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
概述 2
大事记 11
第一编 军事地理 47
第一章 军事地位 49
第一节 地理位置 49
第二节 兵要地位 50
第二章 军事地形 52
第一节 山地 53
第二节 丘陵 54
第三节 沙漠 55
第四节 平原 56
第三章 自然条件 57
第一节 地质 57
第二节 气候 59
第三节 水文 63
第四节 土壤 植被 73
第五节 自然灾害 76
第四章 人文状况 81
第一节 行政区划 81
第二节 人口状况 101
第三节 民族 宗教 105
第四节 文化 教育 109
第五节 医疗 卫生 111
第五章 经济状况 113
第一节 农业 114
第二节 工业 乡镇企业 117
第三节 商贸 财政 119
第六章 军事交通 123
第一节 公路 123
第二节 铁路 134
第三节 水路 136
第四节 交通运输 139
第五节 邮政 电信 141
第七章 军事设施 147
第一节 长城 烽堠 147
第二节 卫所 堡寨 149
第三节 隘口 营汛 150
第四节 驿站 古道 151
第五节 桥闸 渡口 151
第六节 军马场 军粮库 造船厂 152
第七节 岗楼 碉堡 战壕 153
第八节 防空工事 153
第九节 营房 基地 155
第八章 地名 157
第一节 地名考 157
第二节 地名 162
第二编 军事组织 167
第一章 西夏至清代军事组织 169
第一节 屯军 169
第二节 克夷门监军司 170
第三节 卫所旗军 171
第四节 县署军警 174
第五节 总兵署 174
第六节 满营 175
第七节 玉泉营游击署 175
第八节 平羌堡把总署 177
第九节 横城营 董字三营 177
第二章 民国军事组织 177
第一节 稽查所 警察局 177
第二节 县军事科 杨和兵站 178
第三节 军粮局 178
第四节 县国民兵纵队司令部 179
第三章 现代军事组织 184
第一节 解放军农垦部队 184
第二节 武警永宁县中队 185
第三节 永宁县消防中队 185
第三编 永宁县人民武装部 187
第一章 永宁县人武部机关 189
第一节 建制沿革 189
第二节 历任领导 191
第三节 科室 195
第四节 后勤保障 202
第二章 基层武装部 206
第一节 区武装部 206
第二节 人民公社武装部 206
第三节 乡(镇)武装部 208
第四节 场(校)武装部 211
第三章 党管武装 212
第一节 抗美援朝运动委员会 212
第二节 战备防空领导小组 213
第三节 军事设施保护委员会 213
第四节 人民武装委员会 214
第五节 国防教育委员会 221
第六节 国防动员委员会 224
第七节 双拥工作领导小组 229
第四编 兵事 237
第一章 西夏至清代兵事 239
第一节 蒙古军攻破克夷门 239
第二节 明军击蒙古军 240
第三节 王元马德反清 241
第四节 清兵围攻纳家闸 242
第二章 民国兵事 247
第一节 革命军攻打满营 247
第二节 孙马大战 249
第三节 日本飞机轰炸县署 250
第四节 解放军过仁存渡 251
第五编 兵役 255
第一章 民国以前兵役 256
第一节 征兵制 256
第二节 募兵制 256
第三节 府兵制 257
第四节 俸饷 257
第二章 民国兵役 262
第一节 抽丁法 262
第二节 抓逃兵 263
第三节 兵役负担 266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 270
第一节 兵役制度 270
第二节 征兵 271
第三节 优待 抚恤 288
第四节 复退 安置 295
第六编 民兵 303
第一章 组织建设 305
第一节 建立巩固阶段 305
第二节 大办民兵师阶段 307
第三节 调整改革阶段 315
第四节 提高发展阶段 320
第二章 政治工作 325
第一节 抗美援朝时期 325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 326
第三节 开展“四好”连队时期 328
第四节 批林整风时期 329
第五节 改革开放时期 332
第六节 历次民兵代表会 343
第三章 装备与训练 346
第一节 武器管理 346
第二节 训练器材 349
第三节 军事训练 351
第四章 主要活动 357
第一节 清匪反霸 357
第二节 治河 抗洪 358
第三节 植树造林 362
第四节 开沟挖渠 365
第五节 平田整地 367
第六节 抢险救灾 368
第七节 维护社会治安 370
第八节 随时准备参军参战 372
第七编 军事人物 377
第一章 人物传 378
第二章 人物录 387
第三章 英模谱 389
第四章 人物表 415
附录 445
兵事歌谣 445
永宁县军人抚恤优待暂行规定 448
查阅图表索引 453
修志始末 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