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先秦卷 23
概述 23
第一章 商、西周时期书法 26
第一节 甲骨文 26
第二节 金文 31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书法 34
第一节 盟书 34
第二节 简牍与帛书 35
秦汉卷 39
概述 39
第一章 秦代书法思想 41
第一节 秦文化对书法的影响 41
第二节 秦代刻石:贵族书风 52
第三节 秦代简牍:民间书风 58
第二章 汉代书法思想 60
第一节 文物与汉代书法 60
第二节 扬雄与“心画”论 66
第三节 许慎与《说文解字》 67
第四节 崔瑗与《草书势》 70
第五节 赵壹与《非草书》 73
第六节 蔡邕及其书法理论 75
魏晋南北朝卷 79
概述 79
第一章 三国书法思想 83
第一节 三国的文人心态与社会思潮 83
第二节 三国的书风与审美意识 84
第三节 钟繇 87
第四节 皇象 90
第五节 刘邵 92
第二章 西晋书法思想 94
第一节 西晋士人的生存环境与心态 94
第二节 西晋书法的主要风貌及意识 95
第三节 成公绥 97
第四节 索靖 100
第五节 杨泉 102
第六节 卫恒 103
第三章 东晋书法思想 108
第一节 玄学复振与士人人格张扬 108
第二节 山水浸染与审美趣味变化 109
第三节 书法成就及其主要原因 110
第四节 卫铄 112
第五节 王廙 115
第六节 王羲之 116
第七节 王献之 121
第四章 北朝书法思想 126
第一节 北朝的社会及其文化 126
第二节 北朝书家的心态 127
第三节 石刻的书法成就与趣尚 129
第四节 江式 133
第五节 颜之推 134
第五章 南朝书法思想 136
第一节 南朝士人的文化心理与书法思想发展 136
第二节 羊欣 137
第三节 虞龢 139
第四节 王僧虔 140
第五节 袁昂 143
第六节 萧衍 144
第七节 庾肩吾 146
隋唐五代卷 151
概述 151
第一章 隋代书法思想 152
第一节 隋代的文化征候和思想流脉 152
第二节 过渡期的隋代书风及其书家的无名状态 154
第三节 智永 158
第四节 智果 161
第二章 初唐书法思想 164
第一节 初唐大国策略下的政教文化和一般民众的思想转变 164
第二节 唐初士人的心态和王学书风的张扬 167
第三节 欧阳询 171
第四节 虞世南 174
第五节 李世民 177
第六节 孙过庭 180
第七节 李嗣真 182
第三章 盛中唐书法思想 185
第一节 盛中唐的社会思潮和创新书风的出现 185
第二节 张怀瓘 189
第三节 徐浩 192
第四节 张旭 怀素 193
第五节 颜真卿 196
第四章 晚唐书法思想 200
第一节 晚唐士人的末世情结和书法思想中的禅学趣味 200
第二节 柳公权 202
第三节 张彦远 205
第五章 五代书法思想 207
第一节 杨凝式 207
第二节 李煜 211
宋代卷 215
概述 215
第一章 北术书法思想 218
第一节 蔡襄 218
第二节 苏轼 221
第三节 黄庭坚 226
第四节 米芾 230
第五节 赵佶 233
第二章 南宋书法思想 236
第一节 姜夔 236
第二节 陈思 239
第三节 陈槱 241
第四节 赵孟坚 242
元明卷 247
概述 247
第一章 元代书法思想 249
第一节 元代社会与书法 249
第二节 郝经 252
第三节 赵孟頫 255
第四节 鲜于枢 258
第五节 郑杓 260
第六节 杨维桢 262
第二章 明代书法思想 265
第一节 明朝前中期的书法思想 266
第二节 解缙 268
第三节 祝允明 270
第四节 文徵明 272
第五节 丰坊 275
第六节 杨慎 277
第七节 王世贞 278
第八节 孙鑛 280
第九节 汤临初 282
第三章 晚明书法思想 285
第一节 项穆 285
第二节 徐渭 287
第三节 黄道周 290
第四节 董其昌 293
第五节 赵宦光 298
清代卷 301
概述 301
第一章 清初书法思想 304
第一节 清初社会思潮与书风 304
第二节 王铎 306
第三节 傅山 309
第四节 冯班 313
第五节 笪重光 315
第六节 杨宾 317
第七节 王澍 318
第二章 清中期书法思想 320
第一节 清中期的政治文化与书风 320
第二节 刘墉 翁方纲 325
第三节 郑燮 330
第四节 梁巘 334
第五节 邓石如 伊秉绶 336
第六节 阮元 340
第三章 清后期书法思想 344
第一节 清后期的社会思潮与书风 344
第二节 包世臣 346
第三节 何绍基 349
第四节 康有为 351
第五节 刘熙载 356
第六节 朱履贞 吴德旋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