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构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忠家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62926153
  • 页数:4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学术专著,专门研究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

第一章 导言:走向和谐 1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1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 1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4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理论意义 6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11

二、当前学术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概况 12

(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背景 13

(二)关于“和谐社会” 13

(三)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4

(四)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15

(五)关于衡量社会和谐的标准 15

(六)关于当前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 16

(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7

(八)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或切入点 19

(九)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承担 20

(十)关于如何建设和谐文化 21

(十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 22

(十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2

三、本书的研究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主旨 23

(一)本书的研究视域 23

(二)本书的研究方法 24

(三)本书的研究主旨 24

第二章 从国情出发,将和谐变成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政策 32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32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研究视角 33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科学揭示了人与社会关系的本质,为拓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提供了科学方法 34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石 39

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43

(一)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43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课题,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 45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新发展 48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51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51

(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55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58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 59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基础 63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原理,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 67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内涵 70

第三章 幸福在于安排好各种目标,而使生活达到最大的和谐 74

一、西方哲学中的“和谐”意义 75

(一)“和谐”的词源学意义 75

(二)希腊“和谐”思想的起源及嬗变 77

二、城邦社会的和谐——从古典到现代 85

(一)柏拉图的和谐“城邦” 85

(二)亚里士多德基于“正义”的城邦和谐论 93

(三)和谐的精神和人的自由 101

三、和谐社会思想的影响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106

第四章 大一统思想,以百姓之心为心及其立德、立功、立言 109

一、治国方略中的主流理念 110

(一)丰富、厚重的儒家和谐思想 110

(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家和谐思想 116

(三)天父君,地母臣,和子民的道教和谐思想 116

(四)众生平等的佛教和谐思想 117

(五)统治者执政理念中的和谐思想 118

(六)政治家们的和谐思想 118

二、修身养性的根本目的 122

(一)养育和谐的素质与人格 122

(二)修身所执理念为“仁”为“忠” 124

三、父权、夫权与族权的涵义 126

(一)父权与夫权 126

(二)族权 128

四、礼是矫治、整理、打造人性的工具 130

(一)礼是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与道德原则 130

(二)圣人制礼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 131

五、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 133

(一)礼治法治并用不悖 133

(二)《唐律》解析 133

六、设官分职以及古代的官制 136

(一)群聚的关键与纽带 136

(二)古代中国官制的特点 137

七、为君之道,必以百姓之心为心 141

(一)官员要有高素质,帝王也要有高素质 141

(二)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 144

八、中国历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启示 147

第五章 资源配置合理有效,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严格公平 155

一、经济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 155

(一)主流的交易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是资源配置帕累托有效的 155

(二)主流的交易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是收入和财富分配严格公平的 156

(三)冲突经济理论视角下,和谐社会是利益共享的 157

二、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所需的条件 159

(一)资源配置和谐的条件——市场经济制度 159

(二)收入和财富分配和谐的条件——经济主体的初始收入相等 169

(三)走出囚徒困境,让社会和谐共赢的条件——制度创新 171

(四)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174

三、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的构建 176

(一)完善市场经济制度 176

(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容的产权制度 178

(三)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 182

(四)厘清与市场经济协调的政府职能 186

(五)建立和谐的解决冲突的司法制度 188

第六章 认真研究中华文化,并在更深层次上给予充实、发展和光大 192

一、文化的解读 192

二、文化与社会发展 193

(一)文化的基本功能 195

(二)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196

三、和谐社会建设中文化的责任 199

(一)文化视角下的和谐社会的内涵 200

(二)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文化及其使命 200

四、文化自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资源 203

(一)文化自觉的基本涵义 203

(二)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205

(三)努力培育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基因” 207

五、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文化诉求 212

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策略 216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和谐 216

(二)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220

第七章 发挥社会政策的调节作用,引导社会福利体系的健康发展 228

一、社会政策是保障社会和谐的一项基本制度 229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 230

(二)社会政策保障社会和谐的功能 231

二、和谐社会建设对社会政策的现实需求 237

(一)社会弱势群体:需要社会政策来保障 238

(二)断裂社会:需要社会政策来整合 239

(三)风险社会:需要社会政策来防范 240

三、中国社会政策的现状 243

(一)中国社会政策的基本历程 243

(二)现阶段中国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246

四、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政策调整 251

(一)中国社会政策的主要问题 251

(二)积极调整社会政策 253

第八章 政治权力的主体和客体的行为要符合相应的规定和秩序 258

一、社会和谐的本质在于社会政治生活的和谐 258

(一)社会和谐与政治和谐的逻辑关联 258

(二)政治和谐的基本要求 261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269

(一)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自由和人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哲学前提 269

(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在人类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划时代意义 27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27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与途径 284

(一)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客观规律 284

(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建设面临的政治关系的现实状况 293

(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现实途径 296

第九章 彰显法制精神,健全完善各种法令和法律制度 307

一、法学视角中和谐社会的本质 307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08

(二)整个社会井然有序 310

(三)社会成员心态宽容 312

(四)协商妥协广泛采用 314

二、法学视角中构成和谐社会的条件 316

(一)法治精神全面彰显 316

(二)法律制度协调完善 318

(三)自由、秩序完美统一 320

(四)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 321

三、法学视野中和谐社会的建设 323

(一)加强立法工作,构建完善的权利体系 324

(二)注重法治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全社会法制水平和道德素质 326

(三)完善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调解仲裁作用 330

(四)完善权利救助机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332

(五)强化依法行政观,建设服务型政府 336

第十章 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 341

一、和谐社会与教育 342

(一)和谐社会与教育的关系 342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343

(三)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作用 346

二、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子系统 349

(一)教育目标和谐 350

(二)教育结构和谐 361

(三)教育功能和谐 365

三、教育为和谐社会的支持系统 370

(一)缓解教育的供求矛盾,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370

(二)维护教育公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372

(三)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375

(四)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支点 376

(五)教育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和谐发展 382

第十一章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 388

一、生态世界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点 388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 388

(二)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 391

(三)基于生态学的生态世界观 396

(四)生态世界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意义 399

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世界观的影响 403

(一)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中追求社会发展 403

(二)社会发展稍有“失衡” 404

三、整体观照,动态平衡——生态世界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建设 405

(一)致力于“自然—人—社会”的和谐统一 405

(二)在社会发展中追求动态而又和谐的平衡 413

各章参考文献 422

后记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