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荣华主编
  • 出 版 社: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10862626
  • 页数:41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医学院校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部分,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病因、诊法、症状鉴别诊断、辨证,预防治则治法、中药、方剂、针灸和常见病治疗,可供临床医疗专业预防医学、妇幼专业、五官医疗专业使用。

绪论 1

一、中医学发展概况 1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4

三、中医理论的基本结构 5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7

第一节 阴阳学说 7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7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8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0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1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2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5

第二章 藏象 18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9

二、解剖、生理、病理学的紧密结合 19

第一节 脏腑 19

一、五脏 19

二、六腑 28

三、奇恒之腑 30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31

第二节 气、血、津液 35

一、气 35

二、血 37

三、津液 38

四、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39

第三章 经络 42

第一节 经络的意义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42

一、经络的概念 42

二、经络的组成 42

第二节 十二经脉 43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与分布 43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44

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45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45

第三节 奇经八脉 46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与作用 46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46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47

第四章 病因 49

第一节 六淫 49

一、风 50

二、寒 51

三、暑 52

四、湿 53

五、燥 53

六、火(热) 54

第二节 疫疠之气 55

第三节 七情内伤 55

一、七情致病的特点 56

二、常见的七情病证 57

三、社会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57

第四节 饮食劳逸 57

一、饮食 57

二、劳逸 58

第五节 寄生虫、外伤 59

一、寄生虫 59

二、外伤 59

第六节 痰饮、瘀血 59

一、痰饮 60

二、瘀血 61

三、结石 62

第五章 诊法 64

第一节 望诊 65

一、望神 65

二、望色 66

三、望形态 67

四、望头颈和五官 68

五、望皮肤 70

六、望舌 71

七、望分泌物与排泄物 75

八、望小儿指纹 75

第二节 闻诊 76

一、听声音 77

二、嗅气味 78

第三节 问诊 78

一、问寒热 79

二、问汗 80

三、问疼痛 81

四、问饮食与口味 82

五、问二便 83

六、问睡眠 84

七、问经带 84

八、问小儿 85

第四节 切诊 86

一、脉诊 86

二、按诊 91

第六章 常见症状鉴别诊断 93

一、发热 93

二、便秘 94

三、不寐 95

四、抽搐 95

五、汗 96

六、黄疸 96

七、昏迷 97

八、咳嗽 97

九、失血 98

十、疼痛 99

十一、泄泻 101

十二、心悸 101

十三、眩晕 102

十四、呕吐 102

第七章 辨证 104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04

一、表里 105

二、寒热 106

三、虚实 107

四、阴阳 109

第二节 脏腑辨证 110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11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13

三、脾与胃病辨证 115

四、肝与胆病辨证 118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21

六、脏腑兼病辨证 123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 126

一、卫分证 126

二、气分证 126

三、营分证 127

四、血分证 127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28

一、太阳病证 128

二、阳明病证 128

三、少阳病证 129

四、太阴病证 129

五、少阴病证 130

六、厥阴病证 130

第八章 预防·治则·治法 132

第一节 预防 132

一、未病先防 132

二、既病防变 134

第二节 治则 134

一、治病求本 134

二、标本缓急 134

三、正治反治 135

四、扶正祛邪 136

五、补虚泻实 136

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137

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37

第三节 治法 138

一、汗法 138

二、吐法 138

三、下法 139

四、和法 139

五、温法 139

六、清法 139

七、消法 140

八、补法 140

第九章 中药 142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142

一、中药与中药学的概念 142

二、中药的采收 142

三、中药的炮制 143

四、中药的性能 145

五、中药的应用 147

第二节 常用中药 150

一、解表药 150

二、清热药 156

三、泻下药 166

四、祛风湿药 169

五、芳香化湿药 171

六、利水渗湿药 173

七、温里药 176

八、理气药 178

九、消导药 180

十、驱虫药 182

十一、止血药 183

十二、活血祛瘀药 187

十三、祛痰止咳平喘药 192

十四、安神药 199

十五、平肝熄风药 202

十六、开窍药 206

十七、补虚药 208

十八、收涩药 223

十九、外用药 225

第十章 方剂 228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 228

第二节 方剂的基础知识 228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228

二、组成变化 229

第三节 常用方剂 230

一、解表剂 230

二、泻下剂 234

三、和解剂 238

四、清热剂 240

五、表里双解剂 249

六、祛寒剂 250

七、补益剂 254

八、固涩剂 262

九、安神剂 264

十、开窍剂 266

十一、理气剂 267

十二、理血剂 268

十三、治风剂 272

十四、治燥剂 275

十五、祛湿利水剂 277

十六、祛痰剂 280

十七、消导剂 283

十八、驱虫剂 283

第十一章 针灸 285

第一节 针灸基础理论 285

一、腧穴基本知识 286

二、腧穴的体表定位 288

第二节 刺灸的基本方法 291

一、刺灸操作的指导原则 291

二、针具与针刺练习 293

三、毫针刺法 295

第三节 三棱针法、皮肤针法 304

一、三棱针法 304

二、皮肤针法 305

第四节 灸法与拔罐法 306

一、灸法 306

二、拔罐法 309

第五节 针灸处方规律 311

一、常用选穴法 311

二、配穴方法 312

三、针刺时机、疗程和间隔 312

第六节 常用腧穴 313

一、十四经脉及常用腧穴 313

二、常用经外奇穴 353

第十二章 常见病证 358

感冒 358

咳嗽 360

喘证 363

胃痛 365

泄泻 367

水肿 369

淋证 371

心痛 374

心悸 376

眩晕 378

中风 380

血证 383

黄疸 387

痹证 389

消渴 391

虚劳 392

月经不调 396

痛经 402

崩漏 404

带下 406

痄腮 407

疳证 409

湿疹 411

肠痈 412

参考文献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