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基础一、免疫的概念 1
二、免疫的功能 1
三、医学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2
第一章 抗原 3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3
一、抗原的概念 3
二、抗原的特性 3
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3
第二节 抗原的特异性 4
一、抗原的特异性表现 4
二、抗原决定基的概念及类型 4
三、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5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6
一、抗原的分类 6
二、超抗原 8
第四节 佐剂 9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 10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0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10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结构 12
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12
四、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12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及功能 14
一、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14
二、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15
第三节 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及应用 17
一、多克隆抗体 17
二、单克隆抗体 18
第三章 补体系统 19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概念、组成与理化性质 19
一、补体系统的概念 19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及命名 20
三、补体组分的理化性质 20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与调控 20
一、补体系统的激活 20
二、补体系统激活的调控 23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24
一、溶解细菌、病毒及细胞作用 25
二、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 25
三、炎症介质作用 26
第四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27
第一节 HLA复合体的基因结构及遗传特性 27
一、HLA复合体的基因结构 27
二、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28
第二节 HLA分子的结构及分布 29
一、HLA的分子结构 29
二、HLA的分布 30
第三节 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30
一、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30
二、HLA分子在医学上的意义 30
第五章 免疫系统 32
第一节 免疫器官 32
一、中枢性免疫器官 32
二、外周性免疫器官 32
第二节 免疫细胞 33
一、T淋巴细胞 33
二、B淋巴细胞 35
三、NK细胞 35
四、抗原提呈细胞 36
第三节 细胞因子 37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 37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37
三、常见细胞因子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 37
第六章 免疫应答 40
第一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40
一、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40
二、Th细胞与Tc细胞的活化 41
三、细胞免疫效应 42
第二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42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42
二、Th细胞及B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43
三、抗体的免疫效应 43
四、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43
五、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 44
第三节 免疫耐受 44
一、免疫耐受概念 44
二、免疫耐受现象及形成条件 45
三、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45
第四节 免疫调节 46
一、分子水平的调节 46
二、细胞水平的调节 47
三、神经内分泌的调节 48
第七章 超敏反应 49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49
一、发生机制 49
二、发生过程 50
三、临床常见疾病 51
四、防治原则 52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53
一、发生机制 53
二、临床常见疾病 54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55
一、发生机制 55
二、临床常见疾病 56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56
一、发生机制 56
二、临床常见疾病 57
第八章 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病 58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 58
一、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 58
二、免疫缺陷病的种类 59
三、免疫缺陷病治疗原则 60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 60
一、自身免疫病的一般特征 60
二、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60
三、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61
第九章 免疫学诊断与免疫学防治 62
第一节 免疫学诊断 62
一、抗原抗体反应 62
二、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方法 66
三、细胞因子的检测 67
第二节 免疫学防治 67
一、免疫预防 67
二、免疫治疗 70
三、中医药的免疫调节作用 70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71
一、微生物的概念与种类 71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71
三、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 72
第十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75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75
一、细菌的大小 75
二、细菌的基本形态 75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77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77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82
第三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 85
一、不染色标本检查法 85
二、染色标本检查法 85
第十一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 87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87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87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 88
三、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88
四、细菌的代谢产物 89
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90
一、培养基的种类 90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91
第三节 细菌的变异 91
一、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 92
二、细菌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93
第十二章 细菌的致病性 95
第一节 正常菌群及条件致病菌 95
一、正常菌群 95
二、条件致病菌 96
三、医院获得性感染 96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97
一、细菌的毒力 97
二、病原菌的侵入数量 98
三、病原菌的侵入途径 98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98
一、感染的来源 99
二、感染途径与方式 99
三、感染的类型 99
第四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和防治 101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01
二、细菌检查的一般程序 102
三、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102
第十三章 消毒灭菌 104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04
第二节 消毒灭菌方法 105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105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106
第三节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108
第十四章 抗感染免疫 110
第一节 抗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110
一、抗菌的非特异性免疫 110
二、抗病毒的非特异性免疫 111
三、抗真菌的非特异性免疫 112
第二节 抗感染的特异性免疫 112
一、抗菌的特异性免疫 113
二、抗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114
三、抗真菌的特异性免疫 115
第十五章 病原性球菌 116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16
一、生物学特性 11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8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19
一、生物学特性 11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20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121
第四节 奈瑟菌属 122
一、脑膜炎奈瑟菌 123
二、淋病奈瑟菌 123
第五节 病原性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24
一、微生物学检查 124
二、防治原则 125
第十六章 肠道感染细菌 126
第一节 肠道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126
第二节 埃希菌属 128
第三节 沙门菌属 130
第四节 志贺菌属 131
第五节 弧菌属 132
第六节 其他肠道感染细菌 134
第七节 肠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136
第十七章 厌氧性细菌 138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 138
一、破伤风梭菌 138
二、产气荚膜梭菌 141
三、肉毒梭菌 142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144
一、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 145
二、感染特点 145
三、所致疾病 145
四、防治原则 146
第十八章 结核分枝杆菌 147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147
一、生物学性状 148
二、致病性 149
三、免疫性 150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151
五、防治原则 152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152
一、生物学特性 15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3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53
四、防治原则 153
第十九章 动物源性细菌 155
第一节 布鲁菌属 155
一、生物学性状 15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6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56
第二节 鼠疫耶氏菌 156
一、生物学性状 15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157
第三节 炭疽芽胞杆菌 158
一、生物学性状 15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8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59
第二十章 其他病原性细菌 161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 161
一、生物学特性 161
二、致病性 162
三、免疫性与微生物学检查 162
第二节 铜绿假单胞菌 162
第三节 其他细菌 163
一、百日咳鲍特菌 163
二、嗜肺军团菌 163
三、流感嗜血杆菌 164
四、肺炎克雷伯菌 165
第二十一章 其他原核细胞型病原微生物 166
第一节 支原体 166
一、概念 166
二、生物学性状 166
三、主要致病性支原体的种类与所致疾病 167
四、支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68
第二节 立克次体 168
一、概念、种类及共同特点 168
二、生物学性状 168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169
四、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70
第三节 衣原体 171
一、概念与共同特征 171
二、生物学性状 171
三、主要致病性衣原体与所致疾病 171
四、防治原则 172
第四节 螺旋体 172
一、梅毒螺旋体 173
二、钩端螺旋体 174
三、回归热螺旋体 176
第五节 放线菌 176
一、放线菌属 176
二、诺卡菌属 177
第二十二章 病毒总论 178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生物学性状 178
第二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83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85
第二十三章 呼吸道病毒 187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187
一、生物学特性 18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9
三、实验诊断 189
四、防治原则 190
第二节 麻疹病毒 190
一、生物学性状 19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0
三、实验诊断 190
四、防治原则 191
第三节 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 191
一、冠状病毒 191
二、SARS冠状病毒 191
第四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192
一、腮腺炎病毒 192
二、呼吸道合胞病毒 193
三、风疹病毒 193
第二十四章 肠道病毒 195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195
一、生物学性状 19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6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6
四、防治原则 196
第二节 其他肠道感染病毒 197
一、柯萨奇病毒 197
二、埃可病毒 197
三、轮状病毒 197
第二十五章 肝炎病毒 199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199
一、生物学性状 19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0
三、微生物检查与防治原则 201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01
一、生物学性状 20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3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4
四、防治原则 205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206
一、生物学性状 20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6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06
第四节 其他肝炎病毒 206
一、丁型肝炎病毒 206
二、戊型肝炎病毒 207
第二十六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208
第一节 虫媒病毒 208
一、概述 208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08
三、登革病毒 210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 211
一、汉坦病毒 212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213
第二十七章 疱疹病毒 214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215
一、生物学性状 21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5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16
四、防治原则 216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16
一、生物学性状 21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6
三、微生物学检查 217
四、防治原则 217
第三节 其他疱疹病毒 217
一、EB病毒 217
二、巨细胞病毒 218
第二十八章 逆转录病毒 219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19
一、生物学性状 21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22
四、防治原则 223
第二节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 223
一、生物学性状 22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3
三、微生物学检查 224
四、防治原则 224
第二十九章 其他病毒及朊粒 225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225
一、生物学性状 225
二、致病性 226
三、微生物学检查 226
四、防治原则 226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226
一、生物学性状 227
二、微生物学检查 227
三、防治原则 228
第三节 朊粒 228
第三十章 真菌 230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230
一、真菌的概念 230
二、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231
三、真菌培养特性与抵抗力 232
第二节 真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233
一、真菌的致病性 233
二、病原性真菌感染 233
第三节 真菌与中药 235
一、引起中药霉变的真菌 235
二、主要药用真菌的种类 238
第三篇 微生物与药学的关系第三十一章 微生物污染 240
第一节 药物中微生物的来源 240
一、药物原材料 240
二、制药用水 240
三、空气 241
四、操作人员 241
五、制药设备及包装容器 241
第二节 药物引起的微生物变质 242
一、药物中微生物的限定标准 242
二、药物污染后理化性质的改变 244
三、变质药物对人体的危害 244
四、影响药物变质的因素 244
第三节 防止微生物污染的措施 245
一、加强药物生产的技术管理 245
二、加强卫生管理措施 246
三、使用合适的防腐剂和抑菌剂 246
第三十二章 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制剂 247
第一节 抗生素 247
一、抗生素的概述 247
二、抗生素生产的过程及特点 249
第二节 维生素 250
一、维生素C 251
二、维生素B2 252
三、维生素B12 252
第三节 氨基酸 252
一、谷氨酸 253
二、赖氨酸 253
第四节 酶及酶制剂 254
一、酶制剂 254
二、酶抑制剂 255
第五节 菌体制剂与活菌制剂 255
一、酵母片 255
二、活菌制剂 256
第六节 其他制剂 256
一、生物碱 256
二、核酸类药物 256
三、微生物多糖 256
第三十三章 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查 257
第一节 药物敏感试验 257
一、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 257
二、药物的体内抗菌试验 261
三、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 261
第二节 灭菌制剂的无菌检验 262
一、无菌检验的基本原则 262
二、无菌检验的基本方法 262
三、无菌检验的复试 264
第三节 口服及外用药物的微生物学检验 264
一、口服及外用药微生物检验的一般原则 264
二、细菌总数的测定 264
三、霉菌总数的测定 265
四、病原菌的检验 265
参考文献 268
中英文名词及缩略语对照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