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才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燕补林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224078282
  • 页数:41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知识经济的视角,对现代人才学进行了全方位多侧面的研究和探讨。特别对人才的概念以及人才流动等基本问题具有独到论述。

第一章 人才概述 1

第一节 人才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1

一、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地位 1

二、人才的社会作用 4

第二节 人才概念及其特征 9

一、人才的概念 9

二、人才的不同类型 11

三、人才的不同层次 12

四、人才的基本特征 13

第三节 人才素质 18

一、人才素质的概念 18

二、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18

三、人才素质的形成 21

第四节 我国需要高素质的现代人才 30

一、实现现代化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31

二、参与国际竞争需要高素质人才 32

三、继往开来的现代化事业需要高素质人才 34

第二章 人才成长与出现的规律 37

第一节 人才成长与出现的一般规律 37

一、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阶段 37

二、人才成长与出现规律的含义 39

三、人才出现的一般规律 40

四、人才成长的几个具体规律 45

第二节 人才成长的年龄规律 49

一、人才成长的年龄规律 49

二、人才创造的最佳年龄 52

第三节 个体成才规律 56

一、个体成才规律的客观过程 56

二、几种不同的个体成才规律 62

第四节 人才研究中的几对范畴 72

一、显人才和潜人才 72

二、社会需要与成才机遇 73

三、天才与勤奋 76

四、人才个性与共性 79

五、常规人才与特异人才 81

六、人才的学习与实践 83

七、人才的竞争与协作 85

八、人才的成功与失败 86

第三章 人才成长发展的外部条件——社会环境 89

第一节 社会大环境 90

一、生产力水平 90

二、社会制度 90

三、社会变迁 92

四、社会意识 93

五、科学技术 94

六、教育事业 95

第二节 社会小环境 100

一、家庭环境 100

二、学校环境 103

三、工作单位环境 105

四、社区环境 107

第三节 环境与成才 109

一、环境的性质 109

二、环境的效应 110

三、环境的调节 111

第四章 人才成长发展的内部条件——素质要求 113

第一节 道德素质要求 113

一、道德的本质和功能 113

二、道德素质结构 119

三、道德素质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 122

四、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125

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道德观念 128

六、社会主义道德的最高原则——集体主义 130

七、现代人才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134

第二节 知识与智能素质要求 140

一、人才的知识结构 140

二、知识结构的要素 141

三、人才的智能素质 143

四、智能素质的差异性 146

五、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知识与智能的挑战 150

六、现代人才的知识与智能素质修养 158

第三节 心理素质要求 168

一、心理的实质 168

二、心理素质及其构成 171

三、心理素质对人才的重要性 174

四、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177

五、良好心理素质修养 180

第四节 交往素质要求 186

一、交往及其类型 186

二、交往素质的构成要素 188

三、交往素质对现代人才的重要性 190

四、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律 194

五、现代人才的交往素质修养 202

第五章 成才途径与成才设计 211

第一节 成才的一般途径 211

一、专业教育成才之路 211

二、自学成才之路 214

三、业余研究成才之路 215

四、“半路出家”成才之路 216

第二节 成才定向与设计 217

一、成才定向与设计的意义 217

二、成才定向与设计的特点 219

三、人才定向的原则 220

四、人才的自我设计 222

第六章 创造与成才 227

第一节 创造概述 227

一、创造的概念 227

二、创造性劳动 229

三、创造特征与程序 229

四、创造与协调 232

五、创造方法 234

六、创造灵感和机遇 237

第二节 创造的种类 239

一、科学研究 239

二、发明创造 242

第三节 开发创造能力 提高创造素质 244

一、创造能力的构成 244

二、开发创造力的重要性及其途径 247

三、培养创造性格 250

第七章 大学生成长特征及其成才道路 259

第一节 大学生成长特征 259

一、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259

二、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262

第二节 大学生成才道路 264

一、正确认识成才的环境、条件、机遇和天赋 264

二、“有志者事竟成” 267

三、拼搏走向成功 271

四、逆境常常造就人才 274

五、走崎岖的科学之路 278

第八章 人才管理及其基本原则 283

第一节 人才管理概述 283

一、人才管理的含义 283

二、人才管理的意义 285

三、人才管理的总目标 286

第二节 人才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287

一、能级能质对应原则 287

二、人才结构优化原则 289

三、人才优势定位原则 296

四、人才动力激励原则 299

五、人才爱护原则 302

第九章 人才的识别、发现与使用 305

第一节 人才的识别、发现及其基本原则 305

一、实践原则 306

二、不拘一格原则 308

三、就地就近原则 310

四、比较择优原则 312

五、开放性原则 314

第二节 识别与发现人才的基本方法 315

一、竞争考试法 316

二、竞赛择优法 317

三、民意评选法 318

四、鼓励荐举法 319

五、张榜招贤法 321

六、信息跟踪法 322

第三节 人才使用 323

一、信任原则 324

二、适用原则 325

三、使用和培养并重的原则 325

四、用当其愿原则 326

第十章 人才流动 331

第一节 人才流动的客观必然性 331

一、人才流动是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 331

二、人才流动是优化人才结构的需要 332

三、人才流动是人才成长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333

第二节 人才流动的性质及其基本原则 335

一、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原则 336

二、合理性的原则 337

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 337

四、以动求稳的原则 338

五、鼓励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339

六、兼顾性的原则 340

第三节 人才流动方法和措施 340

一、我国人才流动的方法 340

二、促进人才流动的基本措施 345

三、引进国外人才 348

四、国外人才流动的十种制度 350

第十一章 我国人才结构及其流动现状 351

第一节 全国人才结构分布及其区域性流动的现状 351

一、全国人才结构和分布的现状 351

二、区域性人才流动现状 353

三、区域性人才流动与全国人才结构和分布的关系 356

第二节 全国人才结构和流动的基本规律、发展态势 357

一、人才结构、分布和流动的影响因素 357

二、人才流动、人才结构和分布的主要规律 361

三、人才流动、人才结构和分布的发展趋势 366

第三节 调整人才结构,实现人才合理流动的基本对策 369

一、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369

二、健全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371

三、打破不利于人才流动的壁垒 374

四、建立、完善人才流动的机制 375

五、依托健全的社保体系构筑人才流动的安全网 376

附录 379

论我国企业的人才战略 379

西部人才流失危机及其原因和对策 386

国有企业人才流动的经济学分析 392

论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的创新与构建 401

后记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