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魏在江著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309058024
  • 页数:29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连贯机制进行英汉语的对比研究。

第一章 导言 1

1.1 语篇分析的历史回顾 1

1.2 本书语篇连贯对比研究的目标 4

1.3 对比语言学的方法及目标 6

1.4 本书的基本框架 10

第二章 语篇连贯研究概观 11

2.1 引言 11

2.2 语篇概念的定义 11

2.2.1 语篇界说的困惑 13

2.2.1.1 韩礼德和哈桑关于语篇概念的观点 13

2.2.1.2 对韩礼德和哈桑关于语篇、非语篇区分标准的质疑 15

2.2.2 语篇的定义及其层次性、相对性 16

2.3 衔接研究的历史回顾 18

2.3.1 衔接 18

2.3.1.1 衔接的范畴 18

2.3.1.2 韩礼德衔接理论的运用 21

2.3.2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的历史回顾 26

2.3.3 有关衔接对比研究的论文 29

2.3.4 存在的问题 30

2.4 连贯 31

2.4.1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 38

2.4.2 连续研究的方法论 41

2.4.3 连贯研究存在的问题 42

2.5 本文对连贯的看法 43

2.5.1 连贯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 43

2.5.2 连贯是形式与意义的统一 45

2.5.3 连贯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46

2.5.4 连贯是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的统一 47

2.5.5 连贯是微观连贯与宏观连贯的统一 48

2.5.6 连贯是局部连贯与整体连贯的统一 49

2.5.7 连贯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50

2.6 小结 51

第三章 英汉语篇连贯对比研究的认知视角 53

3.1 引言 53

3.2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介绍 54

3.3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58

3.4 认知语言学的性质及重要意义 59

3.5 中西认知方式比较 60

3.5.1 认知方式的构成 62

3.5.2 中西认知方式的不同背景 63

3.5.3 中国认知方式的特点 64

3.5.4 西方认知方式的特点 67

3.6 连贯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 68

3.7 英汉连贯对比研究的新视角——认知语言学视角 70

3.8 语篇与认知的界面 71

3.9 小结 74

第四章 英汉语篇连贯内部机制的认知对比研究 76

4.1 引言 76

4.2 语篇连贯内部机制的界定 77

4.3 英汉语篇小句对比 79

4.3.1 左分支结构与右分支结构 80

4.3.2 复合句的分支结构 84

4.3.3 左分支结构与右分支结构的内部机制 85

4.4 形式连贯与语义连贯 88

4.4.1 形合与意合 89

4.4.2 汉语的语义连贯与汉人的思维特点 94

4.4.3 形式连贯与语义连贯的辩证观 96

4.4.4 从形式连贯与语义连贯看英汉认知方式的差异 97

4.5 线性连贯与环性连贯 100

4.5.1 线性连贯——典型的英语语段修辞模式 100

4.5.2 环性连贯——典型的汉语修辞语段模式 102

4.5.3 中西认知模式与语篇连贯 114

4.5.4 对写作与翻译的启示 120

4.6 悟性连贯与理性连贯 123

4.6.1 悟性连贯 124

4.6.2 理性连贯 125

4.6.3 定量统计分析 127

4.6.4 悟性与理性的认知特征 128

4.6.5 具象连贯与抽象连贯 133

4.6.6 对翻译和写作的启示 137

4.7 英汉科技语篇翻译中的连贯意识 142

4.7.1 实例分析:英汉科技语篇翻译中的连贯意识 145

4.8 在继承中探索:论《文心雕龙》的语篇思想 151

4.9 小结 161

第五章 英汉语篇连贯外部机制的认知对比研究 163

5.1 引言 163

5.2 语篇连贯外部机制的界定 164

5.3 认知语境在语篇连贯理解中的作用机制 165

5.4 会话含意与语篇连贯 169

5.4.1 含意及含意的产生 170

5.4.2 会话含意与语篇连贯 171

5.4.2.1 一般含意和语篇连贯 171

5.4.2.2 特殊含意和语篇连贯 171

5.4.3 文学作品中会话含意的解读与语篇连贯 173

5.5 关联与连贯 174

5.5.1 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 175

5.5.2 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 176

5.5.3 最佳关联与语篇连贯 177

5.5.4 语篇连贯来自于个人经历的最佳关联 179

5.5.5 语篇连贯来自于语篇视点的变化 182

5.6 复合空间理论与语篇连贯解读 184

5.7 自然顺序连贯与突显顺序连贯 188

5.7.1 汉语的自然顺序连贯 188

5.7.2 英语的突显顺序连贯 190

5.7.3 “时间顺序”和“空间架构” 191

5.7.4 语篇重心的不同 193

5.7.5 时序律、逻辑律、范围律与因果律 195

5.7.6 认知差异 199

5.8 情感语篇连贯与法治语篇连贯 203

5.8.1 情感语篇连贯 203

5.8.2 法治语篇连贯 205

5.8.3 主题连贯与无主题连贯 214

5.8.4 主题对比与段落翻译 220

5.9 语篇象似性与英汉语篇连贯 227

5.9.1 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简史 227

5.9.2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辨析 228

5.9.3 语篇象似性与英汉语篇连贯 229

5.9.4 语篇象似性的语篇连贯功能 244

5.10 语篇连贯的元语用分析 248

5.10.1 顺应理论对连贯理论的补充 249

5.10.2 语篇连贯的元语用分析 251

5.10.2.1 语用综观论与语篇的整体连贯 252

5.10.2.2 语境顺应与语篇的局部连贯 253

5.10.2.3 语言选择与语篇连贯 257

5.11 小结 261

第六章 结论 263

参考文献 272

后记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