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问题对谈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秉志,肖中华,左坚卫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301124708
  • 页数:50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著名刑法学家赵秉志教授与其两位博士生肖中华、左坚卫关于我国刑法理论与实践中热点问题的对话。本书形式新颖、可读性强。相信本书的出版会在刑法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

上编 总论问题 1

一、宏观问题 3

1.借鉴与创造——中国刑法现代化之路探索 3

2.刑法改革与人权保障(上) 8

3.刑法改革与人权保障(中) 13

4.刑法改革与人权保障(下) 19

5.深入领会修宪精神,推动刑事法治进步 24

6.关于“严打”的若干思考 28

7.刑法调控范围宜适度扩大——解析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争 37

8.中国内地与港澳地区刑事管辖权冲突的解决(上) 42

9.中国内地与港澳地区刑事管辖权冲突的解决(中) 46

10.中国内地与港澳地区刑事管辖权冲突的解决(下) 50

二、刑法基本原则与刑法解释 53

11.理念与现实的冲突——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司法化 53

12.走出贯彻罪刑法定的误区 57

13.莫让越权解释动摇罪刑法定根基 61

14.刑事司法解释的溯及力问题(上) 68

15.刑事司法解释的溯及力问题(下) 71

三、犯罪构成 73

16.犯罪构成理论不宜动摇——解析犯罪构成体系及其要素之争 73

17.合理构筑查明犯罪的刑法适用规程——解析犯罪构成四要件排列顺序之争 77

四、犯罪主体 82

18.如何正确处理跨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82

19.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绑架杀人如何定性 85

20.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的相互关系之争 88

21.对无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不负刑事责任之规定的理解及适用 92

22.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的刑事责任问题 101

23.精神障碍人刑事责任的实务判定问题 104

24.单位犯罪主体范围的确定 109

25.单位犯罪中单位意志的认定 113

五、犯罪主观方面 116

26.故意类型的划分和实践意义(上) 116

27.故意类型的划分和实践意义(下) 120

28.如何理解犯罪故意的“明知”(上) 123

29.如何理解犯罪故意的“明知”(下) 127

30.应合理界定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解析违法性认识是否属于犯罪故意内容之争 131

31.无认识过失中“应当预见”的判断 136

六、犯罪客观方面 140

32.应坚持犯罪行为评价的双重标准——解析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标准之争 140

33.不纯正不作为犯的认定(上) 145

34.不纯正不作为犯的认定(下) 149

35.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应采四来源说——解析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根据之争 151

36.如何确定隔地犯的行为和结果 155

七、正当防卫 159

37.正当防卫立法的进展与缺憾 159

38.正当防卫的适用之一——防卫的必要限度问题 169

39.正当防卫的适用之二——特殊防卫权问题 172

40.“无限防卫权”还是“特殊防卫权”——解析特殊防卫权和无限防卫权称谓之争 175

八、犯罪停止形态 179

41.构成要件完备与否是区分既遂未遂的标尺 179

42.放弃可能重复侵害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185

43.同种行为跨越数部法——跨法连续犯该如何处 190

九、共同犯罪 193

44.“片面共犯”不能构成共同犯罪 193

45.共犯与身份之间的定罪关系(上) 198

46.共犯与身份之间的定罪关系(下) 201

十、刑罚及其运用 206

47.中国死刑的限制与扩张之争 206

48.关于中国逐步废止非暴力犯罪死刑的研讨 215

49.死刑缓期执行后的处理 222

50.自首制度中的疑难问题:“自动投案”的认定 226

51.“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认定 229

52.不能用违法、超前的司法来应对滞后的立法——对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某项“暂缓判决决定”的思考 232

53.在严格掌握定罪标准前提下从重处罚——对制售假冒伪劣“非典”防护产品行为的认定及处理 236

下编 各论问题 241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 243

54.恐怖主义犯罪及其惩治对策 243

55.完善惩治恐怖活动犯罪立法 248

56.交通肇事罪中主体的认定 252

57.交通肇事后逃逸案件的处理 255

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 258

58.制假犯罪的刑罚抗制 258

59.虚假出资罪认定的若干问题 261

60.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认定中的疑难问题 264

61.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中“盈利业务”的认定 267

62.金融诈骗罪认定中若干共性问题探讨 270

63.“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应当是信用证诈骗罪的必备要件 274

64.商标犯罪的司法认定 280

65.如何把握“相同”商标的含义 283

66.合同诈骗罪中的疑难问题 286

67.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区分 289

68.非典期间哄抬物价罪行定性——兼论非法经营罪的刑法价值取向 292

69.销售侵权复制品可否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295

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299

70.相约自杀案件的刑事责任问题 299

71.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未遂形态问题 310

72.奸淫幼女型强奸罪中的“明知”问题 314

73.不知行为对象为幼女而与之发生性行为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定性 320

74.普通型强奸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 324

75.奸淫幼女型强奸罪的犯罪未遂问题 329

76.强奸罪未遂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猥亵儿童罪的区分 332

77.绑架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 338

78.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界限 341

79.关于绑架罪认定的几点思考 344

四、侵犯财产罪 348

80.如何理解“入户抢劫” 348

81.抢劫罪犯罪预备形态的认定 351

82.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别标准 355

83.抢劫罪的犯罪中止形态的认定 360

84.抢劫杀人案件的罪质罪数问题 366

85.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抢夺罪的区别 372

86.盗窃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及其运用 376

87.盗窃财物数额与犯罪未遂的关系及盗窃有价证券犯罪的既遂与未遂问题 381

88.连续诈骗涉及数种罪名如何处理 384

89.如何认定侵占罪中“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 387

90.“遗忘物”的界定及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区分 391

91.银行职员以诈骗手段侵吞资金的行为定性 394

五、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398

92.互联网有害信息的界定和相关行为的处理刍议 398

93.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刑法思考  403

94.试论非法行医罪的立法完善——以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为视角(上)  407

95.试论非法行医罪的立法完善——以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为视角(中)  410

96.试论非法行医罪的立法完善——以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为视角(下)  418

六、贪污贿赂罪 422

97.贪污罪中“从事公务”的含义(上) 422

98.贪污罪中“从事公务”的含义(中)  425

99.贪污罪中“从事公务”的含义(下)  428

100.“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的认定  431

101.共同贪污受贿犯罪数额如何计算  435

102.两种身份人共同侵占本单位财物案件的定性  439

103.受贿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含义  442

104.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之认定  445

105.间接受贿之认定  448

106.关于治理商业贿赂的对话之一——商业贿赂的定义和构成特征  451

107.关于治理商业贿赂的对话之二——商业贿赂的危害性和治理重点  454

108.关于治理商业贿赂的对话之三——商业贿赂的认定  458

109.关于治理商业贿赂的对话之四——治理商业贿赂的难点和对国际经验的借鉴  466

110.从源头遏制商业贿赂  471

111.商业行贿犯罪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认定与修改建议  476

112.挪用公款客观行为要素的把握  481

113.以单位名义挪用公款行为的定性  485

114.“挪而未用”案件的定性  488

115.“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含义  491

116.挪用公款不退还可否转化为贪污罪  494

七、渎职罪 497

117.渎职罪认定中的共性问题之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扩大解释  497

118.渎职罪认定中的共性问题之二——“前提罪”的认定 500

119.渎职罪认定中的共性问题之三——相关共犯与罪数形态 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