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网络社会学的学科定位 1
第一章 网络时代社会学的范式重建 1
一 互联网与社会学 5
二 网络技术、网络空间与网络社会 12
三 网络社会学的范式与议题 18
第二章 资讯社会与资讯社会理论 38
一 资讯社会与资讯社会理论研究 38
二 资讯社会理论的社会学理论性格 46
三 电脑与人脑的界面 66
四 科技未来与人的价值 77
第三章 虚拟社会学的虚拟社会基础 82
一 网络文化的社会学基础 84
二 虚拟社会学的虚拟社会基础 89
下篇 网络社会学议题:结构与行为问题第四章 虚拟社区的社会学基础 97
一 虚拟社区的崛起 98
二 虚拟社区的类型 103
三 虚拟社区的虚拟问题 108
四 虚拟互动与虚拟认同 113
五 虚拟社区的虚拟基础 115
第五章 网络空间的社会逻辑 120
一 作为媒介与座架的网络 121
二 网络技术范式与网络化逻辑 124
三 流动空间与无时间之时间 130
四 二元交织的网络空间 137
五 网络空间的后现代性 143
第六章 网络社会的结构性风险 145
一 网络社会的结构性风险 145
二 风险理论的转型 159
第七章 网络社会的结构转型 161
一 网络族群的崛起 166
二 人际互动模式的转变 176
三 社会组织模式的重塑 181
第八章 网络文化与虚拟生活世界 192
一 现象社会学分析 193
二 语言与社会建构 200
三 虚拟社区与虚拟实境 206
四 增强实境与人机界面 214
五 电脑辅助面对面沟通 219
第九章 超文本的话语—权力逻辑 224
一 超文本的后现代话语逻辑 225
二 超文本对权力关系的重构 232
三 超文本空间的后现代知识状态 240
第十章 网络书写行为的后现代性 247
一 工作假设与理论视角 247
二 主客体界限及主体间界限的内爆 249
三 网络书写行为的后现代特点 253
四 Cyborg与知识主体 257
第十一章 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 261
一 人际交往的结构转变 261
二 重塑自我的游戏 267
三 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游戏 276
四 网络交往伦理 281
第十二章 数字鸿沟的社会文化意义 293
一 数字鸿沟的问题形成 294
二 数字鸿沟的意义 302
三 全球数字鸿沟 310
四 资讯能力与数字鸿沟 316
五 数字鸿沟的社会文化意义 325
第十三章 中国东西部地区间的数字鸿沟 328
一 数字鸿沟概念界定 328
二 东西部地区间数字鸿沟现状 335
三 东西部地区间数字鸿沟的社会学分析架构 341
四 东西部地区间数字鸿沟前景 352
后记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