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医基本理论 10
第一章 阴阳和五行学说 10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0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3
第二章 脏腑学说简介 18
第一节 脏腑 18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19
第三章 四诊 25
第一节 望诊 25
第二节 闻诊 29
第三节 问诊 31
第四节 切诊 34
第四章 八纲 41
第一节 表里辨证 41
第二节 寒热辨证 42
第三节 虚实辨证 43
第四节 阴阳辨证 44
第五章 病因 46
第一节 概说 46
第二节 疾病的发生 48
第三节 病因证治 48
一、风证证治 48
二、寒证证治 50
三、暑证证治 51
四、湿证证治 51
五、燥证证治 52
六、火证证治 53
七、痰饮证治 55
八、瘀血证治 57
第六章 脏腑证治 58
第一节 心与小肠 58
第二节 肝与胆 63
第三节 脾与胃 70
第四节 肺与大肠 79
第五节 肾与膀胱 84
第七章 气血证治 92
第一节 气证证治 92
第二节 血证证治 94
第三节 气血同病症治 98
第二篇 药物 101
第一章 概说 101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 101
第二节 配伍与禁忌 102
第三节 中药的炮制 103
第四节 中药的制剂 104
第二章 常用中药 106
第一节 解表药 106
一、辛温解表药 106
二、辛凉解表药 109
第二节 止咳化痰平喘药 111
一、温化寒痰药 112
二、清化热痰药 113
三、止咳平喘药 114
第三节 清热药 116
一、清热泻火药 116
二、清热解毒药 118
三、清热燥湿药 122
四、清热凉血药 123
第四节 祛风湿药 125
第五节 芳香化湿药 128
第六节 温里药 129
第七节 利尿逐水药 132
一、利尿药 132
二、逐水药 136
第八节 理气药 137
第九节 理血药 141
一、止血药 141
二、活血化瘀药 144
第十节 芳香开窍药 147
一、凉开药 148
二、温开药 148
第十一节 安神药 149
一、重镇安神药 149
二、养心安神药 149
第十二节 平肝熄风药 150
第十三节 补养药 153
一、补气药 153
二、补血药 156
三、补阴药 157
四、助阳药 160
第十四节 固涩药 162
第十五节 消导药 166
第十六节 泻下药 167
一、润下药 168
二、攻下药 168
第十七节 驱虫药 169
第十八节 外用药 171
附:辨“病”用药简介 173
第三篇 治法方剂 178
第一章 治疗原则 178
第二章 方剂的组成和运用要点 181
第三章 常用治法和方剂 184
第一节 解表法 184
一、辛温解表 184
二、辛凉解表 185
第二节 清热法 186
一、清热泻火(清气分热) 187
二、清热凉血(清血分热) 187
三、清热解毒 188
四、清脏腑热 189
五、清化湿热 190
六、清热润燥 191
第三节 泻下法 193
一、泻实热 193
二、攻寒积 195
三、逐水饮 195
四、润肠通便 196
第四节 和解法 196
一、和解表里 197
二、调和肠胃 197
三、调和肝脾(胃) 198
第五节 温寒法 199
一、温中散寒 199
二、回阳救逆 200
三、温经散寒 201
第六节 补虚法 202
一、补气 203
二、补血 205
三、补阴 206
四、补阳 206
第七节 消散法 207
一、消食导滞 207
二、消癥排石 208
三、消痈排脓 209
四、安蛔杀虫 211
第八节 理气法 211
一、行气解郁止痛 211
二、降气止逆 213
第九节 理血法 214
一、活血祛瘀 214
二、止血 216
第十节 祛痰法 217
一、化痰止咳平喘 217
二、消痰软坚 220
第十一节 祛湿法 220
第十二节 固涩法 223
一、固表止汗 223
二、敛肺止喘 224
三、涩肠止泻 224
四、固精缩尿 225
五、固崩止带 226
第十三节 安神法 227
第十四节 熄风法 228
第四篇 经络与腧穴 231
第一章 经络总论 231
第一节 经络系统组成 231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 233
第三节 经络的分布规律 233
第四节 十二经表里络属关系 235
第五节 各经相互联系和交接规律 235
第二章 经络各论 237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237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 237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 238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239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 239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 240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 241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241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 242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 243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 243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 244
第十三节 督脉 245
第十四节 任脉 245
第三章 腧穴总论 246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 246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作用 246
第三节 特定穴 247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249
第四章 十四经脉所属腧穴和常用腧穴及经外奇穴 252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 252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常用腧穴 253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 256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 260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常用腧穴 261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常用腧穴 263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常用腧穴 265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常用腧穴 269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 271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腧穴 273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常用腧穴 275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 278
第十三节 督脉常用腧穴 279
第十四节 任脉常用腧穴 282
第十五节 经外奇穴 284
第五篇 针法与灸法及其他疗法 289
第一章 毫针刺法 289
第一节 毫针的基本知识 289
第二节 针刺练习 290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291
第四节 针刺操作 292
第五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297
第二章 灸法 300
第一节 灸法的分类 300
第二节 灸法的操作 300
第三章 其他疗法 303
第一节 电针疗法 303
第二节 水针疗法 304
第三节 耳穴疗法 305
第四节 拔罐疗法 310
第六篇 针灸治疗 312
第一章 治疗总论 312
第一节 针灸治疗的作用 312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313
第三节 针灸处方配伍方法 314
第二章 针灸治疗常见病举例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