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上编 戏剧部分 11
第一章 改良传统戏曲的先声 11
一、中西戏剧文化的碰撞 12
二、改良旧戏势在必行 16
第二章 一场关于文明戏前途和命运的大讨论 22
一、关于“新剧家”与新剧的性质 23
二、新剧与旧剧之关系 26
三、关于新剧的剧本与表演问题 30
四、关于新剧失败之原因的讨论 40
第三章 “新青年派”与新、旧剧论争 51
一、新旧问题的提出成为争鸣焦点 51
二、新、旧戏代言人的正面交锋 59
三、胡适、“易卜生主义”及“问题剧” 70
四、旧戏批判与新剧主张 85
第四章 “国剧运动”与戏剧论争 103
一、在争鸣中强化“国剧”观念 104
二、反思“问题剧”与倡导现代戏剧 111
三、关于戏剧的文学性与演出性的争论 119
四、阐发传统戏曲的艺术价值 126
第五章 关于《雷雨》、《日出》的论争 135
一、关于《雷雨》的论争 135
二、关于《雷雨》是否是社会问题剧之争 137
三、关于《雷雨》中的“命运观念”问题的争论 142
四、是“结婚至上主义”还是现实主义 144
五、关于《日出》的讨论 151
六、曹禺的抗辩 156
第六章 关于夏衍的剧本《赛金花》的讨论 175
第七章 关于戏剧的“民族形式”论争 188
一、民众戏剧与“民族形式” 189
二、关于“旧瓶装新酒”的戏剧论争 193
三、“民族形式”的讨论的深化 196
第八章 抗战时期关于历史剧的论辩 203
一、郭沫若:“失事求似”,创造史剧 204
二、欧阳予倩:让“死”的历史在现代“复活” 219
三、陈白尘:“翻案”、“扭直”历史并非创作目的 226
四、历史剧问题座谈 232
五、其他人的历史剧观点 240
第九章 关于《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的论争 252
第十章 延安时期“演大戏”的论争 262
一、关于“演大戏”热潮出现的背景 262
二、关于“演大戏”的讨论 265
三、如何评价关于“演大戏”及其讨论 272
第十一章 环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争论 274
一、在全国戏剧界推行学习斯坦尼体系的运动 274
二、争论之一: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戏曲的问题 276
三、争论之二:关于如何对待和认识斯坦尼体系问题 280
第十二章 关于“第四种剧本”的争论 288
一、关于《布谷鸟又叫了》的讨论 288
二、关于《同甘共苦》的讨论 296
三、关于“第四种剧本”的讨论 300
第十三章 “十七年”关于历史剧的争论 303
一、关于《关汉卿》的讨论 303
二、关于《甲午海战》的讨论 312
三、关于《胆剑篇》的讨论 315
四、关于历史剧理论的讨论 324
第十四章 关于“演员的矛盾”的争鸣 329
第十五章 “文革”时期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批判 342
一、一场批判“斯坦尼”的运动 343
二、批判“斯坦尼之流” 348
三、“四人帮”批判“斯坦尼”的深层动因 351
四、扫荡“斯坦尼流毒” 355
第十六章 对斯坦尼拉夫斯基的再评价 363
第十七章 80年代“有争论剧本”的争议(一) 378
一、《明月初照人》的争论 378
二、《马克思流亡伦敦》和《马克思秘史》的争论 390
第十八章 关于《骗子》的争论 402
一、关于骗子形象 403
二、关于干部队伍的问题 408
三、关于张老的形象 411
四、关于主题思想问题 413
五、关于真实性问题 415
第十九章 80年代“有争议的剧本”的争论(二) 423
一、关于《车站》的争论 423
二、关于《野人》的争论 433
三、关于《WM(我们)》的争论 442
第二十章 戏剧观的论争 449
一、论争的背景 449
二、问题的提出 452
三、戏剧观的问题 455
四、关于“假定性”的提出和争论 460
五、关于戏剧创新的问题 463
第二十一章 环绕布莱希特的论争 470
第二十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曹禺及其主要剧作的论争 489
一、《雷雨》的争论 490
二、《日出》的争论 505
三、关于《原野》的争论 510
四、《北京人》的争论 520
第二十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郭沫若历史剧的争论 530
一、关于《虎符》的讨论 531
二、关于《孔雀胆》之争论 536
三、关于悲剧的问题 549
四、关于史剧理论和创作方法的争论 355
五、关于《蔡文姬》的论争 561
六、关于《武则天》的争论 574
第二十四章 新时期历史剧的论争 586
一、关于《王昭君》的争论 586
二、关于《吴王金戈越王剑》的争论 593
三、两种史剧观的交锋 604
四、新时期关于历史剧理论的讨论 611
第二十五章 小剧场戏剧的论争 623
一、南京小剧场戏剧节 623
二、’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暨国际研讨会 637
三、90年代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及其论争 651
下编 戏曲部分 669
第一章 关于神话剧的论争 669
一、杨绍萱的戏曲理论及创作实践 669
二、艾青的批评和杨绍萱的反批评 674
三、理论界对杨绍萱的批判 678
四、对这场论争的认识 685
第二章 关于“鬼”戏的论争 688
一、《游西湖》引起的论争 688
二、开放演出剧目引起的论争 692
三、昆曲《李慧娘》引起的论争 698
四、如何评价这场论争 710
第三章 关于戏曲艺术革新的论争 712
一、1954年的论争 712
二、1960年的论争 721
三、1984年的论争 726
四、关于传统与革新的几点认识 732
第四章 关于推陈出新的论争 734
一 张庚、郭汉城的理论主张 734
二 学术界的批判及二人认识的发展变化 746
三、如何评价这场论争 765
第五章 关于戏曲现代戏的倡导 769
一、现代剧目匮乏的现状和原因 769
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现代戏 773
三、以现代剧目为纲 779
四、倡导戏曲现代戏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 783
第六章 三个传统剧目的论争 786
一、《四郎探母》 786
二、《斩经堂》 799
三、京剧《赤壁之战》的改编 809
第七章 关于“新神话剧”的论争 816
一、神话与现实 817
二、神话意境与神话逻辑 821
三、性格与人物 824
四、诗歌与戏曲 826
五、关于用神话为现实服务的感想 829
第八章 关于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论争 831
一、京剧舞台上要不要现代戏 831
二、京剧演现代戏还要不要像京剧 835
三、怎样才能演好京剧现代戏 839
四、对“剧种分工”和“话剧加唱”的认识 845
第九章 关于《海瑞罢官》的论争 848
一、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848
二、新时期对姚文元的批判与对《海瑞罢官》的重新评价 855
三、对这场论争的认识 861
第十章 关于如何继承、改革和发展京剧艺术流派的讨论 863
一、在继承中革新和发展的问题 864
二、以“角儿”为中心的问题 870
三、流派剧目的整理加工问题 873
第十一章 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剧目的论争 877
一、对传统剧目的评价 877
二、对传统剧目的改编 891
三、论争的启示 894
第十二章 关于戏曲“危机”的论争 896
一、戏曲“危机”:不容回避的现实 896
二、直面“危机”:殊途同归的选择 910
三、这场论争的意义 932
第十三章 关于戏曲走向的论争 935
一、“戏剧面向21世纪”的讨论和李洁非的主要观点 935
二、围绕李洁非观点展开的争论和文艺界的相关论点 951
三、这场论争的启示 973
第十四章 关于“样板戏”的论争 978
一、带有强烈政治感情色彩的否定与肯定 978
二、平心静气的学术探讨 992
三、对论争的认识 1003
第十五章 川剧《潘金莲》的论争及其他 1005
一、对潘金莲的论争 1005
二、对荒诞川剧是否“荒诞”的论争 1010
三、围绕《潘金莲》引起的戏剧改革探索问题的论争 1014
四、对这场论争的认识 1019
第十六章 越剧《西厢记》的论争及其他 1021
一、理论界对浙版越剧《西厢记》的质疑 1021
二、另一种声音:对浙版越剧《西厢记》的肯定 1028
三、对这场论争的认识 1031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034
编辑后记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