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1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 1
一、教育的起源 1
二、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活动 4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6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 6
二、生活习俗的教育 10
三、原始宗教活动与教育 12
四、原始艺术教育 15
五、军事教育 16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文化的发展与学校的萌芽 17
一、部落显贵对文化的垄断与教育的分化 17
二、知识的积累、文字的产生及对教育的要求 21
三、学校萌芽的相关传说 23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25
第一节 夏商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 26
一、夏代的学校教育(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 26
二、商代的学校教育(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28
第二节 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31
一、西周社会概况 31
二、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 33
三、西周的学校管理制度 40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教育内容 42
一、礼、乐教育 42
二、射、御之教 48
三、书、数教育 50
第四节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的礼教思想 53
一、周公礼教思想的形成源于“敬德保民” 55
二、从“敬德保民”到以教育德 57
第三章 春秋战国的教育(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65
第一节 无序的文教政策、学术的扩散与士阶层的崛起 65
一、无序的文教政策 65
二、学术扩散与士阶层的崛起 66
第二节 官学的衰微与私学的兴起 72
一、官学的衰微 73
二、私学的兴起与发展 76
三、私学的历史特点 81
第三节 “官私联办”的稷下学宫 83
一、稷下学宫的兴与衰 83
二、稷下学宫的性质与特点 87
三、稷下之学的历史意义 94
第四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的教育思想 97
一、孔子生平 97
二、从人性论出发谈教育的作用 101
三、论教育的对象和培养目标 104
四、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教育内容论 109
五、孔子的教学思想 118
六、孔子的德育思想 129
七、孔子的教师思想 138
第五节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的教育思想 143
一、墨子与墨家学派 143
二、墨子的教育思想 146
第六节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育思想 158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159
二、从“性善论”到“反求诸己” 162
三、“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观 165
四、以“独立人格”培养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论 167
五、以“自主思考”为要旨的智能教学论 171
第七节 “虚一而静 兼陈中衡”——荀子的教育思想 174
一、荀子的生平与教育活动 174
二、“化性起伪”的教育功能论 176
三、“士”“君子”“大儒”“圣人”的培养(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观) 178
四、荀子的教师思想 180
五、荀子的教学思想 183
第八节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家的教育思想 189
一、法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及政治主张 189
二、法家的教育思想 191
第九节 “虚静谨听,握—知多”——老子、庄子及“黄老学派”的教育思想 198
一、老子、庄子与“黄老学派” 199
二、道家学派的教育思想 200
第十节 《礼记》的教育思想 209
一、《大学》的教育思想 209
二、《中庸》的教育思想 213
三、《学记》的教育思想 215
四、《乐记》的教育思想 221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224
第一节 秦代的文教政策 224
一、改化黔首,匡饬异俗 225
二、书同文字,严禁私学 225
三、推行“吏师”与“博士”制度 229
第二节 汉朝的文教政策 230
一、汉初“黄老之学”的兴起与文教政策 231
二、汉武帝以后的“儒家独尊” 234
第三节 汉代的经学与学校教育 243
一、汉代的经学 243
二、汉代的学校教育 247
第四节 汉代的察举制度 258
一、察举制的形成与沿革 258
二、汉代察举取士的科目 262
三、察举制的得与失 264
四、察举制对教育的影响 266
第五节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268
一、生平与活动 269
二、《贤良对策》与文教政策 270
三、论教育的功能作用 272
四、道德教育的政治功能论 273
五、教学思想 277
第六节 “反情治性,尽材成德”——王充的教育思想 282
一、生平与思想 282
二、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284
三、分层次人才培养目的论 286
四、王充的教学论思想 287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291
第一节 社会概况和文化教育的发展特点 291
一、社会的基本状况 291
二、教育思想的分化与融合 294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 299
一、三国时期的官学 299
二、两晋时期的官学 302
三、南北朝时期的官学 308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私学 315
一、三国时期的私学 315
二、两晋、十六国的私学 317
三、南北朝时期的私学 318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321
一、九品中正制的确立与发展 321
二、九品中正制的流弊及衰落 325
三、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与罢门资之制 328
第五节 “木至劲也,可柔而曲”——傅玄的教育思想 329
一、从人性与治国谈教育的作用 330
二、人的培养重在德教 332
三、傅玄的教育主张 335
第六节 “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颜之推的家教思想 338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339
二、家庭教育的原则 342
三、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344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346
第一节 隋唐的社会概况和文教政策 347
一、隋唐的社会概况 347
二、以崇儒为主导的文教政策 348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 355
一、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355
二、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系统 358
三、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管理与发展特点 368
第三节 隋唐科举 371
一、隋唐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372
二、科举考试制度的实施 378
三、唐代科举的社会效应及对教育的影响 389
四、唐代科举制的流弊及负面影响 394
第四节 隋唐的中外文化教育交流 397
一、中朝的文化教育交流 397
二、中印的文化教育交流 399
三、中日的文化教育交流 400
第五节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韩愈的教育思想 404
一、生平与活动 405
二、“人性”与教育作用观 408
三、“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和经邦治国的人才思想 410
四、论“尊师重道” 413
五、“业精于勤,行成于思”的教学论思想 416
第六节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418
一、生平与社会活动 418
二、柳宗元的哲学、政治思想和教育目的观 421
三、顺天成性的教学论思想 424
四、论教师思想 428
第七章 宋辽金元的教育 431
第一节 宋辽金元的社会概况与宋代文教政策 431
一、宋辽金元社会概况 431
二、文教政策及措施 433
三、三次兴学 437
第二节 宋代的教育制度 441
一、宋代官学及特点 441
二、中央官学 443
三、地方官学 447
第三节 辽金元的教育制度 448
一、辽金元的文教政策 448
二、辽的教育制度 449
三、金的教育制度 450
四、元朝的教育制度 452
第四节 宋代书院 455
一、书院的产生 455
二、书院的发展和演变 456
三、书院教学的主要特点 459
四、古代书院的社会教育功能 465
第五节 蒙学 472
一、蒙养阶段的教学 472
二、蒙养教材的编写 474
第六节 “辟其艰涩、致其实用”——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477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477
二、教育改革 478
三、整顿学校教育 480
四、统一教科书 482
五、其他的教育主张 483
第七节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朱熹的教育思想 485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486
二、朱熹论教育目的:存天理,灭人欲,明人伦,养圣贤 487
三、朱熹论教育阶段的划分和教育内容 489
四、论德育 491
五、教学论与读书法 495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500
第一节 明朝的社会概况与文教政策 500
一、明朝的社会概况 500
二、明朝的文教政策 502
第二节 明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508
一、中央设立的学校 509
二、地方学校 514
第三节 明代的书院 521
一、书院的发展 521
二、书院的教学 523
三、东林书院 524
第四节 “只从孝悌为尧舜,莫把词章学柳韩”——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526
一、生平与活动 526
二、王守仁的教育论思想 530
三、道德教育论思想 534
四、以“尽吾心”的教学论思想 538
五、儿童教育思想 543
第五节 “达于事而会于心,养于中而畅于外”——王廷相的教育思想 545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546
二、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 547
三、教育目的与内容 549
四、教育方法论思想 550
五、论儿童教育 552
第九章 清代的教育 553
第一节 清代的文教政策 554
一、尊崇孔子,倡导儒学 554
二、推崇理学,扶植汉学 554
三、广泛兴设学校,严格管理制度 555
四、实行文化教育的封建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556
第二节 清代的学校教育与科举 558
一、学校教育 558
二、科举 566
第三节 清代的书院 568
一、清代书院的发展 568
二、清代书院的衰微 572
三、清代书院的类型 573
四、诂经精舍与学海堂 574
第四节 清代的蒙学 576
一、蒙学的设置类型 576
二、蒙学教育的内容 577
三、蒙学的教材、教师和教育对象 578
四、蒙学的教学方法 579
第五节 “力学致知,学贵适用”——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580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581
二、论学校教育职能 582
三、论取士方法 583
四、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585
五、论教师 589
第六节 “性随习易,习与性成”——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590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590
二、关于几个教育理论问题的见解 591
三、论教学 594
四、论教师 596
第七节 “宁粗而实,勿妄而虚”——颜元的教育思想 598
一、生平与活动 598
二、“人才为本”的教育功能论 600
三、“习动贵行”的教学论思想 604
四、颜元的德育论思想 609
后记 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