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义田文集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余嘉华主编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36734263
  • 页数:67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云南省历史上著名的学者范义田的文集,收录了其对中国文史研究的著作和学术论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上卷 3

历史篇 3

云南古代民族之史的分析 3

西周的社会性质——封建社会 173

周代封建社会的发展 209

教育篇 457

云南边地民族教育要览 457

《中国教育病态的诊断》等论文(十一篇) 546

文学创作篇 619

散文(十篇) 619

诗词(三十二首)楹联(二十一副) 657

下卷 679

文学研究篇 679

词与诗的关系及其形成发展 679

论《诗经》 695

屈原概论 755

哲学篇 869

先秦诸子思想大系 869

诡辩派公孙龙 1184

附录 1195

传记资料(五篇) 1195

回忆与纪念(四十三篇) 1217

后记&余嘉华 1422

历史篇 5

云南古代民族之史的分析 5

第一章 绪论 5

第一节 本书之概括要点 5

一、中国民族三大系之与西南夷 5

二、云南之族以高原族系为主 7

三、云南之族与荆楚、巴蜀、秦陇之族 9

四、各族之图腾称号 9

第二节 历史研究之意义 10

一、云南古代史之中心 10

二、研究应取之态度 13

第三节 汉唐以来各大族之大体分布及其族系 14

一、罗族(爨、黑夷) 15

二、氐族(僰、明家) 16

三、苗族(傜、沙) 16

四、摆夷(金齿、文濮) 18

第四节 唐以前各族之流徙杂居 22

一、随畜移徙 22

二、战争影响 22

第二章 西南夷之名类 26

第一节 族类名称与生活之关系 26

一、华夷诸族名称根据于地理生活 26

二、夷戎蛮狄华苗越诸名称之解说 28

第二节 西南夷——羌、濮、越三系之名类 33

一、氐(羝)、羌——草原养羊之族 34

二、蒲(濮)、兰、苴、葭(茄)、蕖(渠)、芦(庐)——泽地草中之族 35

三、荆、楚、枳、棘(僰)、榣——江湖以西山林之族 37

四、巴、蜀——盆地捕蛇养蚕之族 39

五、氐(坻)、和——盆地与高原接连之山地族 40

第三章 云南两大族:“爨”与“僰”之发展及其与夏族之关系 43

第一节 西北高原及巴蜀盆地之族系 43

一、白氐(东羌)、乌氐(倮)、巴氐(罗、濮)诸种与爨、僰之渊源 43

二、夏族分布及与巴濮族(楚、夔、罗、傜)之关系 50

第二节 “爨”、“僰”两大族之发展关系 55

一、爨(罗)、僰(氐)在汉时之部落及其开化先后 55

二、晋唐时代东爨乌蛮与西爨白蛮两部 58

三、乌蛮与白蛮两系之发展变迁 59

四、“黑”与“白”所表示之族性 63

第四章 “叟”、“昆明”、“明家”、“滇”、“诏”诸种之渊源及其名称之解说 66

第一节 夏族(颛顼——禹)与氐羌之关系 66

一、古代华戎种族之混合 66

二、夏、周、秦与氐羌之种族关系 68

三、氐羌之流徙同化及其对南中之影响 70

第二节 西南夷之“叟”其种与夏族之渊源 73

一、“叟”(氐叟)与颛顼族系之“老童” 73

二、“叟”之族及其分布 75

三、“叟”与西南夷之巫风、道教及约賨、拜把 77

第三节 西南夷之“昆”(昆明)其种与夏族之渊源 82

一、“昆”(昆明)与颛顼族系之“昆吾氏” 82

二、昆吾(鲲鱼)与昆明之神龙图腾 83

第四节 “明家”、“滇”、“诏”名称之来源 85

一、“明家”为氐族之种称 85

二、“滇”为氐羌高原部之种称 86

三、“诏”为氐人称帝王之名词 89

第五章 明家族之源流 92

第一节 滇西“嶲昆明”之氐罗两族之混合 92

一、“嶲”为巴蜀氐僰族之图腾鸟 92

二、川滇西部“嶲”(叟)之种落 93

三、南中“昆明”之种落 96

第二节 明家先民——汉时之僰(濮)、僰僮与斯儿部、赤甲军、助郡军 97

一、僰(濮) 97

二、僰僮——金沙江南北通商大道之商业人民 98

三、斯儿部及赤甲军、助郡军——越嶲之边防武力 99

第三节 唐初之松外、洱河诸部及蒙氏与明家之建国:“南诏” 101

一、松外、青蛉、勃弄、河东、洱河诸部族(白蛮) 101

二、南诏王族蒙氏与明家(白子)大族合组之典型封建国 102

第四节 系出陇西白氐之大理“白王”及其民“白子” 106

一、大理国主段氏系出陇西白氐 106

二、白氐南迁而为明家大族之又一例 111

三、明家人(白子)向洱海西面之发展 113

四、元明至清初之僰人(白人)土司 114

五、明家同族(白蛮)之分布地 115

第六章 白语白文及白国传说历史 117

第一节 白语白文及明家族之文学传统 117

一、白语(僰语)及白文(僰文)之特殊作风 117

二、南诏及大理之诗风 122

三、明家人之文学传统气质(古代巫风及歌舞) 125

四、唐诗人李白与明家人之关系 127

第二节 “白国”(僰国)传说之历史背景及氐族南来与道教佛教两系 129

一、“白国”传说所反映之明家与南诏蒙氏之历史关系 129

二、氐族南来及其道教佛教之两系 133

第七章 南诏与明家之关系及对缅泰之开发 136

第一节 南诏蒙氏与明家之同族关系 136

一、唐初之白蛮六诏与乌蛮二诏 136

二、南诏与明家之社会风习 137

第二节 南诏之同族——“濮”及其与缅泰诸族之杂居 140

一、“黑僰濮”在澜沧江以西之分布势力 140

二、南诏亲兵巴氐族“望苴子”之分布 143

第三节 南诏之文化程度及其对缅泰之关系 144

一、南诏蒙氏之文化程度 144

二、永昌之据点及缅泰之关系 147

第四节 南诏之授田法——晋时汉氐南迁所保留之均田制度 150

一、南诏授田制与“成汉国”之推行均田 150

二、南诏之授田法与兵制 151

第五节 哀牢王之“龙种”传说与蒙段之关系 154

一、哀牢“九龙”与西北族之图腾 154

二、哀牢(仡佬)与蒙段之世系 155

校勘记 159

西周的社会性质——封建社会 175

一、“家庭公社”发展的两个前途:奴隶制和农奴制 175

二、殷、周之际的社会基础:家庭公社和农村公社 179

三、西周时代在家庭公社和农村公社上发展了农奴制 185

四、殷、周之际发展了农奴制的经济原因及铁的使用 191

五、领主制度的土地所有权形式 198

六、总结 206

周代封建社会的发展 211

第一章 西周井田制的农奴生产过程 211

一、在井田制(农村公社)基础上农奴与地主阶级(领主制)的对立形式 211

二、“礼崩乐坏”——贵族世袭等级制度的崩溃 231

三、农奴制度表现在社会形态上的各个方面 252

四、公社“社田”的共耕和工役地租的蜕变 270

五、井田制度和铸犁“良耜”的发展 300

六、宣王时期军事屯垦的庄园——“甫田” 308

七、简述井田制在封建经济发展阶段上所处的地位 321

第二章 春秋前夜的西周政潮 338

一、“共和”——春秋时代“大夫执国政”的开端(厉王朝 公元前878年~前828年) 342

二、“中兴”——春秋时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政的先导(宣王朝 公元前827年~前782年) 346

三、“女祸”——妇寺在朝政上擅权的起始(幽王朝 公元前781年~前771年) 354

四、“东迁”——新兴的地主商人参与贵族政权的新页(平王朝) 356

第三章 春秋战国的阶级变动过程 360

一、西周贵族分封割据的瓦解 360

二、春秋时期阶级变动的分析 381

三、战国时期阶级变动由剧烈转入稳定 401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民主思想 440

一、时代的新转变 440

二、民主思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441

教育篇 459

云南边地民族教育要览 459

第一章 边地概况及民族分布 459

一、边地概况 460

(一)横断山脉水系——西北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俅江上游。中甸——德钦——维西——贡山——福贡——碧江——兰坪 460

(二)横断山脉水系——西南部——怒江上下游(支流南丁河,南卡河)、澜沧江下游(支流罗梭江,流沙河,南览河),龙川江,大盈江(支流槟榔江)。(甲)腾龙沿边七设治局——泸水——梁河——盈江——莲山——陇川——潞西——瑞丽 464

(乙)镇康——双江——澜沧——沧源 467

(丙)车里——南峤——佛海——宁江——镇越——六顺——江城 468

(三)东南水系——元江、李仙江、盘龙江、西洋江、南盘江 470

(甲)金平 470

(乙)河口——麻栗坡 471

(丙)广南——富州——丘北 472

(四)扬子江水系——东北及西北滇川交界地 473

(甲)六城坝 473

(乙)宁蒗 474

二、民族分布 474

1.掸族(摆夷或僰夷) 476

2.苗(瑶、沙人)、明家(白子) 477

3.藏人(古宗、黑夷) 477

4.摩些(拿喜) 478

5.栗粟(一作栗苏,力?)、怒子、曲子(俅人) 478

6.野人(濮曼、卡瓦、浪速、普拉、阿昌、土老……) 478

7.罗罗(罗苏、夷家)、窝泥、罗婺 479

第二章 推行边地民族教育应有之认识 481

一、教育实施之中心目标 481

(一)国语教育 481

(二)公民教育 483

(三)卫生教育 484

(四)生产教育 485

(五)宗教教育 486

二、对待土司与深入民间 487

(一)对待土司 487

(二)对待边民 489

三、设学地址与学级编制之活用 491

四、国语教学及毕业程度与教材编制 492

(一)国语教学 492

(二)毕业程度 493

(三)教材编制 494

五、社会教育与公民训练 496

第三章 边地民族教育之实施 500

一、法令 500

二、计划 503

三、设置 509

四、经费 516

五、编制及教材 519

六、学生之招收之待遇 521

七、职教员待遇 523

八、研究及调查 524

九、附录 527

论文(十一篇) 546

中国教育病态的诊断——读了《中国教育之改进》以后 546

云南民众教育的社会背景 556

如何建立民众教育的理论 561

质怀疑破除迷信者 570

云南婚姻的现状及其补救 577

听了云南妇女解放的呼声以后 587

关于昆明文庙作昆华民众教育馆的争论 592

前语 592

尊孔与复古 593

异哉,自由祀孔会之祝捷宣言! 595

战时教育的形式与本质 598

值得注意的苗夷问题 605

突击的工作作风 609

开展“就地生根”的救亡工作 612

文学创作篇 621

散文(十篇) 621

江畔的朋友 621

山里的朋友 627

两颗破碎的心 635

复活 639

马帮过境 643

省立丽江中学初十班同学录序 646

送初十四班毕业同学 647

石鼓凤凰山双烈墓碑记 649

看了黄山幼稚园游艺会预演的一幕 651

杨蕴山先生寿藏暨德配赵孺人墓碑序 653

诗词(三十二首)楹联(二十一副) 659

远行留别诸友 659

赠石鼓高小十六班毕业生和王丕照 659

赠和立杨 659

获稻 660

赠丽江黄山幼稚园(二首) 660

追凉于西壁龙潭 660

访故人赠诗 661

春色 和和子诚 661

雨中看菊 步赵玉生韵 662

谒马子云墓 662

江村 662

秋雨索居 662

无题 663

昆明翠湖竹枝词 663

春日莲花池访陈圆圆故迹(四首) 663

中秋夜泊巫山下 664

巴山抒怀 664

辛巳中秋江上望月 664

有感 665

咏石鼓文笔峰 665

题富贵根基图 666

题美人画 666

祝和松樵先生重赴鹿鸣 666

石门秋月 667

哪条河是人类文明的先河 668

寄语台湾 669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669

伏老飞临北京城 670

范结婚自拟联 671

家中堂屋联 671

大门联(四副) 671

咏江山联(二副) 672

咏竹梅联 672

为李寒谷先生兴建三仙姑小学撰联 672

束河中心校落成联 672

悼周杲联 673

缅怀周兰坪夫子联 673

应对联 673

挽木荫庭联 673

为老中医尹遇春庆寿联 674

庆祝抗日战争胜利联 674

石鼓双烈(妇)墓联(二副) 674

迎抗日远征军归来长联 674

庆祝石鼓解放联 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