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1
前言 3
一、关于“中国音乐” 3
二、关于“乐理” 5
三、中国乐理的历史与传承 8
四、关于本书的编写 11
第一章 乐学体系 14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中的音乐 15
一、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 15
二、儒学为主的文化传统与音乐 18
三、音乐与其他文化门类的亲缘关系 23
第二节 哲学基础 28
一、“天人合一” 30
二、“和” 33
三、“气” 34
四、“易” 36
五、多元统一的哲学体系 39
第三节 美学特征 40
一、中和之美 43
二、气韵之美 46
三、意境之美 50
第四节 操作系统特点 53
一、乐谱的性质、作用与局限 54
二、乐谱与音乐表演的再创造 57
三、音乐表演的变易之道 60
四、音乐的欣赏 64
五、音乐的管理、传播和传承 66
第二章 材料体系 72
第一节 音乐的基本材料——声音 73
一、汉语中的“声”与“音” 73
二、声音的产生 76
三、声音的要素 78
四、声音的分类 82
第二节 音乐听觉 83
一、听觉的主观性 83
二、听觉的个体差异 88
三、听觉的文化差异 89
第三节 音高与中国音乐特点 92
一、中国语言与音乐 93
二、中国音乐中的“腔音” 95
三、“腔音”说 97
四、“腔音”是乐音的基本形态 101
第四节 音长与中国音乐特点 104
一、古汉语“节奏”的词义 104
二、中国音乐的“拍”、“节”概念 105
三、“弹性拍值” 109
第五节 音量与中国音乐特点 114
一、语言重音与音乐重音 114
二、中国音乐的音量特点 119
第六节 音色与中国音乐特点 125
一、音色的评述及分类 125
二、中国音乐的音色特点 129
第三章 律学体系 139
第一节 律吕 140
第二节 律制 144
一、五度相生律 144
二、十二平均律 147
三、纯律 152
四、二十四不平均律 155
五、多种律制的并用 156
第四章 宫调体系 160
第一节 音阶 160
一、阶名、唱名 161
二、五声音阶 168
三、七声音阶 171
第二节 均、宫、调 174
一、均、均主;宫、音主 174
二、调、调头、宫系、调系 177
三、五声调式 178
四、七声调式 182
五、调式音的省略或添加 184
六、调式音的游移与模糊 188
七、调式色彩 189
第三节 律声系统宫调关系 192
一、律声系统 192
二、“为调”与“之调” 193
三、“字母调名”与“音声调名” 198
第四节 旋宫犯调 200
一、概述 200
二、旋宫 201
三、犯调 206
四、旋宫与犯调 208
五、“调头”与旋宫犯调 210
六、“同均三宫”、“综合调式”与“旋宫犯调” 211
七、音阶音的变换 215
第五节 旋宫犯调手法举隅 219
一、借字 219
二、反调 225
三、五调朝元 227
第五章 结构体系 234
第一节 曲调 234
一、语言与曲调风格 235
二、曲调进行方式 236
三、曲调特征 238
第二节 曲调发展手法 241
一、重复 241
二、换头 242
三、换尾 243
四、分裂 244
五、加花 244
六、加垛 246
七、加穗 247
八、承递 248
九、贯穿 249
十、递升、递降 250
十一、自由展衍 250
第三节 曲牌 251
一、单曲 252
二、集曲 256
第四节 板式结构 257
一、板眼 258
二、板式 263
三、板式中“拍”的强弱 273
四、板式变换 275
第五节 曲体结构 277
一、单牌体 278
二、多牌体 278
三、板腔体 280
四、变奏体 281
五、循环体 281
六、套曲体 282
七、分段体 285
八、综合体 286
第六节 锣鼓乐结构 286
一、点子、牌子 287
二、曲牌 289
第七节 多声部结构 291
一、织体 291
二、和声 299
第六章 符号体系 308
第一节 琴谱 308
第二节 燕乐半字谱 313
第三节 律吕字谱 318
第四节 曲线谱 322
第五节 锣鼓经 325
第六节 工尺谱 328
一、唱名法 329
二、调名 330
三、速度、表情等记写法 332
四、读唱法 333
五、近代的改进 334
六、价值与意义 336
第七节 简谱 337
第八节 中国乐谱发展的“主轴”——文字谱 340
后记 342
主要参考书目 344
中文书目 344
外文书目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