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晓山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802079985
  • 页数:38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问题。

第一章 导论: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 1

一、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整体研究框架 1

二、有关农民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收入的分析 8

三、有关城镇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以及对农民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的分析 15

四、在上述问题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 20

五、研究结论和政策思路 22

第二章 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理论述评 29

一、农民收入问题是一个中国特有的问题 29

二、国内关于农民收入问题学术讨论的观点综述 31

三、几点理论提示 41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特征分析 43

一、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特征 43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周期性特征 47

三、农民收入增长的群体性特征 51

四、农民收入增长的区域性特征 56

五、农民收入增长的产业特征 58

六、小结与建议 64

第四章 我国农户要素资源对收入贡献的比较分析 69

一、农户要素资源的收入贡献 70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不同要素资源的贡献 74

三、农户工资性收入的贡献 79

四、劳动力数量对收入的贡献 81

五、劳动力素质对收入的贡献 84

六、小结与建议 85

第五章 按五等分分组的农户收入差异分析 89

一、数据的获取 89

二、农民纯收入增长的变化状况及其按不同收入分组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 91

三、不同收入组别的农户收入增长的项目来源的差异性 93

四、不同收入组别的农户生产性投入状况及投入产出效益状况 95

五、小结: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干预选择 98

第六章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 99

一、引言 99

二、研究思路 100

三、农产品市场容量的扩大 102

四、农民收入的货币化与现金收入增长 104

五、农户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来源结构变化的根源 108

六、结论性评述 113

第七章 用于中国农民收入政策分析的CGE模型 117

一、CGE模型介绍 117

二、中国经济的CGE模型 119

三、数据 129

四、比较静态分析 130

附录:中国1997年社会核算矩阵 136

第八章 公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的制度性障碍及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 141

一、引言 141

二、公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于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 147

三、影响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制度性障碍分析 156

四、几点建议 163

第九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组织创新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 165

一、我国农业的“四低一高”和农业产业化政策的提出 165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及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170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民组织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76

第十章 土地制度变革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 181

一、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一个理论考察 181

二、现行土地法规的问题 192

三、土地制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量的估计 198

四、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205

第十一章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 215

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政策及调整 216

二、退耕还林(草)工程影响的地区特征 220

三、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 223

四、结论 236

第十二章 城镇化与各区域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 239

一、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实证研究方法 240

二、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243

三、基本结论及政策含义 259

第十三章 缩小农民收入区域差距的转移支付政策 267

一、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实践 267

二、转移支付对缩小区域差距的影响 273

三、转移支付对缩小农民收入区域差距的影响 277

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农民收入区域差距 285

第十四章 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295

一、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进展 295

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面临的挑战 302

三、完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思考 323

第十五章 理论争鸣之一:宏观经济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性质、成因、影响及对策 333

一、“三农”问题的性质 334

二、跨时交换:一个理论铺垫 336

三、“三农”问题的历史成因 339

四、“三农”问题的宏观后果 342

五、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347

附录:关于适度的国债规模 349

第十六章 理论争鸣之二:农民增收政策的效果及评价 351

一、改革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的特征 351

二、增加农民收入政策的效果评价 356

三、农民收入增长受政策和制度环境制约 361

四、结论性评论 367

参考文献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