四章 影响免疫功能药 317

第一节 免疫抑制药 317

第二节 免疫增强药 319

第四十五章 解毒药 322

第一节 解毒药的分类及急性中毒救治的原则 322

一、解毒药的分类 322

二、急性中毒救治的原则 323

第二节 重金属及类金属中毒解毒药 323

第三节 氰化物中毒解毒药 326

第四节 有机氟中毒解毒药 327

第九篇 合理用药及其他 331

第四十六章 药物的合理应用 331

第一节 合理用药 331

一、合理用药的标准 331

二、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 331

三、合理用药的原则 332

第二节 药物的相互作用 332

一、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332

二、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334

第四十七章 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 336

第一节 药物的不良反应 336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 336

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336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 337

四、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 337

第二节 药源性疾病 338

一、药源性疾病的诊断与处理 338

二、重要脏器的药源性疾病 339

第四十八章 药物依赖性与药物滥用 342

第一节 药物依赖性 342

一、药物依赖性的概念 342

二、药物依赖性的分类 342

三、依赖性药物的分类 342

第二节 药物滥用及其危害 343

一、药物滥用 343

二、药物滥用危害 344

三、依赖性药物的治疗 344

实验教程 347

第一部分 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与技术 347

第一节 药理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347

一、药理学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347

二、实验报告的写作要求 347

第二节 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348

一、实验动物的捉持方法 348

二、实验动物的给药方法 349

三、实验动物用药量的计算 350

第三节 药物的一般知识 351

一、药典与药品管理法 351

二、特殊药品的管理 351

三、药物批号、有效期和失效期的识别 352

第四节 处方 352

一、处方的结构 352

二、处方的类型 352

三、处方规则 353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355

实验1 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355

实验2 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356

实验3 传出神经药对兔瞳孔的影响 356

实验4 去甲肾上腺素的收缩血管作用 357

实验5 传出神经药对血压的影响 358

实验6 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的抗惊厥作用 360

实验7 氯丙嗪的镇静和降温作用 361

实验8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扭体法) 362

实验9 尼可刹米对呼吸抑制的解救作用 362

实验10 局部麻醉药对兔角膜的麻醉作用 363

实验11 普萘洛尔的抗缺氧作用 364

实验12 亚硝酸异戊酯的扩血管作用 364

实验13 强心苷的强心作用 365

实验14 硫酸镁的急性中毒及其解救 366

实验15 呋塞米的利尿作用 367

实验16 枸橼酸钠和肝素的抗凝血作用 368

实验17 可待因的镇咳作用 368

实验18 糖皮质激素对细胞膜的保护作用 369

实验19 硫酸链霉素的急性中毒及其解救 370

实验20 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 370

附录 374

参考文献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