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史前文化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心喜著(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010059518
  • 页数:362 页
图书介绍:《杭州史前文化研究》内容简介 在中国古代相关文献的记载中,夏、商、周三代之前的杭州地区往往被视为落后不堪的“化外”之地。然而王心喜的专著《杭州史前文化研究》却为我们揭开了杭州史前文明的真实面纱。本书根据大量的考古发掘材料和文献资料,在大量借鉴近年来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杭州史前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地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见解。书中揭示了杭州史前人类以其聪明的才智,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业绩,不仅为中华文明的诞生作出了贡献,而且还是后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源头;同时,其文化对周边地区、中原地区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地都产生过影响。相信本书的面世,将有益于杭州史前文化的研究,有益于中国文明起源的探讨。

第一章 绪言 1

第一节 本书的基本思路 1

一、研究的地域范围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三、撰写思路 3

第二节 杭州史前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 4

第三节 杭州史前文化发展的年代序列 6

一、旧石器时代 6

二、新石器时代 7

第四节 杭州史前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8

一、回顾 8

二、展望 16

第二章 杭州史前人类生存环境 19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史前文化的关联 19

第二节 杭州地质发展简况 20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 22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 25

一、良渚文化之前的生态环境变迁 25

二、良渚文化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 29

三、生态环境对良渚文化的影响 32

四、良渚先民对生态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38

五、生态环境与良渚文化兴衰的因果关系 41

第三章 杭州及其周边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 53

第一节 建德乌龟洞晚期智人化石 54

第二节 桐庐延村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57

第三节 西苕溪中游地区旧石器遗存 59

第四节 临安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遗存 63

第五节 尚待解决的问题 65

一、建立杭州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 65

二、考古调查有待深入 66

三、旧石器真伪问题 68

四、不少问题尚待研究 68

五、保护古人类遗址 69

第四章 跨湖桥文化 72

第一节 跨湖桥遗址发现和发掘历程述评 72

第二节 跨湖桥遗存的文化内涵 77

一、石器以锛、斧、凿为主 77

二、陶器以釜、罐、钵、盘、豆为主,装饰手段多样化 78

三、骨(角)器有耜、镞、镖、锥、针、匕、匙、哨、叉及复合工具 80

四、木器形态丰富,器物有锥、镞、柄、独木梯、弓、舟、桨等 81

五、编织物精美 82

六、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耜耕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出现 83

七、建造木构土墙式建筑 84

八、出现原始纺织业 85

九、乘舟弄潮的先驱 85

十、出现刻划符号 86

第三节 跨湖桥遗址的年代学讨论 86

一、关于绝对年代 86

二、关于相对年代 88

第四节 关于“跨湖桥文化”的命名 90

第五节 跨湖桥文化命名的学术意义 93

一、有助于加深对浙江省境内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类型及其相互间关系问题的认识 94

二、有助于加强对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的探讨 96

三、有助于展开进一步的田野考古工作 96

第六节 跨湖桥文化的去向 97

一、生态环境的变迁与先民的迁徙关系 97

二、关于跨湖桥文化的去向 99

第五章 良渚文化 104

第一节 良渚文化的渊源 104

一、良渚文化源自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 104

二、杭州马家浜文化遗址和崧泽文化遗址 105

第二节 良渚文化发现、命名和研究 109

一、良渚文化发现者施昕更 109

二、良渚文化的命名和研究 120

第三节 杭州的良渚文化遗址及其分布特点 124

一、杭州的良渚文化遗址 124

二、杭州良渚文化遗址分布的特点 151

第四节 良渚文化的年代 153

一、关于绝对年代 153

二、关于相对年代 154

第五节 良渚文化的分期 155

第六节 杭州良渚文化内涵的基本特征 157

一、磨光石器制作精致,穿孔技术发达 157

二、陶器以夹砂黑陶和泥质黑皮陶为主 158

三、水稻种植普遍,并栽种蔬果杂粮 159

四、玉器种类丰富多彩 159

五、纺织业、编织业发达 160

六、木作技艺成熟 160

七、漆器制作水平高 160

八、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161

九、出现刻划符号 161

十、社会分层现象明显 162

十一、以用玉制度为核心的礼制产生 163

十二、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63

十三、初露文明之光 163

第七节 良渚文化的去向 165

一、良渚文化消失的原因 165

二、马桥文化时期的杭州 168

第八节 杭州良渚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170

一、杭州良渚文化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170

二、杭州良渚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172

三、问题与对策 175

第六章 从耜耕到犁耕的稻作农业 185

第一节 杭州史前稻作农业的特点 185

第二节 稻作农业的兴起 186

第三节 稻作农业的发展 190

一、农业生产工具 191

二、农业物产 196

三、农业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并存 197

第四节 原始农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98

一、为定居创造了物质基础 198

二、促进家畜饲养业的发展 199

三、为原始手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199

四、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200

第五节 关于杭州稻作农业起源的探索 200

第七章 昌盛发达的原始手工业 208

第一节 制石业 208

第二节 制陶业 209

第三节 制骨业 216

第四节 木作业 217

第五节 建筑业 221

一、跨湖桥土墙式建筑 221

二、良渚“地面”、“干栏”建筑并存 222

第六节 漆器业 225

第七节 纺织业 227

第八节 造船业 231

第八章 杭州史前玉器通论 238

第一节 杭州史前玉器的特点 238

一、历史久远 239

二、器种齐备 241

三、工艺精湛 241

四、内涵丰厚 242

五、价值极高 243

第二节 良渚时期玉器的种类、造型与工艺 243

一、种类和造型 244

二、工艺 246

三、制玉作坊 251

四、玉器的图像与纹饰 253

五、良渚玉器举隅 253

第三节 关于“玉器时代”的讨论 261

第九章 史前时期杭州的精神文化 266

第一节 原始宗教与祭祀 266

一、跨湖桥先民的宗教意识 266

二、良渚时期的原始宗教 267

三、祭坛——良渚先民祭祀的场所 274

四、原始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78

第二节 礼制 279

一、礼制存在的考古学依据 279

二、礼与中国文明的起源 281

第三节 墓葬制度 283

一、杭州良渚时期墓葬的特点 284

二、葬具 287

三、从墓葬资料看等级差别和社会分层 288

第四节 原始艺术和刻划符号 289

一、陶艺 289

二、玉雕 292

三、漆艺 293

四、刻划符号 294

第十章 杭州史前文化对周边及海东的影响 302

第一节 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 302

一、跨湖桥文化的影响 302

二、良渚文化的影响 303

第二节 杭州湾史前文化海路输入日本蠡测 305

一、杭州湾史前文化对日本影响的考古学观察 305

二、杭州湾史前先民东渡日本路线分析 309

三、杭州湾史前先民东渡日本缘由探讨 314

附录 319

一、附表 319

附表1 杭州境内良渚文化主要遗址简表 319

附表2 杭州境外良渚文化主要遗址简表 325

二、参考文献要目 335

三、插图资料来源 354

后记 361

图一 桐庐延村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58

图二 临安旧石器考古调查 64

图三 砍砸器(临安出土) 64

图四 石核(临安出土) 65

图五 跨湖桥遗址地理位置图 73

图六 1990年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区(由西向东拍摄) 74

图七 2001年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区(由东南向西北拍摄) 75

图八 2001年、2002年跨湖桥遗址发掘现场全景(由北向南拍摄) 76

图九 石锛(跨湖桥遗址出土) 77

图十 石斧(跨湖桥遗址出土) 77

图十一 石锤(跨湖桥遗址出土) 78

图十二 石凿(跨湖桥遗址出土) 78

图十三 卵形釜(跨湖桥遗址出土) 79

图十四 折肩双耳罐(跨湖桥遗址出土) 79

图十五 太阳纹饰彩陶片(跨湖桥遗址出土) 79

图十六 独孔骨哨(跨湖桥遗址出土) 80

图十七 多孔骨哨(跨湖桥遗址出土) 80

图十八 尖叉器(跨湖桥遗址出土) 80

图十九 骨锯齿形器(跨湖桥遗址出土) 81

图二十 木锛柄(跨湖桥遗址出土) 82

图二十一 簸箕(跨湖桥遗址出土) 83

图二十二 酸枣核(跨湖桥遗址出土) 84

图二十三 独木舟(跨湖桥遗址出土) 85

图二十四 下孙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91

图二十五 荀山东麓遗址 106

图二十六 施昕更 109

图二十七 《良渚》一书封面 114

图二十八 良渚遗址群分布图 126

图二十九 瑶山遗址 134

图三十 莫角山遗址 136

图三十一 反山遗址 139

图三十二 余杭塘山土垣遗址 147

图三十三 石镞(卞家山遗址出土) 157

图三十四 陶过滤器(吴家埠19号墓出土) 158

图三十五 小古城遗址发掘现场(2004年6月) 170

图三十六 骨耜(跨湖桥遗址出土) 187

图三十七 跨湖桥遗址H17平面、剖面图 190

图三十八 石犁(余杭石鸽出土) 192

图三十九 两件套组合式石犁(后头山遗址出土) 193

图四十 双耳罐(跨湖桥遗址出土) 210

图四十一 彩陶片(跨湖桥遗址出土) 211

图四十二 绳纹小陶釜(跨湖桥遗址出土) 213

图四十三 骨针(跨湖桥遗址出土) 217

图四十四 木构方井(庙前遗址出土) 221

图四十五 跨湖桥遗址1990年发掘区二层主要建筑遗址平面图 222

图四十六 陶纺轮(跨湖桥遗址出土) 227

图四十七 “刻符纺轮”(石马兜遗址出土) 228

图四十八 玉纺轮(瑶山遗址出土) 229

图四十九 跨湖桥遗址独木舟遗迹 232

图五十 跨湖桥遗址木桨遗迹 232

图五十一 玉璜形饰(跨湖桥遗址出土) 239

图五十二 后头山遗址出土的玉器 244

图五十三 玉龟(反山17号墓出土) 244

图五十四 玉琮(瑶山9号墓出土) 254

图五十五 玉琮王(反山12号墓出土) 256

图五十六 玉璧(反山23号墓出土) 256

图五十七 玉三叉形器(瑶山10号墓出土) 258

图五十八 玉梳背(反山17号墓出土) 259

图五十九 玉梳背(反山16号墓出土) 259

图六十 玉牌饰(瑶山10号墓出土) 260

图六十一 玉半圆形饰(反山12号墓出土) 261

图六十二 “神徽”图(反山12号墓出土) 268

图六十三 玉鸟(反山15号墓出土) 273

图六十四 瑶山祭坛图 275

图六十五 黑光陶罐(跨湖桥遗址出土) 290

图六十六 彩陶片(跨湖桥遗址出土) 290

图六十七 陶豆(良渚遗址出土) 291

图六十八 玉龙首纹器(星桥后头山遗址出土) 293

图六十九 刻符陶罐(余杭南湖遗址出土)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