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滨海旅游业在山东省的经济地位 1
第一节 滨海旅游业的一般作用 1
一、旅游的涵义 1
二、旅游的属性 2
第二节 滨海旅游业的经济作用 2
一、顺应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 2
二、为其他行业提供经验 4
三、与其他产业形成互动共进 5
四、有利于保护滨海旅游资源 6
五、有利于保护与改善沿海地区的环境 8
六、提升沿海地区文化层次,活跃文化氛围 8
第二章 山东省滨海旅游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 10
第一节 地理位置 10
一、经纬度位置 10
二、海陆位置 10
三、位置优势 11
第二节 地形地貌 11
一、地质构造 11
二、地貌类型 11
三、水系分布 12
四、边海 12
第三节 气候 13
一、气候类型及特点 13
二、沿海地区气候差异 13
第四节 海洋水文 14
一、水温 14
二、盐度 15
三、冰情 15
四、潮汐、潮流 15
五、海浪 15
第五节 交通 16
一、公路 16
二、铁路 17
三、海运 17
四、航空 18
第六节 人口 19
一、总体情况 19
二、沿海市、县人口分布 19
第七节 经济 20
一、区位条件 20
二、沿海行政区及主要城镇 21
三、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1
四、海洋经济状况 22
第八节 “入世”后将形成的新挑战与机遇 24
一、有利于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 25
二、有利于建立更加符合国际规则的运行机制 25
三、有利于增加国际客源 25
第三章 山东省滨海旅游区划 27
第一节 滨海旅游区划的意义和原则 27
一、山东省滨海旅游区划的意义 27
二、山东省滨海旅游区划的原则 31
第二节 滨海旅游区划的系统及划分 34
一、山东省滨海旅游区划的系统 34
二、山东省滨海旅游区划的划分 37
第四章 山东省滨海旅游资源类型与评价 45
第一节 滨海旅游资源分类 45
一、旅游资源分类 45
二、滨海旅游资源的分类 47
第二节 旅游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49
一、评价对象 49
二、评价的数学方法 50
三、系统设计与计算机实现 53
第三节 山东省滨海旅游自然资源与评价 55
一、气候 55
二、潮汐、波浪、海流 55
三、生物资源 56
四、自然风光 56
第四节 旅游人文资源与评价 73
一、历史遗迹 73
二、古代建筑 74
三、石窟石刻 74
四、近代西洋建筑 74
五、名胜古迹 75
六、城镇风光 75
七、名人故迹 76
八、游憩公园 76
九、游乐园区 78
十、博物馆、展览馆 79
十一、民俗、节庆、会展活动 80
十二、城市雕塑 82
十三、工业旅游园区 82
第五章 山东省滨海旅游景区 84
第一节 青岛-日照旅游区 84
一、青岛海滨风景游览区 86
二、日照旅游区 119
第二节 烟台-威海旅游区 124
一、烟台市区旅游区 125
二、威海旅游区 130
三、蓬莱及长岛旅游游览区 143
四、其他市县旅游景区 156
第三节 潍坊-东营-滨州旅游区 157
一、潍坊旅游区 157
二、东营旅游区 167
三、滨州旅游区 176
第六章 山东省滨海旅游业现状 178
第一节 对外开放程度 178
一、入境旅游 178
二、国内旅游 184
第二节 开发滨海旅游业理念的形成 188
一、世界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188
二、山东省滨海旅游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90
三、树立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正确理念 193
四、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197
五、促进山东省滨海旅游业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199
第三节 酒店、旅行社 202
一、酒店 202
二、旅行社 204
第四节 景区内旅游设施 206
第七章 山东省滨海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10
第一节 旅游生态保护的国际经验 210
一、旅游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10
二、旅游生态保护的国际经验 213
三、国内旅游生态保护现状 215
第二节 山东省滨海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8
一、山东省滨海旅游资源概况 218
二、山东省滨海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20
第三节 山东省滨海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224
一、滨海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与作用 224
二、山东省滨海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26
第八章 山东省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231
第一节 历年发展情况 231
一、总体情况 231
二、山东省主要沿海城市国际滨海旅游业发展情况分析 231
三、饭店及旅行社发展情况 235
第二节 发展前景预测 236
一、山东省滨海旅游业发展机遇 237
二、“十五”期间山东省滨海旅游业发展建议 241
三、山东省滨海旅游业发展趋势预测 246
附录 251
附录1 山东省滨海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251
附录2 胶南市灵山岛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88
附录3 莱州市金沙滩海上大世界旅游开发策划方案 382
后记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