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信用销售的意义及优势 1
1.1.1 信用销售对于企业的基本作用 1
1.1.2 企业采用商业信用的动机分析 4
1.1.3 企业实行商业信用的优势分析 7
1.2 问题的引出及研究意义 11
1.2.1 信用销售风险分析 13
1.2.2 客户、企业与国家信用体系三者之间的作用形式 15
1.3 企业商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16
1.3.1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16
1.3.2 企业信用管理的研究现状 20
2 企业信用管理模式及方法论 31
2.1 企业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 31
2.1.1 信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31
2.1.2 企业信用管理 33
2.1.3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35
2.2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 36
2.2.1 全过程企业信用管理 36
2.2.2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的关键环节 38
2.3 企业信用管理方法论 43
2.3.1 企业信用管理的方法 43
2.3.2 企业信用管理模式 48
2.4 本章小结 51
3 商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52
3.1 商业信用风险分析 53
3.1.1 商业信用风险来源 53
3.1.2 商业信用风险管理 54
3.1.3 建立商业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55
3.2 商业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56
3.2.1 法人信用风险U1 57
3.2.2 基本素质风险U2 59
3.2.3 财务信用风险U3 60
3.2.4 品牌信用风险U4 65
3.2.5 交易信用风险U5 66
3.2.6 信用管理风险U6 68
3.3 商业信用风险评估 70
3.3.1 信用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 70
3.3.2 商业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70
3.3.3 基于灰关联分析的商业信用风险评估建模 73
3.4 商业信用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80
3.4.1 基于D-S证据推理的专家信息融合 80
3.4.2 D-S证据推理的基本原理 81
3.4.3 证据合并的Dempster法则 82
3.5 商业信用风险评估举例 85
3.6 本章小结 89
4 基于客户战略的企业信用政策设计 90
4.1 基于客户战略的企业信用政策分析 90
4.1.1 客户情况分析 90
4.1.2 企业情况分析 94
4.2 商业信用政策制定的方法 97
4.2.1 商业信用政策制定方法选择 97
4.2.2 商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动态博弈 98
4.2.3 动态博弈结构与基本要素 99
4.3 商业信用政策的动态博弈建模 101
4.3.1 商业信用动态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101
4.3.2 商业信用动态博弈过程描述 102
4.3.3 具有隐节点的动态博弈建模 106
4.3.4 各阶段博弈双方的效用函数设计 108
4.4 具有隐状态的动态博弈算法 111
4.4.1 算法改进的基本思路 111
4.4.2 博弈过程定义 112
4.4.3 算法设计 115
4.5 本章小结 118
5 应收账款管理 119
5.1 应收账款的信息管理 119
5.1.1 应收账款管理信息系统 119
5.1.2 应收账款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分析 121
5.1.3 应收账款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数据文件结构分析 122
5.2 基于组合理论的应收账款管理 125
5.2.1 收益一定条件下的最小风险组合应收账款 126
5.2.2 风险与收益之间的权衡机制 127
5.3 应收账款风险管理 129
5.3.1 应收账款的性质及影响分析 129
5.3.2 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模式 130
5.3.3 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 131
5.3.4 应收账款的风险规避 135
5.4 应收账款的风险预警 137
5.4.1 应收账款的风险预警机制 137
5.4.2 应收账款的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 139
5.4.3 应收账款的风险预警方法 142
5.5 基于应收账款的筹资管理 143
5.5.1 应收账款筹资的动机和方式 144
5.5.2 应收账款出让的收益分析 145
5.5.3 应收账款出让的决策分析 147
5.6 本章小结 149
6 企业商业信用管理实证分析 150
6.1 广东某集团信用销售情况分析 151
6.2 企业商业信用管理方法在广东某集团公司的应用 153
6.2.1 客户信用风险评估 153
6.2.2 商业信用政策的设计 160
6.2.3 应收账款管理分析 162
6.2.4 应用商业信用管理方法和策略情况分析 164
6.3 企业信用管理的建议 166
6.3.1 提高对商业信用管理的重视程度 167
6.3.2 建立客户信用信息管理中心 167
6.3.3 强化商业信用风险管理 168
6.3.4 科学设计商业信用政策 169
6.3.5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控制 169
6.4 本章小结 171
7 结束与展望 172
7.1 本书的主要贡献 172
7.2 创新点 173
7.3 展望 174
后记 176
参考文献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