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哲学本体与人的同在 1
第一章 本体论思想的演进 5
1.1 本体论的界定 6
1.1.1 “本体论”的译名辨析 6
1.1.2 哲学与本体论 9
1.1.3 本体论的主题 14
1.2 传统本体论的目标与困境 16
1.2.1 古代的自然宇宙本体论 17
1.2.2 中世纪宗教神学本体论 19
1.2.3 近代的理性本体论 21
1.2.4 传统本体论的困境 28
1.3 现代本体论的否定与重建 31
1.3.1 科学主义对本体论的拒斥与承诺 32
1.3.2 人学本体论的批判与重建 40
1.4 本体论的终极关怀 46
1.4.1 哲学本体的困境与遗忘 46
1.4.2 哲学本体的“尚未”之维 54
1.4.3 卢卡奇重建现代本体论的尝试 59
第二章 从物化批判到社会存在研究 62
2.1 物化理论和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 62
2.1.1 物化与物化意识的生成 63
2.1.2 总体性统一的辩证法及意义 65
2.2 超越争议的本体论追寻 73
2.2.1 上下求索的理论品格 73
2.2.2 卢卡奇晚年对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研究 78
2.3 社会存在的维度 83
2.3.1 马克思哲学对社会存在的理解 84
2.3.2 社会存在的生成 87
2.3.3 社会存在的涵义 89
第三章 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基本范畴 99
3.1 劳动——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核心 99
3.1.1 作为目的论设定过程的劳动 100
3.1.2 作为社会实践本体的劳动 109
3.1.3 作为类自由活动的劳动 118
3.2 再生产——社会进步的动力 130
3.2.1 再生产的一般性问题 130
3.2.2 再生产的具体性问题 142
3.3 意识——社会的精神性存在 162
3 3.1 考察观念因素的缘由 163
3.3.2 社会存在的意识内涵 164
3.3.3 对社会意识理解的误区及正确把握 167
3.3.4 社会意识向意识形态的生成 170
3.3.5 意识形态的存在及其批判 171
3.4 异化——对立社会的普遍状态 178
3.4.1 异化范畴的界定 178
3.4.2 异化的本体论根源 185
3.4.3 异化本质的揭示 187
3.4.4 异化存在的范围 189
3.4.5 异化的扬弃 192
第四章 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基本命题 199
4.1 自然是社会存在的前提 199
4.1.1 卢卡奇早期对自然的理解 200
4.1.2 自然本体论是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前提 202
4.2 劳动创造着人及其本质 205
4.2.1 劳动中人的形成 206
4.2.2 人的本质内涵的维度 207
4.3 目的性劳动驱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214
4.3.1 劳动是社会存在的根基 214
4.3.2 劳动实现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演进 217
4.4 劳动是现实生活世界之根 222
第五章 社会存在本体论思想的意义 229
5.1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内涵 230
5.1.1 马克思以现实劳动对黑格尔思辨本体论的救赎 231
5.1.2 马克思以实践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超越 246
5.1.3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意蕴 263
5.2 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启示 265
5.2.1 重建与发展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贡献 266
5.2.2 超越传统哲学教科书本体论的意义 271
5.2.3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影响 278
5.3 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构想的局限性及出路 281
附录 288
参考文献 322
后记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