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毫针 1
第一节 毫针概述 1
第二节 现代毫针 3
(一)毫针的结构 3
(二)毫针的规格 4
(三)毫针的保藏 4
第三节 针刺练习 5
(一)纸垫练针法 5
(二)棉团练针法 6
(三)刘万成氏木块练针法 6
第二章 刘万成氏论针前准备 8
第一节 选针 8
第二节 检针 9
(一)查弯折 9
(二)查针尖 9
(三)查针蚀 9
第三节 温针 9
(一)口内温针法 10
(二)身体温针法 10
(三)皮钱温针法 10
第四节 体位 11
(一)医生体位 11
(二)病人体位 12
第五节 精神准备 16
(一)病人的精神准备 16
(二)医生的精神准备 17
第三章 进针法 18
第一节 持针式 18
(一)四指持针式 18
(二)速刺持针式 19
(三)刘万成氏押手持针式 19
第二节 进针法 20
(一)指切直针进针法 20
(二)挟持直针进针法 20
(三)挟持斜针进针法 21
(四)挟持横针进针法 21
(五)捏提进针法 22
(六)舒张直针进针法 22
(七)舒张斜针进针法 22
(八)舒张横针进针法 23
(九)刘万成氏指弹进针法 23
(十)复合进针法 24
(十一)单手进针法 25
第三节 针刺角度 25
(一)直刺 26
(二)斜刺 26
(三)横刺 26
第四节 针刺深度 26
(一)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27
(二)根据胖瘦体形 27
(三)根据体质 27
(四)视病情 27
(五)视部位 27
第四章 刘万成氏论针刺要领 28
第一节 知神 28
(一)从《内经》的论述看神的含义 28
(二)从神的功能活动看神的含义 29
(三)从神的病理表现看神的含义 30
(四)从神的活动特点看神的含义 30
(五)针刺与知神 31
(六)凡刺之法,必本于神 32
(七)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36
第二节 得气 39
第五章 刘万成氏论经气 41
第一节 经气的概念 41
第二节 针刺与得气 41
(一)得气的概念 41
(二)得气的意义 42
(三)得气的标志 42
(四)得气量的问题 43
第三节 辨气 44
(一)辨气的概念 44
(二)辨气的目的 44
(三)如何辨气 44
第四节 候气 45
(一)留针候气法 45
(二)荣卫候气法 45
第五节 催气 46
(一)《金针赋》记载的催气方法 46
(二)《神应经》记载的催气方法 47
(三)提插震颤催气法 47
(四)刮针催气法 47
(五)苍龟探穴催气法 48
第六节 行气 49
(一)提插行气法 49
(二)捻转行气法 50
(三)关闭辅助行气法 50
第七节 通经接气 51
(一)循按通经接气法 51
(二)《金针赋》通经接气四法 51
第八节 激发经气 54
(一)电鍉针激发方法 54
(二)电鍉针辅以循经加热激发方法 54
第九节 控制经气 55
第十节 气至病所 56
第十一节 守气 56
(一)提点守气法 56
(二)弹柄守气法 56
第十二节 针感性质 57
(一)酸 57
(二)麻 57
(三)胀 58
(四)重 58
(五)痛 58
(六)凉 58
(七)热 58
(八)电击感 59
(九)气泡流动感 59
(十)混合针感 59
(十一)内脏、器官反应感 59
(十二)水波样感 60
(十三)虫行样感(蚁走感) 60
(十四)跳动感 60
第六章 毫针基础手法 61
第一节 基础手法二十六种 61
(一)揣 61
(二)爪 61
(三)关 62
(四)抠 62
(五)摄 62
(六)循 63
(七)扪 63
(八)揉 64
(九)进 64
(十)退 65
(十一)提 65
(十二)按 66
(十三)搓 66
(十四)捻 66
(十五)盘 67
(十六)搜 67
(十七)摇 68
(十八)拔 68
(十九)弹 69
(二十)努 69
(二十一)推 69
(二十二)飞 70
(二十三)刮 70
(二十四)留 71
(二十五)撅(刘万成氏创立) 72
(二十六)颤(刘万成氏创立) 72
第二节 各家基础手法选萃 72
(一)《针经指南》十四法 73
(二)《金针赋》十四法 74
(三)《针灸问对》十四法 74
(四)《针灸大成》杨氏下手八法口诀和三衢杨氏补写(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76
(五)任作田氏基础手法 79
第七章 刘万成氏论补写 81
第一节 补写的涵义和意义 81
(一)补写的涵义 81
(二)补写的意义 82
第二节 刘万成氏基本补写手法 83
(一)临床常用的基本补写手法 83
(二)其他基本补写手法 89
第八章 综合手法 98
第一节 刘万成氏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 98
(一)烧山火 98
(二)透天凉 98
第二节 《金针赋》记载的烧山火、透天凉 100
(一)烧山火 100
(二)透天凉 100
第三节 陆瘦燕氏烧山火、透天凉手法 102
(一)烧山火 102
(二)透天凉 102
第四节 郑魁山氏烧山火、透天凉手法 104
(一)烧山火 104
(二)透天凉 104
第五节 阳中隐阴和阴中隐阳 106
(一)阳中隐阴 106
(二)阴中隐阳 107
第六节 调气四法 108
(一)留气法 108
(二)运气法 109
(三)提气法 110
(四)中气法 111
第七节 通经接气六法 112
(一)龙虎交战 112
(二)龙虎升降 113
第八节 《金针赋》治病八法 114
(一)子午捣臼 114
(二)进气之诀 114
(三)抽添之诀 116
第九节 《针灸大成》交经刺四法 116
(一)五脏交经 116
(二)通关交经 117
(三)隔角交经 118
(四)关节交经 118
第九章 刘万成氏论毫针刺法分类与机制 120
第一节 概述 120
第二节 提插类 123
第三节 迎随类 125
第四节 捻转类 127
第五节 辅助类 129
(一)开阖补写的机制 129
(二)呼吸补写的机制 129
(三)九六补写的机制 130
第十章 刘万成氏针法研究 131
第一节 针刺补写探源 131
(一)从补写二字谈起 131
(二)针刺与补写二字的关系 132
(三)针刺补写的形成 133
第二节 捻转补写手法的研究 135
(一)问题的提出 135
(二)捻转补写手法源流及评析 136
(三)邱茂良五版教材《针灸学》记载的捻转补写手法及分析 144
第三节 捻转补写手法的相关研究 145
(一)捻转补写手法对大肠杆菌内毒素致热家兔体温及脑脊液cAMP含量的影响 145
(二)捻转补写手法对人工造成外伤血瘀家兔血浆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a含量的影响 154
第四节 捻转补写手法的主要学派与异同 159
(一)捻转补写手法的主要学派及其理论依据 159
(二)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为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为写与兴奋抑制法、轻重刺激和五版教材捻转补写法的异同 160
(三)针刺补写手法是客观存在的 161
第五节 试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历史渊源及其沿革 162
(一)历史渊源 162
(二)历史沿革 164
附录 170
第一节 《灵枢·官针篇》针法 170
(一)九刺 170
(二)十二刺 173
(三)五刺 175
第二节 承淡安氏针法 176
(一)进针时之程序 176
(二)进针后之手技 177
(三)一般应用之新针法 178
(四)出针之手技 179
第三节 覃保霖氏针法 179
(一)学术渊源 179
(二)基本手法 180
(三)运针节度 182
(四)临证运用 184
(五)结语 188
参阅书目 189
超越医术之上的是精神·灵魂(后记)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