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提起海派文学,读者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民国初的鸳蝴派,三十年代穆时英的新感觉派,抑或当代文学中的一系列代表作,例如《长恨歌》等。这一系列作品中的传奇常发生在三、四十年代纸醉金迷的上海滩,多反映十里洋场的浮华与奢靡,风格瑰丽奇崛,不以朴素见长。当然质朴的作品也不是没有,许多海派作家在五、六十年代的社会转型期改变了原有风格,作品题材也由城市转向农村,一跃而成淳朴无华的乡土文学。从最初的反映“土改”直到“伤痕”文学的萌发,海派文学限于政治影响与作家个人取向,其原有风情已不复可寻。可幸的是,本书作者却在海派文学脉系割裂几十年后,又以他独特的感知和书写能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新的旧上海画卷。说它“新”,是因为它所展现的上海风情,既不在跑马场,也不在跳舞厅;不在阔少遗老,也不在旗袍美女“老克勒”,而是在于普通石库门内的芸芸众生。它所描绘的时代,也与“东方巴黎”最富盛名的三四十年代无缘。本书的故事,起于五十年代中,终于七十年代末。说它“旧”,则是因为小说行文中充满了浓郁的上海风情,巨头与衣香鬓影之外的民生悠悠。作者笔下充满了拥有古怪绰号的众多小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五六十年代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影响了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