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神经生理学的任务 1
一、整体水平的研究 2
二、器官、系统水平的研究 3
三、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 4
第二节 神经生理学的发展 5
一、神经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5
(一)现代神经生理学的发源 5
(二)19世纪的神经生理学研究 5
(三)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神经生理学研究 5
二、神经生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9
(一)黄帝内经是我国神经生理学研究的先驱者 9
(二)20世纪前半叶我国神经生理学研究 9
(三)1950年以后我国神经生理学研究 10
第三节 中医与神经生理学 14
一、人体调节功能所主的古代发源与演变 14
(一)古代人体功能调节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4
(二)考古人对“思”字造字过程,看心脑共主思维的认识 14
二、“心主神明”论 15
(一)“心主神明”的内涵 15
(二)“心主神明”的历史源流 15
(三)心与感觉 16
三、“脑主神明”论 16
第二章 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8
第一节 神经元的结构特点 18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18
(一)神经元胞体 18
(二)神经元突起 22
二、神经元分类 24
(一)神经元分类的特点 24
(二)神经纤维的类型 24
三、离子通道 25
(一)离子通道的结构 25
(二)离子通道的基本特性 25
(三)钠离子通道 29
(四)钾离子通道 29
(五)钙离子通道 29
(六)氯离子通道 31
第二节 神经元的跨膜物质转运和轴突运输 32
一、神经元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32
(一)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32
(二)葡萄糖、氨基酸的跨膜转运 32
(三)离子的跨膜转运 33
(四)水通道和水的跨膜转运 36
(五)神经元的胞吐与胞纳 36
二、神经元的轴浆运输 37
(一)轴浆运输的类型 37
(二)轴浆运输的机制 37
第三节 神经元的生物电现象 38
一、神经元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 38
二、神经元膜的被动电学特性 39
(一)神经元膜的有关电学特性参数 39
(二)等效电路 40
(三)神经纤维的电缆特性 40
(四)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对神经信号传导的影响 42
三、神经元的静息电位 42
(一)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 42
(二)静息电位的变化 44
四、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44
(一)钠依赖性动作电位 44
(二)钙依赖性动作电位 48
(三)钠/钙依赖性动作电位 48
第四节 神经纤维的兴奋与兴奋性 48
一、刺激与兴奋 48
(一)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48
(二)阈电位与锋电位 49
(三)电紧张电位、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 49
二、神经纤维兴奋后其兴奋性的周期性改变 51
(一)兴奋性周期性改变的分期 51
(二)神经纤维兴奋性的周期性改变的机制 52
三、神经纤维兴奋的传导 52
(一)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形式 52
(二)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53
第五节 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54
一、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特点 54
(一)神经胶质细胞分类 54
(二)神经胶质细胞形态结构特点 55
二、神经胶质细胞的电生理学特性 56
(一)膜电位较高 56
(二)不产生“全或无”的动作电位 56
(三)神经胶质细胞之间有低电阻的缝隙连接 56
三、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56
(一)支持作用 56
(二)隔离与绝缘作用 57
(三)修复与再生作用 57
(四)屏障作用 57
(五)参与神经免疫调节作用 58
(六)维持适当的K+离子浓度 58
(七)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参与信息传递 58
(八)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59
第六节 脑内微环境调节作用 59
一、血-脑屏障 59
(一)血-脑屏障的结构 59
(二)血-脑屏障的功能特点 60
二、神经胶质细胞对脑内微环境调控的功能 60
三、脑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调节功能 60
第三章 神经元通讯 61
第一节 突触信号的传递 61
一、概述 61
(一)突触概念的沿革 61
(二)突触的分类 62
(三)经典化学性突触的结构 63
(四)神经递质的受体 64
二、化学性突触信号的传递 65
(一)化学性突触信号传递的基本过程 65
(二)神经递质的释放 65
(三)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 69
(四)突触水平的整合 70
三、神经递质的重摄取与递质囊泡的回收 71
(一)神经递质转运体与神经递质的重摄取 72
(二)递质囊泡膜的回收与囊泡再循环 72
四、神经肌肉接头传递 73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73
(二)神经-平滑肌接头与神经-心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75
五、突触可塑性 75
(一)突触信号传递的短时程改变 75
(二)突触信号传递的长时程改变 76
第二节 神经中枢的通讯活动 80
一、反射活动与反射中枢 80
(一)反射中枢 80
(二)单突触反射和多突触反射 80
二、中枢神经元间通讯联络的方式 80
(一)辐散式联系 80
(二)聚合式联系 81
(三)环路式联系 81
三、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 81
(一)突触后抑制 81
(二)突触前抑制 82
四、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 84
(一)单向传递 84
(二)中枢延搁 84
(三)总和-易化与阻塞 84
(四)反应形式和兴奋节律的改变 85
五、神经元环路 86
(一)等级性区域间环路 86
(二)局部神经元环路 86
(三)突触微环路的整合 88
第四章 细胞信号转导原理 91
第一节 概述 91
一、细胞信号转导研究进展 91
二、基本概念 92
(一)细胞信号转导 92
(二)受体与信号转导 93
(三)G蛋白与信号转导 96
(四)第二信使与信号转导 97
(五)蛋白激酶 98
(六)蛋白磷酸化与脱磷酸化 100
第二节 第二信使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体系 101
一、环核苷酸信号转导系统 101
(一)AC-cAMP-PKA信号转导系统 101
(二)NO-cGMP-PKG信号转导系统 102
二、膜磷脂代谢产物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 104
(一)PLC-肌醇磷脂信号转导系统 104
(二)PLD-PA信号转导系统 105
(三)PLA2-AA信号转导系统 106
(四)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 107
三、Ca2+/CaM-PK信号转导系统 108
(一)Ca2+信号和Ca2+稳态 108
(二)Ca2+与钙调蛋白 109
(三)Ca2+/CaM-PK信号转导系统 109
(四)神经元钙感受体 110
第三节 原癌基因与信号转导 110
一、原癌基因 110
二、受体酪氨酸激酶 110
(一)RTK的激活 111
(二)RTK的靶分子(效应器) 111
三、非受体酪氨酸激酶 111
(一)Src与信号转导 111
(二)JAK与信号转导 112
四、小分子G蛋白 112
(一)小G蛋白活性的调节 113
(二)Ras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113
第四节 细胞核内信息与基因转录调控 113
一、转录因子概述 113
二、AP-1作用与基因调控 114
(一)AP-1的概念 114
(二)c-fos、c-jun的诱导表达 115
三、MAPK通路 115
(一)Ras-MAPK/ERK通路 115
(二)JNK/SAPK MAPK通路 116
四、CREB通路 117
(一)CREB的分型 117
(二)CREB的激活 117
(三)CREB转录活性的调节 117
(四)CREB的作用 118
五、NF-kB通路 118
(一)NF-kB/Rel家族 118
(二)IkB与IkB激酶 119
六、JAK-STAT通路 119
(一)STATs 119
(二)JAK/STAT通路的信号传递过程 119
(三)JAK/STAT通路转录调节多样性 119
七、核内受体家族 120
(一)核受体家族的一般特征 120
(二)核受体分类 120
(三)核受体的结构 120
(四)核受体的激活及作用 120
第五节 细胞信号转导网络 121
一、信号转导网络系统中特异性形成的分子基础 121
(一)胞浆信号转导网络系统的特异性 121
(二)核内信号转导网络转录响应的特异性 124
二、信号转导网络中信号转导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125
(一)信号转导系统不同水平的相互作用 125
(二)信号转导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127
(三)信号转导网络的调控模式 131
第五章 神经递质与神经肽 133
第一节 概述 133
一、神经递质 133
(一)神经递质的确定标准 133
(二)神经递质的分类 134
二、神经调质 134
(一)神经调质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34
(二)神经递质与神经调质共存 134
(三)神经递质与调质的相互作用 135
第二节 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135
一、乙酰胆碱的合成与代谢 135
(一)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 135
(二)乙酰胆碱的贮存与释放 135
(三)乙酰胆碱的降解与失活 136
二、乙酰胆碱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136
(一)M受体 136
(二)N受体 137
三、乙酰胆碱的主要生理功能 138
(一)乙酰胆碱在外周的功能 138
(二)乙酰胆碱在中枢的功能 138
第三节 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139
一、儿茶酚胺的合成与代谢 139
(一)儿茶酚胺的生物合成 139
(二)儿茶酚胺的贮存和释放 140
(三)儿茶酚胺的消除 140
二、儿茶酚胺的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140
(一)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140
(二)多巴胺受体 142
三、儿茶酚胺的主要生理功能 144
(一)去甲肾上腺素生理功能 144
(二)中枢多巴胺生理功能 145
第四节 5-羟色胺及其受体 145
一、5-羟色胺的合成与代谢 145
(一)5-羟色胺的生物合成 145
(二)5-羟色胺的贮存和释放 146
(三)5-羟色胺的重摄取与降解 146
二、5-羟色胺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146
(一)5-羟色胺受体在中枢的分布 146
(二)5-羟色胺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46
三、中枢5-羟色胺的主要生理功能 148
(一)5-HT对睡眠的影响 148
(二)5-HT对情绪和精神活动的影响 148
(三)5-HT对下丘脑内分泌活动的调节 148
(四)5-HT对体温的调节作用 148
(五)5-HT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48
(六)5-HT调制痛觉与镇痛 148
第五节 氨基酸及其受体 149
一、兴奋性氨基酸 149
(一)谷氨酸的合成与代谢 149
(二)谷氨酸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149
(三)中枢谷氨酸的主要功能 151
二、抑制性氨基酸 151
(一)γ-氨基丁酸 151
(二)甘氨酸 153
第六节 气体分子 153
一、一氧化氮 153
(一)NO的合成与代谢 153
(二)NO与跨膜信号转导 154
(三)NO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155
二、一氧化碳 157
(一)CO的合成与代谢 157
(二)CO与跨膜信号转导 157
(三)CO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157
第七节 嘌呤类物质 158
一、腺苷和ATP的合成与代谢 158
(一)腺苷和ATP的生物合成 158
(二)腺苷和ATP的贮存与释放 158
(三)腺苷和ATP的失活 158
二、嘌呤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158
(一)P1受体(腺苷受体) 158
(二)P2受体(ATP受体) 158
(三)P3受体 159
三、腺苷和ATP的主要功能 159
(一)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59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60
(三)参与痛觉调制 160
第八节 神经肽 160
一、概述 161
(一)神经肽的分类 161
(二)神经肽的合成与代谢 161
二、阿片肽 163
(一)阿片肽的分类和分布 163
(二)阿片肽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163
(三)阿片肽的生理作用 165
三、速激肽 166
(一)速激肽的分布 166
(二)速激肽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166
(三)速激肽的生理功能 166
四、缓激肽 167
(一)缓激肽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168
(二)缓激肽的生理作用 168
五、脑肠肽 169
(一)缩胆囊素 169
(二)血管活性肠肽 170
(三)神经降压肽 171
六、血管紧张素 172
(一)血管紧张素的分布 172
(二)血管紧张素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172
(三)血管紧张素的生理作用 173
七、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超家族 174
(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分布 174
(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174
(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生理作用 174
八、钠尿肽家族 176
(一)心房钠尿肽 176
(二)脑钠尿肽 177
(三)C型钠尿肽 177
九、增血糖素相关肽家族 178
(一)PACAP的分布 178
(二)PACAP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178
(三)PACAP的生理作用 179
十、胰多肽相关肽 179
(一)神经肽Y的分布 179
(二)神经肽Y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179
(三)神经肽Y的生理作用 180
第六章 神经甾体 182
第一节 概述 182
一、神经甾体及其受体在神经系统的分布 182
二、神经甾体的合成代谢及其调节 183
(一)神经甾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合成与代谢 184
(二)神经甾体合成代谢中的相关受体与酶类 184
三、神经甾体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85
(一)中枢抑制作用 185
(二)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 186
(三)神经保护作用 186
(四)与性行为的关系 186
第二节 神经甾体及其受体的信号转导 187
一、糖皮质激素 187
(一)糖皮质激素的结构与生物合成 187
(二)糖皮质激素受体 188
(三)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88
二、醛固酮 189
(一)醛固酮的结构与生物合成 189
(二)醛固酮受体 189
(三)醛固酮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89
三、雄激素 189
(一)雄激素的结构与生物合成 189
(二)雄激素受体 191
(三)雄激素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91
四、雌激素 191
(一)雌激素的结构与生物合成 191
(二)雌激素受体 192
(三)雌激素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92
五、孕激素 192
(一)孕激素的结构与生物合成 192
(二)孕激素受体 193
(三)孕激素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93
第七章 神经营养因子 194
第一节 概述 194
一、神经营养因子的概念 194
二、神经营养因子的分类 194
(一)神经营养素家族 195
(二)其他神经营养因子 196
第二节 神经营养因子的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196
一、神经生长因子基因家族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196
(一)神经生长因子基因家族受体 196
(二)神经生长因子基因家族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97
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200
(一)CNTF受体的结构和表达 200
(二)CNTF受体复合物 201
(三)CNTF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01
三、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信号转导 202
(一)GDNF受体的结构 202
(二)GDNF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02
第三节 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理作用 202
一、神经生长因子基因家族的生理作用 202
(一)神经生长因子的生理作用 202
(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理作用 203
(三)神经营养因子-3的生理作用 204
(四)神经营养因子-4/5的生理作用 204
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理作用 204
(一)CNTF具有促进神经细胞存活的作用 204
(二)CNTF促进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205
三、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理作用 205
(一)GDNF对运动神经元的作用 205
(二)GDNF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 205
第四节 非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肽类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 205
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05
二、表皮生长因子 206
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206
四、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206
五、转化生长因子-β 206
六、细胞因子 207
第八章 神经系统的感觉整合功能 208
第一节 概述 208
一、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208
(一)感受器的分类 208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学特性 209
二、感觉信息在感觉通路中的编码 209
(一)感觉通路中的编码 210
(二)感觉强度编码 210
(三)感受野编码 210
三、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211
(一)刺激强度和感觉的关系 211
(二)感觉辨差阈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211
(三)感觉的时间特性 212
四、感觉的空间辨别和对比 212
第二节 视觉 212
一、光信息的感受与处理 212
(一)光感受器与感光系统 212
(二)光感受器的生物电现象 213
(三)光电-化学反应及转导机制 213
二、视网膜的神经回路 215
(一)视网膜的神经元回路 216
(二)视网膜细胞的电反应 216
(三)视网膜神经元回路的相关递质 216
(四)颜色视觉及其信息的编码与处理 217
三、视觉中枢的神经机制 218
(一)中枢视觉通路 218
(二)初级视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组构及反应特性 219
(三)高级视皮层神经元的功能特征 219
(四)视觉信息的综合处理 219
第三节 听觉 219
一、声音信息的感受与传递 220
(一)声音感受器与感音系统 220
(二)内耳的生物电现象 221
(三)声音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222
二、声音的编码与分析 223
(一)声音的空间编码(部位原则) 223
(二)声音的时间编码(频率原则) 223
(三)声音强度与复合声分析 223
三、听觉中枢的信息传递与整合 223
(一)听觉传导通路 223
(二)听觉中枢细胞的功能活动 224
第四节 嗅觉 224
一、嗅觉生理特性 224
(一)嗅觉一般生理特性 224
(二)嗅觉的电生理特性 225
二、嗅觉产生原理 225
(一)嗅感受器 225
(二)嗅觉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226
(三)嗅觉中枢及其对信息的整合作用 226
第五节 味觉 229
一、味觉感受 229
(一)味道与味质 229
(二)影响味觉的因素 230
二、味觉产生的机制 230
(一)味觉感受器 230
(二)味觉感受器电位 231
(三)味觉中枢及其信息整合作用 231
(四)味觉信号转导机制 231
第六节 触压觉 232
一、触压觉感受器 232
(一)游离神经末梢 232
(二)有被囊的神经末梢 232
二、触压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33
(一)感受野 233
(二)触觉阈与两点阈 234
(三)侧向抑制 234
(四)感觉适应 234
三、触压觉信息传递途径 235
(一)脊髓感觉传导束 235
(二)脑干中继核 235
(三)丘脑与触压觉 235
(四)躯体感觉皮层与触压觉 236
第七节 痛觉和针刺镇痛原理 236
一、痛觉概述 236
(一)痛觉的类型 236
(二)痛反应 237
(三)痛阈、耐痛阈和痛反应阈 237
二、痛觉产生原理 237
(一)外周痛觉信息的形成与传入机制 238
(二)痛觉信息在脊髓水平的整合 239
(三)痛觉信息在脊髓以上水平的整合 242
三、痛觉的内源性调制原理 244
(一)脊髓对伤害性信息的节段性调制 244
(二)脑高级中枢对伤害性信息传递的调制 245
四、针刺镇痛的原理 248
(一)针刺信息的产生与传入 248
(二)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 250
第九章 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整合调控 258
第一节 概述 258
一、运动的类型 258
(一)随意运动 258
(二)反射运动 258
(三)节律性运动 258
二、感觉与运动 258
三、控制运动的主要中枢神经结构 259
第二节 脊髓对运动的调控 259
一、脊髓调控躯体运动的神经元网络 259
(一)初级传入纤维 260
(二)脊髓中间神经元 260
(三)脊髓运动神经元 261
二、脊髓反射 263
(一)牵张反射 263
(二)反牵张反射 265
(三)屈反射与交叉伸肌反射 265
(四)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的调控 266
三、支配四肢运动的脊髓环路与模式 267
(一)脊髓中枢构型发生器的神经元环路与模式 267
(二)脊髓中枢构型发生器的特点 267
第三节 脑干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268
一、脑干下行系统 268
(一)内侧下行系统 268
(二)外侧下行系统 268
二、脑干对姿势的调制 268
(一)状态反射 269
(二)翻正反射 269
三、脑干网状结构对躯体运动和姿势的控制 269
(一)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控 269
(二)脑干对节律性运动的调控 270
四、中枢前庭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姿势的调控 270
(一)前庭核和前庭脊髓束 270
(二)前庭核对信息处理的特点 271
(三)中枢前庭系统在维持姿势平衡中的反馈性调节作用 271
五、脑干对眼肌运动的调控 272
第四节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272
一、小脑功能的结构基础 272
(一)小脑的纵区组构 273
(二)小脑皮层神经网络及其整合功能 273
二、小脑在调控躯体运动和运动学习中的作用 277
(一)前庭小脑——控制躯体平衡和眼球运动 278
(二)脊髓小脑——对肌紧张和随意运动的调控 278
(三)皮层小脑——参与随意运动的计划和编程 279
(四)小脑参与运动学习 279
第五节 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280
一、基底神经节调控躯体运动的结构基础 281
(一)纹状体投射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281
(二)纹状体与大脑皮层之间的环路 281
二、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281
(一)调节随意运动和肌紧张 281
(二)参与运动的设计与编程 282
第六节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283
一、大脑皮层调控躯体运动的结构基础 283
(一)大脑皮层运动区 283
(二)运动皮层神经元与运动调控 283
(三)运动柱 284
(四)皮层脊髓系统 284
(五)大脑皮层控制运动的反馈环路 284
二、初级运动皮层的运动功能 285
(一)初级运动皮层与运动的躯体定位 285
(二)初级运动皮层中运动参数的编码 286
三、次级运动区的运动功能 286
(一)辅助运动区的运动功能 286
(二)前运动皮层的运动功能 286
四、后顶叶皮层的运动功能 287
第十章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288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调节的基本环节 288
一、内脏感觉的传入 288
(一)内脏感受器 288
(二)内脏感觉传入中枢的特点 289
二、自主神经的功能 290
(一)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 290
(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特点 293
(三)肠神经系统 294
(四)心(内)神经系统 296
三、调控内脏活动的反射中枢 297
(一)脊髓是调控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 297
(二)脑干是调控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 297
(三)下丘脑是调控内脏活动的重要整合中枢 301
(四)大脑-边缘系统是调控内脏活动的高级整合中枢 304
第二节 内脏活动的神经反射性调节 306
一、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306
(一)心血管反射 306
(二)动脉血压的反射性调节 314
(三)中枢神经系统对缺血的升压反应 315
二、呼吸系统的神经反射性调节 315
(一)肺牵张反射 315
(二)呼吸的化学反射性调节 316
(三)呼吸道的防御性反射 317
三、消化功能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317
(一)脑-肠轴 317
(二)消化液分泌的反射性调节 318
(三)消化道运动的神经反射性调节 320
四、排泄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323
(一)排尿反射 323
(二)排便反射 323
第十一章 脑的高级功能 325
第一节 脑的生物电活动 325
一、概述 325
二、脑电图 326
(一)脑电图的基本波形 326
(二)脑电图的形成原理 327
三、皮层诱发电位 328
(一)皮层诱发电位的概念 328
(二)皮层诱发电位的波形特征及其产生机制 328
四、脑电信号提取与分析的进展 329
第二节 觉醒与睡眠 329
一、生物节律 329
(一)近日节律的生理特性 329
(二)近日节律的产生原理 330
二、睡眠 330
(一)睡眠分期 330
(二)慢波睡眠与快波睡眠 331
(三)睡眠过程中的时相性周期交替 332
(四)睡眠的意义 332
(五)睡眠的神经机制 333
三、觉醒 335
(一)安静状态 335
(二)运动状态 335
第三节 学习与记忆 335
一、学习与记忆的分类 335
(一)联合型学习和非联合型学习 336
(二)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 337
(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37
二、学习与记忆的神经结构和回路 338
(一)陈述性记忆的神经结构和回路 339
(二)非陈述性记忆的神经结构和回路 339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339
(一)长时程增强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作用 340
(二)长时程压抑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作用 340
四、学习与记忆的神经细胞分子机制 341
(一)非陈述记忆的细胞分子机制 341
(二)陈述记忆的细胞分子机制 344
(三)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机制 346
五、学习记忆研究中的新理论与新概念 348
六、遗忘 349
(一)遗忘症的分类 349
(二)遗忘症的病因 349
第四节 语言和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349
一、语言的脑功能定位 350
(一)大脑优势半球与功能一侧化 350
(二)语言的脑功能定位与语言的神经过程 351
二、语言和思维的获得与发展 353
(一)儿童语言的习得与发展 353
(二)语言的表述是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53
(三)语言与思维的影响因素 354
第五节 精神情感活动的调制 354
一、情绪反应与情绪行为 354
二、动机与行为 355
三、精神情感活动的调制 355
(一)边缘联合皮层是情绪影响运动、行为的途径 356
(二)杏仁核群参与情绪和行为的调制 356
(三)下丘脑是情绪表达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57
(四)情绪的神经-内分泌调制 357
第六节 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 358
一、神经网络和认知科学 358
(一)符号主义 358
(二)联接主义 358
(三)符号主义和联接主义的结合 359
二、混合神经网络 359
(一)混合神经网络的特点 359
(二)混沌理论与智能信息处理 359
(三)模糊集理论与智能信息处理 360
(四)遗传算法与智能信息处理 360
第十二章 神经内分泌 361
第一节 概述 361
一、神经内分泌与神经内分泌学的概念 361
二、神经内分泌学的发展 361
第二节 下丘脑与神经内分泌 363
一、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的结构基础 363
(一)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 364
(二)小细胞神经分泌系统 364
二、下丘脑促垂体激素 364
(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64
(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365
(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367
(四)生长激素释放激素 367
(五)生长抑素 368
第三节 松果体与神经内分泌 370
一、松果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 370
二、褪黑激素 370
第四节 生长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373
一、概述 373
二、生长激素与生长素介质 373
(一)生长激素受体 373
(二)生长激素的促进生长作用 373
(三)生长素介质 374
三、生长激素分泌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375
(一)下丘脑-生长激素(GH)-生长素介质(IGF-Ⅰ)轴的调节 375
(二)神经递质与神经肽的调节 376
第五节 衰老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376
一、概述 376
二、衰老与神经内分泌改变 376
(一)衰老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变化 377
(二)衰老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变化 377
(三)衰老时下丘脑-生长激素-生长素介质轴的变化 378
第六节 水代谢调控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379
一、饮水行为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379
二、尿量调控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379
(一)调节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的有效刺激 379
(二)血管升压素作用的细胞分子机制 380
第七节 摄食调控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380
一、中枢神经系统对摄食的调控 380
(一)下丘脑对摄食的调控 380
(二)边缘系统对摄食的调控 381
(三)低位脑干对摄食的调控 381
二、神经递质和激素对摄食的调控 382
(一)刺激摄食的神经递质和激素 382
(二)抑制摄食的神经递质和激素 383
第八节 体温调节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384
一、体温调节的自动控制原理 384
(一)体温调节的自动控制环路 384
(二)温度感受器 384
(三)不同环境温度下的体温调节过程 385
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386
(一)下丘脑体温调节相关神经元 386
(二)体温调节的调定点 386
三、神经递质和激素对体温的影响 388
(一)TRH和SS 388
(二)与TRH和TSH分泌有关的神经递质 388
(三)多巴胺 388
第十三章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390
第一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环路 390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与MO/M?环路 390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胸腺环路 391
三、下丘脑-垂体-性腺-胸腺环路 391
第二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控 391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调控的生物学基础 391
(一)免疫组织及器官上的神经支配 391
(二)免疫细胞膜上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受体 392
二、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调控的实验依据 393
(一)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393
(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394
(三)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调控的体现 397
第三节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399
一、免疫系统的感觉功能 400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 400
(一)合成和释放神经肽和激素 400
(二)细胞因子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401
三、免疫系统调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实验依据 404
(一)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免疫细胞 404
(二)免疫应答过程中神经内分泌变化 405
(三)免疫器官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406
第十四章 神经生理学研究方法 408
第一节 神经电生理学研究方法 408
一、电生理学实验常用仪器 409
(一)刺激系统 409
(二)信号探测转换系统 410
(三)信号调节系统 411
(四)显示、记录系统 412
(五)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413
二、玻璃微电极的拉制与充灌 415
(一)微电极分类 415
(二)玻璃微电极毛坯管的处理 415
(三)玻璃微电极的拉制方法 416
(四)玻璃微电极的充灌 416
(五)玻璃微电极电阻的测定 417
三、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外记录技术 417
(一)动物的麻醉和制动 418
(二)动物脑立体定向术 418
(三)细胞外记录过程 419
(四)注意事项 420
四、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内记录技术 420
(一)常用中枢神经系统标本的制备 420
(二)离体标本的电生理记录的过程 421
(三)电生理指标的观察 421
五、神经细胞培养技术 423
(一)神经细胞培养的类型 423
(二)常用神经细胞培养方法 423
(三)神经细胞的原代培养 424
(四)神经细胞培养的优缺点 425
(五)神经细胞的应用前景 425
六、膜片钳技术 426
(一)膜片钳技术基本原理 426
(二)膜片钳记录的基本模式 427
(三)穿孔膜片钳技术 429
(四)膜片钳技术的应用 429
七、脑片电生理记录 429
(一)脑片膜片钳实验方法 430
(二)海马脑片盲法膜片钳实验方法 431
第二节 神经递质和受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435
一、神经递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435
(一)突触小体制备及突触体对单胺递质摄取的测定 435
(二)神经递质释放的测定 436
(三)神经递质功能的测定 439
二、神经营养因子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441
(一)神经营养因子的获取 441
(二)神经营养因子体外生物活性检测 442
三、受体的研究方法 443
(一)受体mRNA的检测技术 443
(二)受体的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 445
第三节 行为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448
一、学习与记忆研究方法与技术 449
(一)常用的学习与记忆实验法 449
(二)突触长时程增强(LTP)研究方法 452
二、焦虑模型与抗焦虑实验方法 457
(一)非条件反射焦虑模型 457
(二)条件反射焦虑模型 459
三、抑郁模型与抗抑郁实验方法 461
(一)应激模型 461
(二)脑损伤模型——大鼠嗅球切除模型 462
(三)药物相互作用模型 463
第十五章 神经生理学与临床 465
第一节 神经系统临床电生理学 465
一、脑电图 465
(一)概述 465
(二)脑电图的基本波形 465
(三)临床应用 468
二、诱发电位 468
(一)诱发电位的概念 468
(二)诱发电位的发生源 468
(三)诱发电位的分类 469
(四)诱发电位的记录与测量 469
(五)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470
三、肌电图 471
(一)概述 471
(二)肌电图的波形特征 471
(三)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473
第二节 神经与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474
一、癫痫 474
(一)病理生理学基础 474
(二)中医认识 475
二、阿尔茨海默病 475
(一)病理学基础 475
(二)中医认识 476
三、帕金森病 476
(一)病理生理学基础 476
(二)中医认识 477
四、Huntington舞蹈病 477
(一)病理生理学基础 477
(二)中医认识 478
五、偏头痛 478
(一)病理生理学基础 478
(二)中医认识 479
六、脱髓鞘疾病 479
(一)多发性硬化 479
(二)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480
(三)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481
七、重症肌无力 482
(一)病理生理学基础 482
(二)中医认识 483
八、精神分裂症 483
(一)病理生理学基础 483
(二)中医认识 484
九、抑郁症(情感障碍) 484
(一)病理生理学基础 484
(二)中医认识 484
十、焦虑症 485
(一)病理生理学基础 485
(二)中医认识 485
十一、应激反应与适应障碍 485
(一)概述 485
(二)应激反应的中介机制 485
(三)严重应激障碍 486
(四)适应障碍 486
名词术语英中文索引 488
名词术语中英文索引 499
主要参考文献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