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 1
第二章 莫里森的创作理念 10
第一节 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0
第二节 “我的作品源于希望的愉悦,而非失望的凄怆” 19
一、非人道的奴隶制·斗争着的黑人奴隶 20
二、无所适从·创伤修复 29
三、固步自封·民族未来 31
四、种族仇恨·民族精神 33
第三节 为黑人妇女们写作 35
一、莫里森的女权主义观点 36
二、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 38
第三章 莫里森与黑人民族文化 53
第一节 莫里森的民族文化情结 53
第二节 莫里森作品中丰富的黑人文化 57
一、非洲宗教传统 57
二、非洲传统的生活方式 59
三、名字与命名 61
四、黑人民间传说 62
第四章 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形象 68
第一节 为争取自由而不惜牺牲的黑人奴隶形象 69
第二节 北迁后无所适从的黑人形象 70
第三节 追求个性解放的黑人妇女 76
第四节 文化归位后的黑人形象 79
第五章 作品中的社会政治成分 81
第一节 黑暗的奴隶制 81
第二节 种族歧视 84
第三节 北迁大潮和民权运动 92
第六章 黑人的审美意识 100
第一节 民族历史留下的阴影 100
第二节 黑皮肤之美与否 101
一、黑人群体的自我否定话语 102
二、种族主义话语 108
三、建设性话语 111
第七章 现代派的创作手法 116
第一节 多角度叙述 116
一、《宠儿》中的多角度叙述 116
二、《爵士乐》中的多角度叙述 120
第二节 意识流 124
第八章 文本分析 128
第一节 《最蓝的眼睛》 128
一、独特的谋篇布局 128
二、模糊的人物形象和清晰的人物行动 137
第二节 《秀拉》 139
一、辩证的是非观与善恶观 140
二、人物性格的互补 148
第三节 《所罗门之歌》 151
一、文化错位和文化归位 151
二、女性化话语和女权主义话语 155
第四节 《沥青娃娃》 162
一、民族融合意识 162
二、文化孤儿 165
三、美国黑人的双重自我 169
第五节 《爵士乐》 175
一、爵士乐 175
二、城市的诱惑和现实 178
三、城市、多卡丝、象征 181
第六节 《天堂》 185
天堂:鲁比镇还是修道院? 185
第七节 《宠儿》 196
一、叙述手法上的矛盾与统一 196
二、《宠儿》中的语言和话语 204
三、《宠儿》中的母爱和独特的是非观 209
第八节 《爱》 214
一、梅的爱:金钱拜物教式 215
二、维达的爱:偶像崇拜式 217
三、海迪的爱:物物交换式 218
四、L的爱:奉献式 223
五、库什的爱:博爱 227
参考文献 230
后记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