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认知原理与金融市场价格操纵》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长征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030204700
  • 页数:277 页
图书介绍:进化与规划是决定人们对事物价值进行评估的两大力量。前者决定价值认知的欲望形成和演化机制,后者决定在既有欲望状态下不同事物价值之间的相互锚定和关联。传统经济学和金融学着重对规划力量的分析而忽视对进化力量的分析,因而无法深入研究在长期时间尺度上实际上非常重要的进化机制,从而不能有效说明战略价值认知偏误和金融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重大理论问题,不能有效解决重大金融危机预警等实践难题。另一方面,传统的认知科学虽然强调进化力量,但却缺少经济学分析范式,无法形成对价值认知的指导。本书的研究表明,上述重大学术盲区的存在正是相关学术论题迟迟不能深入展开的主要原因。因此,将认知科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如同将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那样,有望产生重要的学术突破。实际上,在长时期时间尺度上,价值认知离不开人类的进化机制:人类节约认知成本的欲望使得各种各样的认知欺骗后门普遍存在;人类欲望的多样性使得价值系统的完备性冲突普遍存在;人类对获得同类认同的渴求使得羊群效应和群体共振普遍存在;人类认知的短视偏向使得战略价值认知偏误普遍存在;企业战略家供给不足和奈特风险使得价值锚定的战略性缺口(迂回性缺口)普遍存在;操纵者博弈优

第1章 广义进化论视角下的认知系统 1

1.1 生物认知系统的形成基础——进化 1

1.2 丑小鸭定理的认知科学含义 3

1.2.1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3

1.2.2 作为价值判断的等价类划分 4

1.2.3 先天锁定的价值观——可视化相似 5

1.2.4 丑小鸭定理的认知科学含义 5

1.2.5 丑小鸭定理的哲学解释 6

1.3 生物进化的路径依赖性和认知发展的时代性 7

1.3.1 生物进化的路径依赖性 7

1.3.2 进化过程的试错成本与折线成本 7

1.3.3 战术性进化与战略性进化 8

1.3.4 人类认知发展的时代性要求:理性先行 8

1.3.5 认知疲劳的进化价值 10

第2章 认知过程的奥卡姆剃刀原则 11

2.1 奥卡姆剃刀 11

2.2 指数爆炸与勃瑞姆曼极限 12

2.2.1 指数爆炸下的认知策略 12

2.2.2 认知活动的首要约束:认知成本 13

2.2.3 实践过程的认知成本与认知效率约束 13

2.2.4 世界图景的一个同息映像——成本版图 15

2.3 节约认知成本的策略选择 15

2.3.1 降维描述:对本体原文的摘要 15

2.3.2 专业化分工 16

2.3.3 限制认知深度 17

2.3.4 麻将原理与价值路标 17

2.3.5 认知对象的可视化 17

2.3.6 通用感知平台 18

2.3.7 忽略小概率事件 18

2.3.8 创造品牌媒介 19

2.3.9 非理性能力 19

2.3.10 粗糙或模糊的分类 20

2.3.11 实践导向与试错机制 21

2.3.12 预存模式比较 21

2.3.13 寄生蜂性与条件反射 21

2.3.14 感知系统的前馈修饰 22

2.4 认知成本、认知深度与自主创新 24

第3章 认知框架与认知模式 26

3.1 从物理坐标系看自我中心认知框架 26

3.2 认知模式的仿真学本质 27

3.2.1 理性认知过程的仿真三部曲 27

3. 2.2 非理性认知的高维模拟——格式塔 30

3.3 认知框架的性能指标 31

3.3.1 价值观 32

3.3.2 可靠性 32

3.3.3 分辨率 34

3.3.4 认知速度(效率) 37

3.3.5 认知范围 38

3.4 认知模式与模式信息 39

3.4.1 三种事实的不同含义 39

3.4.2 认知模式的特点 41

3.4.3 认知模式的沟通 42

3.4.4 模式信息 44

3.4.5 人类智能的投机取巧与被欺骗后门 44

第4章 可视化认知框架 46

4.1 可视化与认知深度的关系 46

4.1.1 即时认知与深度认知 46

4.1.2 可视化价值路标的激励作用 48

4.1.3 概率不确定下的深度认知:贝叶斯定理 48

4.1.4 可视化对即时认知的作用:节约认知时间 49

4.1.5 深度认知下的信息可视化:预警 50

4.2 信息的可视化与认知成本 51

4.2.1 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认知成本诠释 51

4.2.2 可视化与大众认知 52

4.2.3 可视化证据与可视化窗口 53

4.3 可视化认知框架及其互补 54

4.4 市场的本质——需求信息的可视化场所 56

4.4.1 需求信息的可视化 56

4.4.2 可视化的成本权衡与价值 57

4.4.3 市场的可视化均衡 58

第5章 地方性知识:从阐释学到接受美学 59

5.1 地方性知识的知识观 59

5.1.1 地方性知识与后现代主义 59

5.1.2 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地方性知识 60

5.1.3 地方性认知的存在价值 62

5.1.4 地方性知识与认知深度的关系 67

5.2 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的关系 68

5.2.1 为什么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性知识 68

5.2.2 人类追求普遍性知识的三大理想 73

5.2.3 人类对普遍性知识的追求动因 74

5.2.4 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辩证逻辑 76

5.2.5 知识进步的两个方向 77

5.2.6 不相容地方性知识 78

5.3 地方性知识的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含义 82

5.3.1 地方性知识的阐释学含义 82

5.3.2 地方性知识的接受美学含义 83

第6章 个体价值认知与价值锚定 86

6.1 价值与价值认知 86

6.1.1 有意识的估值与无意识的估值 86

6.1.2 相对价值认知与绝对价值认知 86

6.1.3 所有理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价值认知 87

6.2 价值认知的模式分散性和主体依赖性 87

6.2.1 价值认知的模式分散性 87

6.2.2 价值认知的主体依赖性 88

6.2.3 同一主体价值认知的非同一性 89

6.2.4 价值认知的地方性属性与生命周期 92

6.3 价值认知三部曲:以房地产交换价值为例 92

6.3.1 实现焦点与背景的有效分离 92

6.3.2 在特定认知框架下对焦点进行有效降维并突出核心逻辑 92

6.3.3 基于核心逻辑动态仿真的认知模式形成 93

6.4 不确定环境下的价值认知模型 94

6.4.1 概率不确定下商品的概率统计价值 94

6.4.2 粗糙不确定下商品的粗糙估值 95

6.5 价值锚定与个性化价值认知 98

6.5.1 广义丑小鸭定理 98

6.5.2 价值锚定与个性化价值 99

6.5.3 价格操纵的心理学基础 101

6.5.4 个性化价值认知分散性的后果:套利机会的普遍存在性 102

第7章 价值属性及其准公度模型 103

7.1 有用性价值与稀缺性价值 103

7.1.1 商品的有用性 103

7.1.2 商品的稀缺性 106

7.2 有用性价值与稀缺性价值的准公度模型 110

7.3 基于稀缺性和有用性的定价策略 112

7.3.1 稀缺性价值操纵下的价格双模态 112

7.3.2 稀缺性价值操纵的两个实例 113

7.3.3 基于有用性的产品定价策略:以数字信息产品为例 115

第8章 价值认知的完备性冲突与路径依赖 119

8.1 形式逻辑系统一致性与完备性的矛盾 119

8.1.1 传递关系与逻辑系统的一致性 119

8.1.2 逻辑系统的完备性 120

8.1.3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121

8.1.4 价值体系的一致性与完备性 122

8.1.5 真理的地方性知识特征 122

8.2 价值认知的完备性冲突 123

8.2.1 一个统计学悖论 123

8.2.2 价值排序不可传递性的根源 124

8.2.3 高维本体论价值一维映射下的路径依赖性 125

8.2.4 价值多属性的完备性冲突:一个思想实验 126

8.3 价值体系完备性冲突的可视化后果 128

8.3.1 非货币性价值 128

8.3.2 价格波动 129

8.3.3 价值决策前后的不对称 129

第9章 认知框架的互补性与启发式知识增长 130

9.1 一致性认知框架与完备性认知框架 130

9.1.1 认知框架的倾向性 130

9.1.2 科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方法论 131

9.1.3 一致性认知框架的优势 132

9.1.4 完备性认知框架的优势 133

9.2 认知框架与知识类型的关系 135

9.2.1 信息类知识与关系类知识 135

9.2.2 关系类知识的细分:学科型、专业型和融会贯通型知识 136

9.3 认知框架的互补策略与启发式知识增长 138

9.3.1 认知框架的互补策略之一:启发式知识扩展 138

9.3.2 认知框架的互补策略之二:启发式认知模式变迁 140

9.3.3 认知框架的互补策略之三:启发式摄动与启发式适应 142

9.3.4 语言启发与模式启发 144

9.3.5 实践家与理论家的认知互补 144

9.4 并行启发式多模式仿真方法论:以股票价格预测为例 146

9.4.1 复杂系统预测的人—机互补原则 146

9.4.2 人—机互补的预适应与容错战略 147

9.4.3 并行启发式多模式仿真方法论 148

第10章 价值路标的形成及其可靠性 153

10.1 价值博弈与价值路标 153

10.1.1 确定的价值与不确定的价值 153

10.1.2 事实路标与价值路标 153

10.1.3 事实博弈与价值博弈 155

10.2 价值路标的激励作用与价值阶梯 157

10.3 价值路标的形成机理 159

10.3.1 进化与规划 159

10.3.2 价值路标的进化形成 160

10.3.3 进化中的分化适应与代价 162

10.3.4 价值路标的规划形成 163

10.4 价值路标的可靠性 163

10.4.1 一致性的价值路标与完备性的价值路标 163

10.4.2 价值路标的有效性检验 164

第11章 价值变现与赢利模式创新 166

11.1 价值变现回路及其生态锁定 166

11.1.1 价值的变现属性与变现条件 166

11.1.2 变现生态位及其锁定效应 169

11.1.3 生态锁定的涌现:超循环理论 171

11.1.4 变现回路的可视化与迂回变现 172

11.1.5 资源变现过程的附加值 172

11.1.6 变现回路的路径牵引作用 173

11.2 价值横向变现的基础:资源种类的规模效益 174

11.3 企业赢利模式概念的缘起 174

11.3.1 企业赢利模式 175

11.3.2 赢利模式及其创新的重要性 176

11.4 数字信息产品的赢利模式创新 176

11.4.1 传统企业赢利模式不能适应数字信息产业的需要 176

11.4.2 数字信息产品赢利模式的变迁与创新 178

11.4.3 基于赢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免费现象分析 180

11.4.4 数字信息产品赢利模式的创新途径:产业链横向扩张 181

11.5 赢利模式创新带给传统企业的启示 183

11.5.1 基于企业资源冗余的赢利模式创新 183

11.5.2 传统企业的跨企业赢利模式 184

11.5.3 互联网替代作用对部分传统企业的挑战 184

第12章 奈特风险与战略性价值认知 185

12.1 常规风险与奈特风险 185

12.1.1 奈特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区分 185

12.1.2 常规风险的特征 185

12.2 奈特风险的几种类型及其应对 186

12.2.1 金融市场上的多逻辑冲突型奈特风险 187

12.2.2 “第一次”没经验或经验不收敛型的奈特风险 191

12.2.3 平均值无意义或“赌不起”型奈特风险 194

12.2.4 群体共振与崩溃型的奈特风险 196

12.2.5 混沌型奈特风险 198

12.2.6 博弈对手主动行动型奈特风险 198

12.3 战略价值认知的特点 203

12.3.1 战术价值认知框架与战略价值认知框架 203

12.3.2 战略价值认知框架的特点 204

12.4 战略价值认知框架的层次 208

12.4.1 战略参与者的价值认知框架 208

12.4.2 战略竞争—合作者的价值认知框架 209

12.4.3 战略操纵者的价值认知框架 210

12.5 企业战略家的特征与奈特风险管理 211

12.5.1 非常规偏好与企业战略家激情 211

12.5.2 主动行动与先发优势 212

12.5.3 战略预见与战略远见 214

12.5.4 深度认知下的不对称可视化 216

12.5.5 操纵局势能力 217

12.5.6 基于战略规划的长期积累和储备 218

12.5.7 战略逼迫 218

12.5.8 资源的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 219

12.6 迂回性缺口及其变现条件 219

12.6.1 迂回性缺口的基本概念 219

12.6.2 迂回性缺口的成因 220

12.6.3 迂回性缺口的变现条件 223

12.7 战略储备价值及其案例分析 224

12.7.1 有色小金属和稀土金属的战略储备 225

12.7.2 藏粮于民的战略储备 227

12.7.3 藏金于民的战略储备 228

12.7.4 龙芯技术的战略储备 228

第13章 价值认知偏误与价格信号失真 230

13.1 价值认知偏误的成因及矫正 230

13.1.1 旨在节约认知成本的价值认知偏误 230

13.1.2 知识能力欠缺导致的认知偏误 236

13.2 估值、估价与市场定价的相互关系 240

13.2.1 估值、估价与市场定价 240

13.2.2 唯理的估值与唯象的估价 241

13.3 价值的不可公度性与金融市场价格波动 243

13.3.1 价值的强制公度困境 243

13.3.2 群体价值认知的多准则矛盾和规则依赖性 244

13.3.3 群体价值认知多射性的理论基础——阿罗不可能定理 244

13.3.4 金融市场价格的内在非均衡性 245

13.3.5 金融市场内在非均衡性的宏观效果 245

13.4 价格信号失真的十二种机制 246

13.4.1 资源枯竭型 246

13.4.2 生命周期型 246

13.4.3 卖家定价策略型 246

13.4.4 交易一方急于变现型 247

13.4.5 市场分割型 247

13.4.6 地方性知识型 248

13.4.7 历史锚定下的路径依赖型 249

13.4.8 产业压迫型 249

13.4.9 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型 249

13.4.10 物品价值属性失衡型 250

13.4.11 战略价值忽略型 250

13.4.12 货币暴力或多数暴力型 250

13.5 价格信号的战术指引与战略误导作用 251

13.5.1 市场价格对价值认知的战术指引(信号)作用 251

13.5.2 市场价格对战略价值认知的误导作用 252

第14章 金融市场的挤出效应与价格操纵 255

14.1 金融资产价值构成的一般模型 255

14.1.1 现有股票估值模型及其适用条件 255

14.1.2 考虑投机价值的股票估值模型 256

14.1.3 金融资产投机价值的市场表现:以宝钢权证为例 258

14.2 金融市场中的挤出效应 260

14.2.1 金融市场中的优势群体 260

14.2.2 挤出效应的基本概念 263

14.2.3 挤出效应的两个特点 263

14.2.4 挤出效应与价格暴涨暴跌的关系 265

14.2.5 挤出效应引致的交易陷阱 266

14.3 金融市场的局部极值与价格操纵 266

14.3.1 价值强制公度下的局部极值与全局极值 266

14.3.2 金融市场价格操纵的特点 267

14.3.3 金融市场价格操纵的几种手段 268

参考文献 271

后记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