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魁山针灸临证经验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魁山原著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07729214
  • 页数:283 页
图书介绍:60余年的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实践,创立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针灸治疗八法”。本书首次公开郑氏几代家传针灸手法、秘方、配穴、一理、一验、一法、一方、一穴、一术,真知灼见,尺幅之间;难得佳作,传世篇章。

第一部分 医论医话 3

一、针灸答疑 3

针灸入门 3

第1问 怎样才能练好中医针灸的基本功? 3

第2问 为何取穴需要正确的体位姿势? 5

第3问 为何持针需要拇食二指捏持? 6

第4问 为何针刺前需用左手揣穴? 6

第5问 迎随补泻法的操作规律是什么? 7

第6问 捻转补泻法的操作关键是什么? 8

第7问 呼吸补泻法的操作关键是什么? 10

第8问 何谓泻南补北法? 11

第9问 如何运用接气通经法? 11

第10问 针同一穴位如何使感传部位不同? 12

第11问 何谓“如以手探汤”和“如人不欲行”? 12

第12问 灸法是否不如针法重要? 13

第13问 针灸如何与按摩相结合? 16

第14问 点穴如何与气功相结合? 17

临床实践 18

第1问 治病为什么要分标本? 18

第2问 治病为何要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20

第3问 哪些情况会影响针刺疗效? 21

第4问 针后见效的几种预兆? 23

第5问 针刺后遗感有哪些作用? 24

第6问 留针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26

第7问 如何解决患者出现的抗针性? 27

第8问 穴位埋线有何特点? 28

第9问 巨刺和缪刺对哪些病证有特效? 29

第10问 疼痛证如何辨证施治? 31

第11问 针灸如何诊治儿科病证? 33

第12问 针灸如何诊治眼科病证? 39

第13问 哪些是治疗眼病的经验用穴? 43

第14问 为何气功点穴治疗近视、弱视有特效? 44

第15问 目眩头痛如何辨证治疗? 45

第16问 心悸的发作时间不同应如何诊治? 46

第17问 不同表现的神志病应如何治疗? 48

第18问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对哪些病有特效? 50

二、手法操作 52

练针法 52

1.关节练习法 52

2.左右手练习法 54

揣穴(定穴)法 55

1.指切法 55

2.按压法 55

3.分拨法 56

4.旋转法 56

5.滚摇法 56

6.升降法 57

7.滚摇升降法 58

8.舒张押手法 58

进针法 59

1.指切速刺法 59

2.缓慢捻进法 59

3.刺入捻进法 60

4.管针打入法 61

5.指切压入法 61

6.压针缓进法 61

行针候气法 62

1.候气法 63

2.催气法 63

3.行气法 64

4.守气法 67

5.留针与出针 68

补泻手法 68

1.迎随补泻法 68

2.呼吸补泻法 69

3.徐疾补泻法 69

4.捻转补泻法 70

5.荣卫补泻法 71

6.开合补泻法 71

7.虚实补泻法 72

混合补泻法 72

1.烧山火法(补法) 72

2.透天凉法(泻法) 73

3.阳中隐阴法(先补后泻法) 75

4.阴中隐阳法(先泻后补法) 75

5.苍龟探穴法(平补平泻、行气法) 76

6.赤凤迎源法(平补平泻、行气法) 77

7.进火补法 78

8.进水泻法 79

9.青龙摆尾法(又名苍龙摆尾、补法和温散法) 80

10.白虎摇头法(又名赤凤摇头、泻法) 81

11.热补法 82

12.凉泻法 83

家传手法 83

1.二龙戏珠法 83

2.喜鹊登梅法 84

3.金钩钓鱼法 85

4.白蛇吐信法 85

5.怪蟒翻身法 86

6.金鸡啄米法 86

7.老驴拉磨法 87

8.鼠爪刺法 88

9.对手法、补泻的探讨 88

三、家传秘方 91

(一)发散风寒方 91

(二)透表肃肺方 91

(三)祛风活络方 91

(四)祛风开窍方 92

(五)祛风化湿方 92

(六)导痰开窍方 93

(七)通结催吐方 93

(八)泻热通便方 93

(九)润肠通便方 94

(十)泻热祛毒方 94

(十一)活血通经方 94

(十二)舒肝理气方 95

(十三)理气定喘方 95

(十四)疏经镇痛方 95

(十五)活血明目方 96

(十六)开窍聪耳方 96

(十七)通鼻开窍方 96

(十八)顺气降逆方 97

(十九)豁痰利咽方 97

(二十)开窍解语方 97

(二十一)温中散寒方 98

(二十二)温肾壮阳方 98

(二十三)温经祛寒方 98

(二十四)温通经络方 99

(二十五)清心安神方 99

(二十六)清心醒神方 99

(二十七)清肺止咳方 100

(二十八)清热理中方 100

(二十九)清热解毒方 100

(三十)补中益气方 101

(三十一)培元止泻方 101

(三十二)升提举陷方 101

(三十三)养心定痛方 102

(三十四)升提摄血方 102

(三十五)回阳固脱方 102

(三十六)消食导滞方 103

(三十七)消肿镇痛方 103

四、辨证配穴 104

(一)昏迷者当急醒其神,以救危脱 104

(二)咳嗽者理肺止咳,勿忘五行 106

(三)呕吐者降逆止呕、和中健胃 108

(四)便秘者通调腑气、助运通便 109

(五)脱肛者升提下陷、调气收肛 111

(六)遗尿者培补肾气、约束膀胱 111

(七)尿闭者疏利膀胱、通调水道 112

(八)遗精者有梦清心,无梦固精 113

(九)疝气者行气导滞、消肿止痛 114

(十)头痛者按部分经、疏经止痛 115

(十一)胸痛者疏导气机,宣痹通阳 116

(十二)胁痛者舒肝解郁、理气止痛 116

(十三)胃痛者健胃止痛、消食导滞 117

(十四)腹痛者通调腹气、止痛助运 118

(十五)腰痛者壮腰补肾、培元益气 119

(十六)月经不调者理冲任、调和气血 120

(十七)痛经者行气活血、通经止痛 121

(十八)崩漏者塞流澄源、培元端本 122

(十九)带下者查色观质、固精利湿 123

(二十)乳汁不足者通经活络、健脾催乳 123

(二十一)小儿抽风急行醒神、柔肝熄风 124

(二十二)耳鸣耳聋利其窍、活络开聪 125

(二十三)聋哑患者先应聪耳开窍 126

(二十四)牙痛应镇痉止痛、长时留针 126

(二十五)冻疮者温经散寒、行气活血 127

(二十六)鹅掌风用烧山火法祛风止痒 127

五、“八法”在针灸治疗上的应用 129

1.汗法 129

2.吐法 131

3.下法 133

4.和法 135

5.温法 137

6.清法 140

7.补法 142

8.消法 144

第二部分 临证治验 149

一、临床总结 149

(一)感冒 149

(二)支气管炎 150

(三)支气管哮喘 151

(四)急性胃肠炎 153

(五)胃十二指肠溃疡 154

(六)胃下垂 158

(七)胆囊炎 161

(八)急性阑尾炎 162

(九)痢疾 164

(十)疟疾 165

(十一)神经衰弱 166

(十二)癔病 170

(十三)癫痫 174

(十四)脑血管意外 175

(十五)脑血管意外后遗偏瘫 182

(十六)面神经麻痹 185

(十七)小儿麻痹及后遗症 186

(十八)多发性神经炎 189

(十九)风湿性关节炎 193

(二十)脊椎炎 196

(二十一)坐骨神经痛 199

(二十二)腰肌劳损 201

(二十三)肩关节周围炎 203

(二十四)单纯性甲状腺肿 206

(二十五)腱鞘炎 207

(二十六)腱鞘囊肿 208

(二十七)创伤性肿痛(软组织损伤) 209

(二十八)颈淋巴结结核 211

(二十九)急性淋巴管炎 212

(三十)腮腺炎(痄腮) 214

(三十一)闭经 215

(三十二)小儿营养不良 217

(三十三)百日咳 218

(三十四)急性结膜炎 219

(三十五)近视 220

(三十六)视网膜出血 221

(三十七)视神经萎缩 224

(三十八)内耳眩晕症 226

(三十九)链霉素中毒性耳聋 227

(四十)鼻炎 230

(四十一)急性扁桃体炎 232

二、医案撷选 234

(一)上呼吸道感染 234

(二)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 235

(三)流行性胸痛 236

(四)风湿热(关节型) 237

(五)风湿性心脏病 238

(六)膈肌痉挛(呃逆) 239

(七)慢性萎缩性胃炎 240

(八)贲门癌 241

(九)糖尿病 241

(十)肠麻痹 242

(十一)慢性肠炎 243

(十二)结肠炎伴肠痉挛 243

(十三)五更泻 244

(十四)消化不良 245

(十五)急性肾炎 246

(十六)急性膀胱炎 247

(十七)慢性前列腺炎 247

(十八)偏头痛并低血压症 248

(十九)病毒感染性头痛 249

(二十)乙型脑炎后遗症 249

(二十一)脑震荡 250

(二十二)腰麻后遗头痛 251

(二十三)多发性神经根炎 251

(二十四)三叉神经痛 252

(二十五)眶上神经痛 253

(二十六)尺神经麻痹 253

(二十七)正中神经麻痹 254

(二十八)巴比妥中毒后遗症 256

(二十九)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257

(三十)两手震颤 258

(三十一)功能性震颤 259

(三十二)一氧化碳中毒 259

(三十三)椎间盘脱出 260

(三十四)骶椎腰化伴坐骨神经痛 261

(三十五)骶髂关节结核 262

(三十六)大骨节病 263

(三十七)腰椎压缩性粉碎性骨折 264

(三十八)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静脉炎 265

(三十九)面肌痉挛 266

(四十)腓肠肌痉挛 266

(四十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267

(四十二)慢性盆腔炎 268

(四十三)功能性子宫出血 268

(四十四)产后感染 269

(四十五)产后无乳 270

(四十六)慢性毛囊炎 271

(四十七)酒皶鼻 271

(四十八)带状疱疹 272

(四十九)顽固性荨麻疹 272

(五十)过敏性紫癜 273

(五十一)翼状胬肉 273

(五十二)青光眼 274

(五十三)视网膜脉络膜炎 275

(五十四)电光性眼炎 275

(五十五)麻痹性外斜视 276

(五十六)麻痹性内斜视 276

(五十七)鼻衄 277

(五十八)慢性上颌窦炎 277

(五十九)化脓性中耳炎 278

(六十)慢性唇炎 279

(六十一)口腔溃疡 279

(六十二)急性牙周炎 280

(六十三)急性喉头炎 281

(六十四)下颌关节炎 281

(六十五)脑瘫 282

(六十六)下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