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2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邵汉明主编;陈一虹,宋立民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010039305
  • 页数:10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20世纪后期20年中国文化研究进行了专题性的概述、梳理和总结。

前言 1

上篇 15

第一章 道家文化研究 15

一、老庄其人其书 16

(一)老子其人其书 16

(二)庄子其人其书 19

二、道家思想渊源及学派演变 21

(一)道家思想渊源 21

(二)道家学派演变 24

三、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特质 28

(一)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 28

(二)道家文化的特质 30

四、道家思想研究 31

(一)道家之道论研究 31

(二)道家之人论研究 37

五、道家思想比较研究 42

(一)道家学派内部的比较研究 42

(二)道家与其他学派的比较研究 45

(三)道家与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 50

六、道家之历史地位与道学之现代价值 53

(一)道家之历史地位的肯定 53

(二)道家主干说及其质疑 54

(三)关于儒道互补说 57

(四)道学之现代价值评估 59

七、其他问题研究 64

(一)道家与道教关系论 64

(二)道学史研究 66

(三)郭店道家简研究 69

第二章 儒家文化研究 79

一、儒家文化研究历程的简要回顾 79

二、儒家思想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82

(一)“中庸”研究 82

(二)心性论研究 86

(三)义利观研究 91

(四)人学研究 94

三、儒学与当代社会 102

(一)儒学的特质与基本精神 103

(二)儒学与现代市场经济 106

(三)儒学与精神文明建设 108

(四)儒学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110

四、儒学史研究 114

(一)儒学通史 114

(二)儒学断代史 116

五、儒商研究 117

(一)儒商研究的背景及基本情况 118

(二)儒商的定义及特征 119

(三)儒商的经营理念 120

(四)儒商的使命及前景 121

六、儒教问题研究 122

(一)儒教是教说的提出 122

(二)对儒教是教说的争论 125

(三)儒教是教说的传播和发展 126

七、其他问题研究 129

(一)儒学的普及与大众化 130

(二)郭店儒家简研究 130

(三)中外儒学比较研究 130

(四)儒学与少数民族文化 131

第三章 墨家文化研究 139

一、墨学研究成果概览 140

(一)通论性著作 140

(二)专题性著作 143

(三)校注及今译性著作 146

(四)论文集及其他 147

二、《墨子》撰者研究 148

(一)《亲士》至《三辩》7篇撰者 148

(二)《尚贤》至《非儒》24篇撰者 149

(三)《墨辩》6篇撰者 150

(四)《耕柱》至《公输》5篇撰者 151

(五)《城守》诸篇撰者 152

三、墨家哲学与美学思想研究 152

(一)墨家哲学体系的建构 153

(二)墨家宇宙观 154

(三)墨子三表法 155

(四)墨子美学体系 156

(五)墨子非乐思想 158

四、墨家辩学与逻辑学思想研究 160

(一)墨家辩学体系 160

(二)墨家逻辑学体系 161

(三)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163

五、墨家政治与经济思想研究 167

(一)兼爱学说研究 67

(二)尚同学说研究 169

(三)尚贤学说研究 171

(四)节用学说研究 172

六、墨家科学与军事思想研究 173

(一)科学思想研究 173

(二)军事思想研究 175

七、儒墨关系研究 178

(一)儒墨同源说 178

(二)儒墨非同源说 178

(三)儒墨部分同源说 179

(四)儒墨对立说 179

(五)孔墨相同说 180

(六)儒墨对立兼相通说 182

八、墨学骤衰原因研究 182

(一)不适应新历史条件说 183

(二)丧失阶级基础说 183

(三)墨子思想体系中的二律背反导致衰亡说 184

(四)与宗法制社会相冲突说 184

(五)综合原因说 185

第四章 法家文化研究 193

一、法家学派概况 193

(一)“法家”的称谓 193

(二)法家学派的定义 194

(三)法家的起源 195

(四)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196

二、法家与其他各家的关系 198

(一)法家与名家 199

(二)法家与道家 200

(三)法家与儒家 203

(四)法家与墨家 206

三、法家哲学思想 207

(一)法家的人性论 207

(二)法家的辩证法思想 209

(三)法家的认识论 212

四、法家政治思想 214

(一)法家的法、术、势思想 214

(二)君主专制和愚民思想 217

(三)韩非的道德思想 219

五、法家法律思想 221

(一)法的起源 221

(二)有关法律的定义及其本质 221

(三)法的平等意识 223

(四)法的重刑主义 225

第五章 兵家文化研究 230

一、兵家哲学思想研究 231

(一)兵家哲学思想基本内容的阐扬 231

(二)兵家哲学思想的总体评价 233

二、兵家军事思想研究 235

(一)军事战略战术思想 235

(二)军事谋略思想 237

(三)军事经济思想 238

(四)军事管理思想 240

(五)军事伦理思想 241

(六)军事心理思想 242

三、兵家文化文献研究 242

(一)史实研究 243

(二)主要兵书版本源流之校勘、考证、注释、通解 245

(三)兵家文化研究文献的整理和编纂 247

四、兵家文化比较研究 250

(一)兵家文化自身的比较研究 250

(二)兵家与先秦诸子军事思想的比较研究 252

(三)《孙子兵法》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比较研究 257

(四)东西方军事文化的比较研究 258

五、兵家文化与现代战争 261

(一)《孙子兵法》与当代战略理论 261

(二)《孙子兵法》与当代作战理论 263

(三)《孙子兵法》与世界和平 264

(四)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评价《孙子兵法》在军事领域的价值 266

六、兵家文化非军事领域应用研究 267

(一)兵家文化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267

(二)兵家文化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269

七、海外对兵家文化的研究 270

(一)海外兵家文化研究的主要译、著 270

(二)海外兵家文化应用研究 273

第六章 道教文化研究 286

一、道教文化研究的简要回顾 286

二、道教经典与道教史研究 288

(一)道教经典研究 288

(二)道教史研究 293

三、道教思想研究 296

(一)道教哲学 296

(二)内丹术研究 305

(三)道教伦理研究 308

(四)道教的宗教学和神学研究 309

四、道教与中国文化 310

(一)道教与道家 310

(二)道教与儒家 313

(三)道教与佛教 314

(四)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 315

(五)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 316

五、未来道教文化研究的展望 316

第七章 佛教文化研究 323

一、佛教哲学专题研究 324

(一)佛教哲学总论 324

(二)佛性论与心性论 325

(三)佛教本体论和宇宙观 327

(四)佛教伦理学 328

二、佛教宗派研究 330

(一)天台宗 330

(二)华严宗 33

(三)禅宗 334

(四)唯识宗 337

(五)三论宗 338

(六)密宗 339

(七)净土宗 340

三、佛教历史研究 341

(一)世界佛教史 341

(二)中国佛教史 345

(三)佛教判教研究 346

(四)佛教断代史 346

(五)地方佛教史 348

(六)僧传研究 348

四、佛教经典研究 349

(一)经典释译 349

(二)佛教辞书 350

(三)佛经编撰 350

五、佛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研究 351

第八章 现代新儒家文化研究 360

一、现代新儒学研究的简要回顾 360

(一)现代新儒学研究的特征 360

(二)方克立与现代新儒学研究 362

(三)现代新儒学研究重大成果介绍 364

二、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和演变 368

(一)现代新儒学的界定 368

(二)现代新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371

(三)现代新儒学的时代背景 373

三、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剖析 374

(一)现代新儒学的思想特征 375

(二)所谓“返本开新”与“良知自我坎陷” 377

(三)现代新儒学的“得”与“失” 382

四、儒学与工业东亚的崛起 385

(一)所谓“儒家资本主义” 385

(二)儒学促进东亚经济发展吗 387

五、现代新儒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前景 392

(一)历史地位的评估 393

(二)发展前景的预测 394

六、关于当代大陆新儒家及其批评 396

(一)当代大陆新儒家的出现及其纲领 396

(二)对当代大陆新儒家的批评 398

七、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403

下篇 413

第九章 文化理论若干问题研究 413

一、文化界说 413

(一)对国外和我国近代以来有关文化概念研究的历史考察 414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文化界说种种 417

(三)文化界定的困难 422

二、文化与文明 424

(一)文化、文明同义说 424

(二)文明大于文化说 424

(三)文化大于文明说 425

(四)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426

三、文化的本质 427

(一)“传播”说 427

(二)“人化”说 428

(三)“文者,饰也” 429

四、文化的特征 430

(一)文化的阶级性与共同性 430

(二)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432

(三)文化的继承性与融合性 433

五、文化的结构 434

(一)文化结构三层次说的提出 434

(二)精神文化层面的再分剖 435

(三)制度文化层面的再分割 436

(四)文化要素组合说 437

(五)一体四面说 437

(六)一体三面说 438

(七)时空、主客、心物三系统组合说 438

六、文化模式与文化类型 439

(一)什么是文化模式 439

(二)怎样观察和识别文化模式 440

(三)文化的类型及其划分 441

七、文化的功能 442

(一)文化系统内各文化要素的地位作用 442

(二)文化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作用与功效 444

(三)是否存在以及如何看待“文化无意识”的参与功能 445

八、文化评价的基本标准 446

(一)政治标准与科学标准、艺术标准 447

(二)历史标准与道德标准 447

(三)生产力标准 448

(四)以人的解放程度为标准 449

九、文化发展机制 450

(一)社会实践决定论 450

(二)生产方式决定论 450

(三)社会与文化双向选择说 451

(四)人为“能动本源”说 452

(五)文化交往推动说 452

(六)内外机制结合说 453

十、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 454

(一)什么是文化全球化 454

(二)经济全球化是否导致文化全球化 455

(三)遏制文化霸权主义 456

第十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研究 462

一、问题的缘起 462

(一)以往论争的延续 462

(二)韦伯理论的影响 463

(三)海外新儒学的影响 464

(四)现代化实践的要求 464

二、对传统的诠释 465

(一)什么是传统 465

(二)传统的特征 467

(三)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470

(四)传统学的提出 473

三、对现代化的不同理解 475

(一)国外学者对现代化的理解 475

(二)现代化与四化 477

(三)现代化与西化 479

(四)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 481

(五)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484

(六)建立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构想 486

四、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488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 489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 491

(三)传统的“破”与“立” 494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点 495

第十一章 中国文化精神研究 504

一、关于人文精神 504

(一)何谓“人文”和人文精神 504

(二)中国文化有无人文精神 505

(三)中西人文精神的异同 506

(四)人本主义及其评价 507

二、关于和谐意识 509

(一)关于“天人合一”的讨论 509

(二)关于“中庸之道”的讨论 512

三、关于伦理本位 516

(一)传统道德观的特征 516

(二)传统道德观的评价 519

四、关于忧患意识 522

(一)忧患意识的提出及其含义 522

(二)儒学之忧患意识 524

(三)儒、墨、道、法忧患意识之比较 525

(四)忧患意识之现代意义 525

五、关于整体思维 526

(一)传统思维的特点 526

(二)整体思维的内涵及评价 527

(三)道家与道教的整体思维 530

第十二章 “五四”精神的文化反思 536

一、救亡与启蒙 536

(一)救亡压倒启蒙说 536

(二)启蒙悲剧说及其批评 539

(三)救亡启蒙并行说 540

(四)新启蒙的意义 542

二、“五四”与反传统 544

(一)“五四”是否全盘反传统 544

(二)“五四”反传统的意义 546

(三)“五四”反传统的历史局限 548

三、民主与科学 550

(一)民主与科学的评价 550

(二)民主与科学的追寻 554

四、关于“五四”人物 557

(一)关于陈独秀 558

(二)关于李大钊 560

(三)关于胡适 561

(四)关于蔡元培 564

五、港台、海外学者对“五四”精神的研究 566

(一)“五四”与西方文艺复兴 567

(二)“五四”全盘西化与“反传统” 568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局限 570

第十三章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580

一、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581

(一)伦理精神与宗教精神 581

(二)内省与外求、群体与个体的自由观和价值观 585

(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588

(四)封闭性与开放性 591

(五)关于中华民族精神 594

二、中西文化的关系 597

(一)“西体中用”与体用之辨 598

(二)民族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论 602

(三)“中西整合、优越互补”论 605

(四)“综合创造”论 607

(五)中西互补观 608

(六)“和而不同”论 608

(七)世界文化整合论 609

三、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标准和原则 610

四、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612

第十四章 海外中国文化研究 620

一、海外儒学研究 620

(一)儒学研究在日本 620

(二)儒学研究在美国 622

(三)儒学研究在欧洲 625

二、海外道家文化研究 627

(一)道家研究在日本 627

(二)道家研究在美国 628

(三)道家研究在英国 629

三、海外道教研究 630

(一)道教研究在日本 630

(二)道教研究在法国 633

(三)道教研究在美国 635

(四)道教研究在欧洲 637

四、海外其他中国文化研究 638

(一)佛教文化研究 638

(二)兵家文化研究 640

(三)墨家文化研究 640

五、海外华人学者的中国文化研究 641

(一)许倬云与中国文化研究 641

(二)余英时与中国文化研究 648

(三)成中英与中国文化研究 661

第十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关系研究 671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之历史考察 671

二、马克思主义“中源说”及其驳论 676

(一)马克思主义“中源说”的提出 676

(二)马克思主义“中源说”驳论 678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能否结合 681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能够结合、必须结合 682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不能结合、不能平起平坐 685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相通相容及相异相别 688

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结合的途径 693

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697

(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697

(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704

七、需要注意和加强的几个问题 708

第十六章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究 715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历程 716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 717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来源 718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基础及其形成过程 720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战略地位 723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723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与重要意义 726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 730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731

(二)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735

(三)促进社会科学的繁荣与进步 742

(四)努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 747

(五)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750

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和指导方针 756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756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758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761

(四)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762

附录一:台湾学者与中西文化研究 773

附录二:郭店楚简研究综述 780

附录三:近二十年中国文化研究的主要著作和论文索引 803

后记 1093

再版补记 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