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研究意义 8
1.3 相关研究 11
1.4 概念界定 25
1.5 研究思路 27
1.6 研究方法 31
1.7 研究框架 33
第2章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理论基础 37
2.1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 38
2.2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抑制理论的视角 48
2.3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机构视角与功能视角 55
2.4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变迁历程 66
2.5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74
2.6 本章小结 81
第3章 各国(地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及改革路径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82
3.1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比较分析 82
3.2 功能有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特征 100
3.3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协调发展模型与评价 114
3.4 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实考察 120
3.5 本章小结 152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路径选择 153
4.1 利益博弈: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逻辑依据 153
4.2 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目标 163
4.3 重构后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与定位 173
4.4 功能视角: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路径选择 179
4.5 本章小结 187
第5章 功能视角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产权制度设计与组织形式创新 189
5.1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产权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 190
5.2 功能视角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产权制度设计的原则 197
5.3 农村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安排 202
5.4 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组织的组织形式创新 216
5.5 本章小结 231
第6章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监管 232
6.1 功能金融监管的含义及特征 232
6.2 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的联系与区别 238
6.3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历程 239
6.4 农村金融监管制度的功能视角 249
6.5 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监管创新 253
6.6 本章小结 260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262
7.1 研究结论 262
7.2 创新之处 268
7.3 研究展望 270
参考文献 272
致谢 288
图1-1 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框架 3
图1-2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基本分析框架 29
图1-3 本书框架 33
图2-1 农业产业的三种风险 41
图2-2 我国农村非生产性为主金融需求的流程 44
图2-3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降低农村金融交易费用的作用机理 48
图2-4 金融抑制的影响模型 52
图2-5 1970年和1990年美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 58
图2-6 功能在约束条件下到组织的映射 62
图2-7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功能和约束与组织的多对一一映射关系 63
图2-8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功能—动态”模型 65
图2-9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 79
图3-1 美国信用社发展情况(至2000年6月底) 85
图3-2 美国农业银行按照规模和总部所在地划分的比例 86
图3-3 德国合作银行组织体系 89
图3-4 韩国农业协同组合在农村金融机构中的地位 93
图3-5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功能的层次模型 106
图3-6 中国农业银行的营业利润和不良贷款率 135
图3-7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财政杠杆与金融杠杆示意图 151
图4-1 博弈树1 155
图4-2 博弈树2 157
图4-3 博弈树3 158
图4-4 博弈树4 160
图4-5 博弈树5 162
图4-6 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概念性框架 183
图4-7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体系框架 185
表2-1 交易活动、交易方式与金融功能 60
表3-1 Fi作为因变量、Fd作为自变量的拟合结果 118
表3-2 状态指标的协调系数 119
表3-3 我国农村金融理论需求总量 122
表3-4 我国农村金融资产总量 123
表3-5 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业务中农村业务与城市业务的比重 126
表3-6 我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情况 126
表3-7 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农业贷款情况 128
表3-8 我国农户贷款覆盖面 131
表3-9 我国农村金融盈利水平变化 136
表3-10 我国各类金融机构拥有资产之比重 139
表3-11 我国农村金融的FIR 148
表5-1 合作金融与商业金融的比较 209
表5-2 合作金融与股份金融的比较 211
表5-3 美国和日本商业银行股东持股比例的比较 220
表5-4 美国和日本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的比较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