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小说史意义上的文体与文本 1
第一节 小说文体的确立与小说史的展开 1
第二节 小说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民族特点 8
第三节 小说发展的动力与小说史的分期及本书的内容 14
上编 从肇始到成熟:两大系统及其演进概说 21
第一节 体多性殊的古代小说及其相互关系 21
第二节 创作主体与接受者的清晰化 23
第三节 小说的功能 26
第四节 文言与白话 28
第一章 小说文体的孕育 34
第一节 “小说”观念的起源与小说化叙事的产生 34
第二节 神话传说的小说史意义 41
第三节 先秦两汉叙事散文对小说的推动作用 52
第四节 寓言与小说的寓意化 61
第二章 小说的原初形态 66
第一节 旧题汉人小说的历史价值 66
第二节 志怪小说:背景与艺术 74
第三节 志人小说的三种体式 86
第四节 志怪、志人小说的异同及其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96
第三章 文言小说的文体独立 105
第一节 多体式共生并进的格局 105
第二节 传奇的产生、发展及其文体特点 111
第三节 唐代传奇的文体与叙事特征 121
第四章 说唱艺术的初潮 134
第一节 说唱艺术的渊源 134
第二节 从俗讲到市人小说:唐代说唱艺术诸体的创作 143
第三节 唐代说唱艺术在体制上的特点及其影响 150
第五章 说话艺术的繁荣 158
第一节 宋元说话的家数与体制 158
第二节 “小说”的艺术风貌 168
第三节 “讲史”及“小说”中的涉史题材作品 177
第六章 文言小说的辑集与流变 189
第一节 从《太平广记》到《夷坚志》 189
第二节 传奇小说在宋元时期的新变 200
第三节 “三灯”及明代中期的新体传奇小说 210
第七章 章回小说的形成 219
第一节 章回小说的体制 219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叙事理念 225
第三节 《水浒传》精神内涵的矛盾 239
下编 文人独立创作普遍化时代的小说世界概说 251
第一节 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与舆论环境 251
第二节 小说传播的商业化 256
第三节 小说理论的小说史意义 258
第四节 小说家 261
第一章 从世代累积向文人独创的过渡 267
第一节 《西游记》:寓意与风格 267
第二节 《金瓶梅》的文本与接受 284
第三节 “三言二拍”的编撰:如何“拟”话本 295
第二章 小说题材的类型化与发展 313
第一节 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及时事小说 313
第二节 神怪小说与其他题材类型的合流及哲理化 332
第三节 才子佳人小说:中篇体制的限度 343
第四节 家庭小说的主题:惧内及其他 347
第三章 短篇白话小说的新发展 361
第一节 编纂与传播:世俗文化对文人精神的裹挟 361
第二节 抒愤与开拓:文人作家对世俗文化的矫正 369
第三节 圆熟与超越:小说文体的新变及局限 379
第四节 短篇白话小说的变体与迷失 383
第四章 文言小说的中兴 389
第一节 《聊斋志异》:乡村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389
第二节 《新齐谐》和《阅微草堂笔记》 401
第三节 乾隆嘉庆时期的其他文言小说 410
第五章 《红楼梦》 417
第一节 曹雪芹的写作理由与《红楼梦》的性质及其时代意义 417
第二节 “末世感”与“悲金悼玉” 425
第三节 结构与细节:小说叙事的精致化 435
第四节 心理描写与抒情意味:叙事文学的艺术兼容性 445
第六章 思想化和才学化向小说创作的挑战 453
第一节 《儒林外史》:对文化的反思 453
第二节 才学小说的深与浅 467
第三节 《镜花缘》:小说的内涵与外延 474
第七章 文人精神的衰退与回归世俗 486
第一节 小说原创性的减退与续书、仿作 486
第二节 狭邪小说中的“自恋” 499
第三节 侠义与公案的分与合 505
第八章 小说观念变化中的晚清小说 514
第一节 小说观念的变化与小说创作态势 514
第二节 报刊与小说创作方式的变化 526
第三节 小说体制中的“短” 529
第四节 晚清小说中的中国社会 536
余论 小说观与小说史的回顾与期待 549
第一节 “以西例律我国小说”之背景与流变 550
第二节 知识结构的双重欠缺与角度偏差 557
第三节 “以西例律我国小说”的文体偏见与正面效应 563
第四节 《中国小说史略》的学术理念与表述方式 569
第五节 重建小说史的坐标体系与叙述线索 576
参考书目 582
附录 中国古代小说要目简释 592
后记 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