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深圳河湾的历史 1
1.2 深圳河湾水系的治理工程 1
1.3 深圳河湾水系水污染问题 2
1.4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4
第二章 深圳河湾水系污染现状与成因分析 6
2.1 流域气象、水文特征 6
2.1.1 水系分布 6
2.1.2 降雨 7
2.1.3 天然径流 8
2.1.4 潮汐与潮流 8
2.1.5 人类活动影响 9
2.2 水质特征 10
2.2.1 多年水质变化 10
2.2.2 河流近期水质状况 13
2.2.3 海湾近期水质状况 17
2.3 污染成因分析 20
2.4 水体黑臭原因分析 21
2.4.1 黑臭机理 21
2.4.2 影响黑臭的因素 21
2.4.3 黑臭指标的建立 22
2.5 水质改善目标 23
2.5.1 流域水体功能定位 23
2.5.2 水质改善分阶段目标 24
第三章 深圳河湾水系水质模型 26
3.1 模型构成 26
3.2 河流模型 27
3.2.1 模型概化 27
3.2.2 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27
3.2.3 模型验证 28
3.3 海湾模型 32
3.3.1 模型描述 32
3.3.2 模型建立 33
3.3.3 模型验证 34
第四章 深圳河湾水系截污效果分析 42
4.1 污染负荷预测 42
4.1.1 漏入河道的污水 42
4.1.2 污水处理厂尾水 45
4.1.3 污水水质 46
4.1.4 香港一侧污染负荷 47
4.2 截污对河流水质改善的效果分析 47
4.3 截污后污水外调方案分析 52
第五章 深圳河湾水系生态环境需水 55
5.1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 55
5.1.1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内涵 55
5.1.2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56
5.2 生态需水量估算 58
5.2.1 河道基本流量 58
5.2.2 水面蒸发需水量 60
5.2.3 河道渗漏需水量 61
5.2.4 生态需水量小结 62
5.3 环境需水量估算 63
5.3.1 影响环境需水主要因素 63
5.3.2 补水水源的水质 64
5.3.3 截污前后的环境需水量 64
第六章 生态环境补水的措施 67
6.1 城市供水水源利用 67
6.1.1 供水量分析 67
6.1.2 需水量分析 68
6.1.3 供需平衡分析 68
6.2 雨洪综合利用 70
6.2.1 雨洪开发方式 70
6.2.2 雨洪利用方案 72
6.3 污水资源化 74
6.3.1 水源水质和水量 74
6.3.2 污水资源化方案 75
6.3.3 污水资源化效果分析 80
6.4 珠江口引水 82
6.4.1 水源水质 82
6.4.2 引水方案 83
6.1.3 水质改善效果 86
6.5 大鹏湾引水 87
6.5.1 水源水质 87
6.5.2 引水方案 89
6.5.3 水质改善效果 89
6.6 补水措施对比分析 91
第七章 其他水质改善措施及效果分析 93
7.1 底泥处置 93
7.1.1 底泥污染物含量 93
7.1.2 底泥污染对水质的影响 94
7.1.3 底泥清除方案 98
7.2 面源控制 98
7.2.1 面源负荷估算 98
7.2.2 建成区面源污染控制 99
7.3 河口建闸 100
7.4 曝气补氧 103
7.5 河道生态修复 104
第八章 水质改善措施的生态环境影响 106
8.1 生态敏感区 106
8.2 海湾水质影响分析 108
8.2.1 截污措施对海湾水质影响分析 108
8.2.2 引水措施对海湾水质影响分析 110
8.3 海湾生态影响分析 111
8.3.1 红树林影响分析 111
8.3.2 底栖与鸟类影响分析 112
8.4 河道生态环境风险分析 113
第九章 水质改善综合措施 115
9.1 水质改善措施评价 115
9.2 分阶段治理方案推荐 116
9.2.1 近期第一步治理方案(2005~2007年) 116
9.2.2 近期第二步治理方案(2010年) 117
9.2.3 远期治理方案(2020年) 118
参考文献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