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隧模式 架通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创新型贷款担保模式》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雪军,陈杭生等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308053288
  • 页数:19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参考国内外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具有高价值和高增长潜力的中心企业提出了一种创新型的贷款担保运作模式——桥隧模式。该模式区别于传统模式,即在担保公司、银行和中小企业三方关系中导入第四方,从而架通了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本书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两者结合的方法,以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对此模式进行全面的介绍,旨在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新的解决方法。

第一部分 走近“桥隧”模式 3

1 导读 3

1.1 担保困境中的中小企业融资难 3

1.2 担保新模式的探讨 6

2 中小企业融资的尴尬局面 10

2.1 中小企业——嗷嗷待哺 10

2.1.1 国民经济的明星 10

2.1.2 融资难——成长中的烦恼 12

2.2 中小企业贷款——银行不能承受之风险 13

2.2.1 来自中小企业的风险 13

2.2.2 来自担保公司的风险 13

2.3 中小企业担保——担保公司爱莫能助 14

2.3.1 担保能力受限 14

2.3.2 中小企业信用不足,担保公司代偿追偿成本大 15

2.3.3 风险过度集中 16

2.4 担保业现状及另类囚徒困境 16

2.4.1 担保行业现状 16

2.4.2 担保业中的囚徒困境 18

3 寻找另一种模式:制度的内在需求 25

3.1 制度变迁理论 25

3.2 担保行业制度的变迁 26

3.3 不同主体的制度需求 27

3.3.1 银行——渴望减肥 27

3.3.2 中小企业——渴望新的突破口 29

3.3.3 担保机构——渴望名至实归 29

3.4 担保业——何去何从 30

3.4.1 对于新模式的需求 30

3.4.2 导入新的力量 31

3.4.3 构建新模式 31

4 新模式的滋生——“桥隧”模式 33

4.1 “桥隧”模式解读 33

4.1.1 “桥隧”模式构建 33

4.1.2 内在需求分析 34

4.1.3 外部环境分析 36

4.2 核心理念剖析 37

4.2.1 四方共赢——利益链的扩延 37

4.2.2 风险共担——合作链的博弈 37

4.2.3 不对称降低——信息链的集聚 38

第二部分 理论分析 43

5 第四方信号传递——信息不对称的降低 43

5.1 银行“惜贷”的信息经济学解释 43

5.1.1 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43

5.1.2 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5

5.1.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贷配给 46

5.2 传统担保模式下的信息不对称 49

5.2.1 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9

5.2.2 担保机构—协作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51

5.3 “桥隧”模式下信息不对称的弱化 52

5.3.1 第四方与信号传递 52

5.3.2 第四方信号传递模型 53

5.3.3 信贷市场上的帕累托改进 56

5.3.4 中小企业与业界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弱化 57

6 四方合作 风险分担 60

6.1 桥隧体系中风险的存在形式 60

6.1.1 风险内涵和资产的风险度量 60

6.1.2 风险在桥隧体系四方中的体现 62

6.2 桥隧体系中各方的风险承受能力 65

6.2.1 对待风险主观态度的度量 65

6.2.2 “桥隧”模式中四方风险承受分析 66

6.3 “桥隧”模式中各方合理分工,风险共担 68

6.3.1 分工理论 68

6.3.2 “桥隧”模式中的分工经济 69

7 桥隧构筑信息空间 优化配置能力增强 72

7.1 桥隧搭建的信息流系统 72

7.1.1 信息空间的构筑 72

7.2 桥隧搭建的信息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75

7.2.1 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76

7.2.2 正反馈机制不断提升 77

7.2.3 正反馈增强“桥隧”模式的竞争力 79

8 理论模型分析 83

8.1 传统担保模式下的模型分析 83

8.1.1 模型假设 83

8.1.2 模型构建 84

8.1.3 收益分析 86

8.2 “桥隧”模式分析 87

8.2.1 模型假设 87

8.2.2 模型的构建 88

8.2.3 收益模型 90

8.2.4 两种模式下的收益比较 93

第三部分 模式运作 97

9 担保公司与目标企业 97

9.1 企业的归类分析 97

9.1.1 我国企业发展状况简介 97

9.1.2 企业分类的标准 98

9.1.3 不同种类企业的分析 99

9.2 企业数据库的建立 101

9.2.1 企业数据库建立的前期准备 102

9.2.2 企业数据库建立的实施 103

9.2.3 企业数据库建立后的维护 104

9.3 “桥隧”模式下目标企业的获取 105

9.3.1 目标企业选择标准确立的原则 105

9.3.2 目标企业选择标准的确立 106

9.3.3 目标企业的选择 107

9.4 “桥隧”模式下担保条件的协商 109

9.4.1 担保条件协商的原则 109

9.4.2 担保条件的具体内容 110

9.4.3 担保条件的执行 113

10 担保公司与业界投资者 115

10.1 目标投资者的选择 115

10.1.1 目标投资者选择确立的原则 115

10.1.2 目标投资者选择标准的确立 115

10.2 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 118

10.2.1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协商 118

10.2.2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 119

10.3 介入标准的协定 123

10.3.1 介入时机的协定 123

10.3.2 介入方式的协定 124

11 担保公司与协作银行 128

11.1 “桥隧”模式下协作银行的甄别 128

11.1.1 我国银行业现状分析 128

11.1.2 协作银行甄别标准的构建 130

11.1.3 协作银行的确立 131

11.2 “桥隧”模式下贷款条件的商定 133

11.2.1 贷款条件商定的原则 133

11.2.2 贷款条件的具体内容 134

11.3 “桥隧”模式担保贷款的运作程序 135

第四部分 社会效应 139

12 银行业发展的助力器 139

12.1 保证贷款质量 139

12.1.1 信息优势 139

12.1.2 风险承担优势 141

12.2 加大银行利润 142

12.2.1 贷款收入的增加 142

12.2.2 交易成本的降低 143

12.3 获得持续动力 145

12.3.1 长期优质客户的获得 145

12.3.2 银行信贷业务的拓展 146

12.3.3 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 147

13 中小企业提升的及时雨 149

13.1 资金的来源 149

13.1.1 克服抵押品不足的障碍 149

13.1.2 增加获得贷款的概率 151

13.1.3 拓宽融资渠道 152

13.2 控制权的维持 153

13.2.1 控制权维持的重要性 153

13.2.2 桥隧担保模型中的体现 155

13.3 企业价值的保障 157

13.3.1 企业价值的衡量 157

13.3.2 及时的现金流 158

13.3.3 改善公司治理 158

13.3.4 业界投资者与企业风险共担 159

14 业界投资者壮大的操作平台 161

14.1 信息平台 161

14.1.1 信息平台的获得 161

14.1.2 信息平台的作用 162

14.2 风险投资者的获益 164

14.2.1 获得进入企业的渠道 164

14.2.2 扩大可投资目标 164

14.2.3 分散投资风险 165

14.2.4 与担保机构发展业务 165

14.2.5 加强与银行的联系 165

14.3 企业战略投资者的获益 166

14.3.1 顺利进行企业的人才资源整合 166

14.3.2 选择合理的并购方式 167

15 担保公司做强的利器 169

15.1 与银行共同发展 169

15.1.1 静态合作 169

15.1.2 动态发展 172

15.2 与中小企业良性互动 174

15.2.1 牢固了企业的合作链 174

15.2.2 对企业担保成本的减少 175

15.2.3 业务的延伸 176

15.3 与业界投资者共舞 178

15.3.1 风险的转移 178

15.3.2 信息的传递 180

15.3.3 解决了“逆向选择” 181

第五部分 未来展望 185

16 蓝图设想 185

16.1 类似模式在深圳地区的勃勃生机 185

16.2 在我国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186

16.2.1 资本市场对“桥隧”模式的需求 186

16.2.2 信贷市场对“桥隧”模式的需求 188

16.2.3 “桥隧”模式下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的连接 190

16.2.4 和传统的资产管理公司相比“桥隧”模式的优点 192

参考文献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