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谓十二经别?其作用与临床意义怎样? 1
2.十二经别与十二络脉有何异同? 6
3.何谓十二经筋?它与经脉有哪些不同? 10
4.经筋的作用、病候及治疗特点怎样? 14
5.何谓皮部?其临床意义如何? 19
6.为什么六阳经不说主“腑”所生病? 25
7.为什么手三阳经分主“津”、“液”、“气”所生病? 30
8.为什么足阳明经主“血”所生病? 38
9.手太阴肺经何以“起于中焦”? 42
10.足阳明胃经为何循行于胸腹? 47
11.对“心系”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52
12.何谓“目系”?有哪些经络通过? 57
13.督脉的命名含义如何?为什么又称“阳脉之海”? 60
14.为什么胃与冲脉都称为“五脏六腑之海”? 65
15.为什么称冲脉为“经络之海”、“十二经之海”和“血海”? 70
16.冲脉是“并少阴之经”,还是“并阳明之经”? 76
17.八脉如何交会八穴? 81
18.什么是交会穴?它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87
19.水沟穴的急救作用有哪些? 93
20.风池、风府、风门三穴的治疗作用有何异同? 100
21.“膻中”、“气海”指哪些部位?相互关系如何? 105
22.为什么关元穴有扶阳固脱的作用? 112
23.标本理论对临床取穴有何指导意义? 117
24.各经五输穴何以都起于四肢末端?有何含义? 127
25.何谓“子母补泻法”?临床上如何应用? 137
26.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四穴的主治作用有何异同? 141
26.4127.《四总穴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临床应用有何发展? 147
28.足三里穴有哪些治疗作用? 155
29.为什么说“面口合谷收”? 163
30.为什么说内关、公孙“合于心、胸、胃”? 170
31.怎样用至阴穴纠正胎位?其机理如何? 178
32.为什么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181
33.《灵枢》和《素问》解释“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有何不同? 186
34.针刺补泻是怎样“从卫取气”、“从营置气”的? 192
35.何谓“迎随”?具体方法有哪些? 197
36.针刺中如何分“三才”?它与《内经》、《难经》理论有何联系? 202
37.针刺补泻法与轻重刺激的关系怎样? 207
38.“平补平泻”有哪几种用法? 214
39.掌握针刺深浅的客观依据有哪些? 218
40.“巨刺”和“缪刺”有何异同? 225
41.如何分析《灵枢·官针》中的三种“输刺”? 231
42.“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和研究情况怎样? 234
43.何谓“龙、虎、龟、凤”四法?怎样运用? 243
44.艾灸法怎样分补泻? 247
45.皮刺法的由来和理论依据怎样? 250
附录1 参考书目 254
附录2 经络系统 259
附录3 经穴国际标准化名称 263
附录4 腧穴(拼音) 272
附录5 特定穴 282
附录6 古代刺灸法 287
附录7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289
附录8 二十四节气 291
附录9 中国历史年代表 292
附录10 中文版原书目录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