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写作缘起与意义 1
第二节 关于研究方法 9
第一章 王阳明致良知说概述 15
第一节 提出致良知说的理论背景 16
一 朱子理学盛极而衰 16
二 心学思潮曲折发展 27
第二节 提出致良知说的经过 30
一 致良知说的理论渊源 30
二 致良知说的提出过程 34
第三节 良知的内涵与来源 44
一 良知人人皆有 44
二 良知的内涵 49
三 良知的来源 71
第四节 良知与致良知 83
一 致良知的内涵 83
二 本体与工夫 89
第五节 有关致良知说的其它几个问题 94
一 致良知说在阳明学说中的地位 94
二 王阳明理论思维的特点 99
三 阳明与朱子的关系 111
第二章 王阳明对于恶的认识 122
第一节 恶的本质 123
一 恶的内涵 127
二 恶的相对性 135
第二节 恶的起源 140
一 四句教 141
二 心体与躯壳 151
第三节 去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63
一 去恶的必要性 164
二 去恶的可能性 186
第三章 王阳明论去恶工夫 200
第一节 立志 203
一 立志为本 204
二 立志之方 209
三 立志之效 212
第二节 改过 215
一 反省 219
二 悔咎 220
三 去傲 222
四 责善 224
第三节 静坐 228
一 静坐四阶段 232
二 价值与方法 235
第四节 事上磨炼 244
一 须在事上磨 245
二 磨炼之法 250
第五节 戒慎恐惧 255
一 戒惧与慎独 255
二 敬畏与洒落 261
三 戒惧之道 266
第六节 知行合一 274
一 内涵 278
二 立言宗旨 284
第四章 王阳明的教化之道 292
第一节 概述 294
第二节 教育 302
一 讲学 303
二 办学 311
三 教育理论 318
第三节 告谕 338
一 告谕“父老子弟” 339
二 告谕“顽民”、“盗贼” 346
三 告谕“新民” 351
第四节 乡约 353
一 《南赣乡约》及其推行 355
二 《南赣乡约》的影响 362
余论:致良知说的现代价值 365
主要参考文献 370
后记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