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学术思想史概述 1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1
文帝开皇元年 辛丑(公元581年) 3
文帝倡兴佛事 3
隋初,文帝亦崇道教 4
颜师古生 4
孙思邈约生于此年 5
庾信卒 6
文帝开皇二年 壬寅(公元582年) 6
文帝礼敬道法,命重修楼观宫宇并度道士一百二十人 6
文帝开皇三年(陈后主至德元年) 癸卯(公元583年) 7
四月,文帝诏天下“劝学行礼” 7
隋初,关中大兴佛法 8
文帝召集儒、道、佛三教学者,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 8
秘书监牛弘表请搜访民间所藏异本书 9
文帝征山东义学之士马光等六人,时称“六儒” 10
苏威、牛弘更定新律,此即《开皇律》 10
文帝开皇四年(陈后主至德二年) 甲辰(公元584年) 11
《四部目录》撰成 11
文帝建大兴善寺,常与灵藏律师论议 12
文帝开皇五年(陈后主至德三年) 己巳(公元585年) 12
道士潘师正生 12
文帝开皇七年(陈后主祯明元年) 丁未(公元587年) 13
正月,废九品中正制,并“制诸州岁贡三人”,是为科举制之雏形 13
文帝召沙门“六大德”入京 13
文帝开皇九年(陈后主祯明三年) 己酉(公元589年) 14
文帝诏偃武修文,倡导天下习儒典、正风气 14
文帝召三阶教释信行入京 15
李士谦论三教优劣 15
《颜氏家训》约撰于此年前后 16
何妥约卒于此时 18
文帝开皇十年 庚戌(公元590年) 20
十月,达摩笈多至长安,令就兴善寺译经 20
文帝开皇十一年 辛亥(公元591年) 20
十一月,扬州总管晋王广迎沙门智顗至镇 20
颜之推约卒于此年 21
李德林卒 22
文帝开皇十二年 壬子(公元592年) 23
六月,释慧远(隋)卒 23
禅宗四祖道信始问法于三祖僧璨 24
文帝开皇十三年 癸丑(公元593年) 24
二月,文帝令私家不得藏纬候图谶 24
三月,禅宗二祖慧可卒 25
十二月,文帝诏修复周武所毁之经像,并“发露忏悔” 26
诏民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26
文帝开皇十四年 甲寅(公元594年) 27
正月,三阶教释信行卒 27
四月,《摩诃止观》撰成 29
五月,文帝敕释法经等撰成《众经目录》 30
王劭撰成《皇隋灵感志》,奏上 31
文帝开皇十五年 乙卯(公元595年) 32
岑文本生 32
文帝开皇十六年 丙辰(公元596年) 32
释道宣生 32
佛教义学再兴 32
文帝开皇十七年 丁巳(公元597年) 33
十一月,释智顗卒 33
十二月,费长房上《历代三宝记》 35
文帝开皇十九年 己未(公元599年) 36
十二月,李世民生 36
文帝开皇二十年 庚申(公元600年) 37
文帝令废国子、四门及州县学,刘炫上言不宜废 37
释玄奘生 37
晋王广立为皇太子,并敕天下有毁佛像者,以大逆不道论 39
吕才生 39
文帝仁寿元年 辛酉(公元601年) 40
禅宗五祖弘忍生 40
达摩笈多和阇那崛多重译《法华经》 40
文帝倡佛教,诏令天下诸州名藩建寺塔,并分送佛舍利于三十一州 40
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使者将返国,各请舍利于本国供养,文帝许之 41
文帝废天下之学,唯存国子一所 42
文帝仁寿二年 壬戌(公元602年) 44
文帝诏撰定《五礼》 44
《三论玄义》约于是年成书 44
李淳风生 45
文帝仁寿三年 癸亥(公元603年) 46
王通西游长安见隋文帝,献“太平十二策” 46
文帝仁寿四年 甲子(公元604年) 47
隋文帝杨坚卒,同年杨广即位,为炀帝 47
炀帝大业元年 乙丑(公元605年) 48
闰七月,炀帝诏重开庠序,精研学术 48
禁图谶,尽焚与谶纬相涉之书 49
于东都置道术坊 49
《北堂书钞》约撰于此年 50
隋代“《汉书》学”之兴 51
炀帝大业二年 丙寅(公元606年) 52
六月,《长洲玉镜》撰成 52
始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之创立 52
诏沙门、道士致敬王者,释明瞻等抗诏不从,乃止 54
释神秀约生于此年前后 55
东都上林园立翻经馆。隋代佛教义学之兴 55
释僧璨卒 57
薛道衡卒 58
王劭约卒于此一时期 60
炀帝大业三年 丁卯(公元607年) 61
四月,增设十科选士 61
炀帝大业六年 庚午(公元610年) 61
十一月,牛弘卒 61
刘焯卒 63
释彦琮卒 65
炀帝大业十三年 丁丑(公元617年) 67
五月,王通卒 67
刘炫约卒于此年 72
五通观道士辅惠祥改《涅槃经》为《长安经》,被诛 74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75
高祖武德元年 戊寅(公元618年) 77
五月,高祖诏置国子、太学、四门学 77
许善心卒 77
高祖武德二年 己卯(公元619年) 79
高祖诏“兴化崇儒”。六月,令有司于国子监立周公、孔子庙 79
高祖武德三年 庚辰(公元620年) 80
秦王李世民开文学馆,立十八学士 80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约于此年前后撰成 81
高祖武德四年 辛巳(公元621年) 82
六月,傅奕请废僧尼、减少塔寺 82
高祖武德五年 壬午(公元622年) 83
十二月,高祖下《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 83
令狐德棻建议购募天下遗书 84
释法琳著《破邪论》以驳傅奕神灭之说,虞世南为之序 85
骆宾王生 86
域外 89
高祖武德六年 癸未(公元623年) 89
五月,释吉藏卒 89
高祖武德七年 甲申(公元624年) 91
二月,高祖诏令州县及乡置小学 91
九月,《艺文类聚》撰成 91
释道宣始撰《四分律行事钞》 93
令道士赴高丽讲《老子》,道教在高丽遂得以传播 94
高祖幸国学释奠,命三教学者讲论,陆德明辨析其要 95
傅奕上疏斥佛教害政 96
禅宗四祖道信传法于弘忍 96
高祖武德八年 乙酉(公元625年) 96
高祖驾幸国学,集三教学者“拟叙三宗”,并诏立三教先后之序 96
高祖武德九年 丙戌(公元626年) 97
初,傅奕七次上疏请除佛法,高祖以其疏付群臣论议 97
三月,高祖李渊诏“寺留三所,京置千僧”,其余“放还桑梓” 98
五月,高祖下诏沙汰僧道,未行 99
六月,玄武门之变,沙汰佛教之事未见行 101
九月,诏民间不得妄立妖祠,并禁杂占 101
九月,太宗置弘文馆 101
闰十月,道士王玄览生 102
十二月,太宗召见傅奕问佛教事 103
释法琳著《辩正论》以申明佛教,辩三教先后、优劣 103
太宗贞观元年 丁亥(公元627年) 106
陆德明卒 106
太宗接受魏徵等偃武修文建议,有从“武功”向“文治”转变之意 110
太宗贞观二年 戊子(公元628年) 111
五月,李大师卒,曾撰《南史》、《北史》 111
太宗诏停周公为先圣,并立孔子庙于国学 112
太宗谓侍臣应以梁武好佛老而亡国为鉴戒 113
十二月,太宗以神仙为虚妄,并告诫侍臣应以秦皇、汉武求仙之事为戒 114
太宗贞观三年 己丑(公元629年) 114
四月,释玄奘首途西行求佛法 114
闰十二月,太宗别置史馆于禁中 118
太宗复命撰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 118
诏沙门波颇于兴善寺组织道场,此为唐代钦定译场之始 119
太宗贞观四年 庚寅(公元630年) 120
太宗令颜师古考定《五经》 120
太宗令州、县学皆立孔子庙 121
域外 121
太宗贞观五年 辛卯(公元631年) 122
二月,唐代首次供养法门寺佛指舍利 122
九月,魏徵《群书治要》撰成并进上 123
波斯国苏鲁支传“末尼火教”。十一月,敕立大秦寺 124
太宗贞观六年 壬辰(公元632年) 126
七月,太宗诏行乡饮之礼 126
释窥基生 126
域外 127
太宗贞观七年 癸巳(公元633年) 127
唐廷就战乱之后施行文德“教化”事发生争论 127
太宗令孔颖达撰《五经正义》 128
太宗贞观九年 乙未(公元635年) 128
九月,道士王远知卒 128
大秦国(即东罗马)僧人阿罗本至长安,此为基督教入华之始 130
释义净生 131
太宗贞观十年 丙申(公元636年) 132
释玄奘在天竺见戒日王 132
《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五代史修成 133
太宗贞观十一年 丁酉(公元637年) 135
二月,太宗再次申明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先,引起佛、道之争 135
七月,太宗于亳州修老子庙,于兖州修孔子庙 136
长孙无忌、魏徵、孔颖达等人修《五礼》毕,是年进上 137
姚思廉卒 138
释善无畏生 139
太宗贞观十二年 戊戌(公元638年) 140
正月,《氏族志》撰成并进上 140
七月,诏为大秦景教建大秦寺 142
释慧能生 142
虞世南卒 143
太宗贞观十三年 己亥(公元639年) 144
九月,释法琳被密奏攻击老子受惩处 144
太宗诏儒、释、道学者入弘文殿论三教 145
十二月,傅奕卒 146
太宗贞观十四年 庚子(公元640年) 147
七月,释法琳卒 147
十月,释法顺卒 149
太宗诏崇赏梁、周、陈、隋之时硕儒 150
太宗贞观十五年 辛丑(公元641年) 150
正月,李泰撰成《括地志》进上 150
四月,吕才等刊正《阴阳书》成 151
十月,《文思博要》撰成进上 152
净土宗释善导至京师长安,并造《弥陀经》 153
释玄奘于天竺那烂陀寺著《会宗论》三千颂 153
太宗与魏徵共论“守天下难易”,并提出“居安思危”的治国方策 154
欧阳询卒 154
佛教约于此时传入西藏 155
太宗贞观十六年 壬寅(公元642年) 158
天竺戒日王于曲女城设大法会,请玄奘说法 158
太宗贞观十七年 癸卯(公元643年) 159
正月,魏徵卒 159
十一月,释法藏生 162
太宗贞观十八年 甲辰(公元644年) 163
王绩卒 163
太宗贞观十九年 乙巳(公元645年) 164
释玄奘自于阗返回,正月二十四日抵达长安 164
二月,释玄奘谒太宗于洛阳宫,并着手译经之事 165
颜师古卒 166
岑文本卒 168
《续高僧传》初成 169
太宗贞观二十年 丙午(公元646年) 170
七月,释玄奘完成《大唐西域记》,并上《进〈西域记〉表》及新译五部经 170
十月,萧瑀请出家,太宗制《贬萧瑀手诏》 173
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丁未(公元647年) 174
正月,高士廉卒 174
二月,太宗诏以左丘明等配享孔子庙堂 175
太宗命释玄奘与道士蔡晃等译《老子》为梵文,引起争议 176
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戊申(公元648年) 179
五月,释玄奘译《瑜伽师地论》成,太宗作《大唐三藏圣教序》 179
五月,王玄策出使天竺 180
十月,太宗下诏毁除《三皇经》 181
十二月,皇太子为文德皇后建大慈恩寺 182
太宗自制《帝范》,以阐帝王之纲 182
孔颖达卒 183
李百药卒 184
释窥基正式舍家度为玄奘弟子 185
新修《晋书》成 185
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己酉(公元649年) 188
五月,唐太宗李世民卒 188
高宗永徽元年 庚戌(公元650年) 190
王勃生 190
高宗永徽二年 辛亥(公元651年) 190
九月,释道信卒 190
十二月,颜师古所撰《匡谬正俗》,是年进上 191
大食国始遣使朝贡,此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始 192
域外 194
高宗永徽三年 壬子(公元652年) 194
正月,中天竺高僧无极高至长安,并于慧日寺译《陀罗尼集经》 194
三月,释玄奘请准于慈恩寺建大雁塔(石浮图) 194
释实叉难陀生 195
高宗永徽四年 癸丑(公元653年) 195
三月,颁《五经正义》于天下 195
十一月,《唐律疏议》编成并进上 199
高宗永徽五年 甲寅(公元654年) 201
二月,中天竺僧法常携玄奘给智光等所致信返国 201
高宗永徽六年 乙卯(公元655年) 201
五月,释玄奘译出《因明论》,引起佛僧与吕才之争论 201
中天竺沙门那提(福生)赍佛经来长安 202
成玄英约活动于此一时期 203
贾公彦约活动于此一时期 204
高宗显庆元年 丙辰(公元656年) 206
五月,《五代史志》撰成并进上 206
卢藏用生 207
高宗显庆二年 丁巳(公元657年) 208
六月,僧、道论对于百福殿 208
禅宗牛头宗创始人法融卒 208
高宗显庆三年 戊午(公元658年) 210
四月,僧、道论对于合壁宫 210
十一月,僧、道入宫论对,道士李荣立“本际义”,诸僧驳之 210
《永徽五礼》撰成进上 211
敕于长安建西明寺,诏道宣律师为上座 212
高宗显庆四年 己未(公元659年) 212
六月,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 212
十月,释玄奘至玉华寺译经 213
十一月,《成唯识论》编译而成 213
《南史》、《北史》撰成 214
释玄奘译成《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216
高宗显庆五年 庚申(公元660年) 217
二月,高宗诏迎法门寺佛骨舍利至东都供养 217
高宗龙朔元年 辛酉(公元661年) 218
禅宗五祖弘忍传祖师袈裟于慧能 218
刘知几生 220
高宗龙朔二年 壬戌(公元662年) 220
沙门应否敬事王后父母,佛、俗争论又起 220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撰成 222
域外 223
高宗龙朔三年 癸亥(公元663年) 223
四月,僧、道论辩于蓬莱宫 223
六月,僧、道于蓬莱宫论辩“玄”的性质 223
十月,《大般若经》六百卷译成 224
敬播卒 226
唐初“《汉书》学”之兴 227
高宗麟德元年 甲子(公元664年) 228
二月五日,释玄奘卒 228
释道宣编次《大唐内典录》、《广弘明集》、《集古今佛道论衡》 230
高宗麟德二年 乙丑(公元665年) 232
吕才卒 232
于志宁卒 234
李淳风编成《麟德历》 235
高宗乾封元年 丙寅(公元666年) 236
高宗始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236
释窥基撰《因明入正理论疏》 237
令狐德棻卒 238
高宗乾封二年 丁卯(公元667年) 241
十月三日,释道宣卒 241
释道宣与律宗 242
张说生 245
高宗总章元年 戊辰(公元668年) 245
三月,《法苑珠林》撰成 245
高宗召百僚及僧、道议《老子化胡经》,后下令禁毁 246
高宗咸亨元年 庚午(公元670年) 247
五月,高宗诏诸州营造孔子庙堂及学馆 247
高宗发布《简择史官诏》 247
吴兢约生于此年 248
李淳风卒 248
高宗咸亨四年 癸酉(公元673年) 249
高僧义净抵达东天竺 249
僧一行生 250
高宗上元元年(咸亨五年) 甲戌(公元674年) 250
十二月,波斯王卑路斯、于阗王伏阇雄到达中国 250
十二月,武后奏请王公百僚习《老子》 250
道士孙思邈被召见并拜为谏议大夫,不从 251
高宗上元二年 乙亥(公元675年) 251
十月,禅宗五祖弘忍卒 251
高宗仪凤元年(上元三年) 丙子(公元676年) 253
二月,释慧能至广州法性寺受戒 253
八月,王勃卒 253
十二月,李贤注成《后汉书》奏上 256
域外 257
高宗仪凤三年 戊寅(公元678年) 257
五月,诏《道德经》并为上经,贡举人皆须兼通 257
高宗开耀元年 辛巳(公元681年) 258
释善导卒 258
高宗永淳元年 壬午(公元682年) 260
六月,道士潘师正卒 260
十一月,释窥基卒 261
道士孙思邈卒 263
卢照邻约卒于是年 264
高宗永淳二年(中宗弘道元年) 癸未(公元683年) 267
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卒 267
高宗遣使迎南天竺僧菩提流志来中国 268
释道世约卒于此年 269
禅师净觉生 270
道士李荣约活动于此一时期 272
唐中宗嗣圣元年(睿宗文明元年) 甲申(公元684年) 274
李贤卒 274
骆宾王的晚年流落 275
武后垂拱二年 丙戌(公元686年) 278
二月,新罗遣使来朝索《唐礼》等典籍 278
武后垂拱三年 丁亥(公元687年) 278
《书谱》一书撰成 278
武后垂拱四年 戊子(公元688年) 279
释鉴真生 279
道士尹文操卒 279
武后永昌元年 己丑(公元689年) 280
李善卒 280
初唐之《文选》学 282
武周天授元年 庚寅(公元690年) 283
七月,释怀义、法明等上《大云经》,为武则天自立皇帝造势 283
九月九日,武则天改国号为“周” 283
武则天追封周公为褒德王,孔子为隆道公 284
武周天授二年 辛卯(公元691年) 284
四月,武则天制《释教在道法之上诏》 284
武周长寿二年 癸巳(公元693年) 285
武则天自制《臣轨》,令贡举人为业,并停习《老子》 285
武周延载元年 甲午(公元694年) 286
武则天令佛经制“卍”字 286
摩尼教至迟于是年传入中国 286
武周证圣元年 乙未(公元695年) 288
五月,求法高僧义净返归洛阳 288
迎实叉难陀。难陀与菩提流志重译《华严经》 289
武周万岁登封元年(万岁通天元年) 丙申(公元696年) 290
敕“八学士”议《老子化胡经》 290
武周神功元年 丁酉(公元697年) 291
十月,王玄览卒 291
释怀素卒 292
路敬淳卒 294
武周圣历元年 戊戌(公元698年) 295
《玄珠录》约辑于此年 295
武周圣历二年 己亥(公元699年) 296
《华严金师子章》约成书于此年 296
孟安排著《道教义枢》约成书于此时 298
《三洞珠囊》约编成于此时 300
武周久视元年(圣历三年) 庚子(公元700年) 301
九月,狄仁杰卒 301
陈子昂卒 302
域外 305
武周大足元年 辛丑(公元701年) 306
十一月,《三教珠英》撰成进上 306
释神秀应召入东都,殊加礼遇 307
李白约生于此年 308
武周长安三年 癸卯(公元703年) 309
王元感上所撰《尚书纠谬》、《春秋振滞》、《礼绳愆》,与《五经正义》立异 309
武周长安四年 甲辰(公元704年) 310
敕迎法门寺佛骨至长安、洛阳 310
中宗神龙元年 乙巳(公元705年) 310
正月,中宗复位。二月,令贡举人停习《臣轨》,依旧习《老子》 310
九月,令禁毁《老子化胡经》,并令两教不可互辱 311
十一月,武则天卒 313
释不空生 314
中宗神龙二年 丙午(公元706年) 315
释神秀卒 315
中宗景龙三年 己酉(公元709年) 316
萧颖士约生于此年 316
中宗景龙四年(睿宗景云元年) 庚戌(公元710年) 317
《史通》撰成 317
睿宗景云二年 辛亥(公元711年) 319
四月,唐睿宗与群臣重论三教关系,令佛、道“齐行并进” 319
释湛然生 320
玄宗先天元年 壬子(公元712年) 320
十一月,释法藏卒 320
杜甫生 322
玄宗先天二年(开元元年) 癸丑(公元713年) 323
八月三日,禅师慧能卒 323
十月,禅师玄觉卒 325
释义净卒 326
《一切道经音义》至迟于此年修成,玄宗为之序 328
卢藏用卒 329
日本国遣使来朝,并请儒士授经,遂诏赵玄默就鸿胪寺教之 331
玄宗开元二年 甲寅(公元714年) 331
波斯僧及烈(景教)广造奇器异巧进上,引起争议 331
徐彦伯卒 332
《开元道藏》编纂完成 333
玄宗开元四年 丙辰(公元716年) 334
中天竺僧善无畏来华 334
玄宗开元五年 丁巳(公元717年) 335
柳冲卒 335
玄宗开元六年 戊午(公元718年) 335
九月,《五臣注文选》成书并表上 335
贾至生 337
玄宗开元七年 己未(公元719年) 337
五月,刘知几请黜《老子》河上公注,升用王弼注 337
释金刚智循南海至广州,后至京师 337
玄宗开元八年 庚申(公元720年) 338
七月,李元瓘等奏言明经考试应重视“四经”(《周礼》、《仪礼》、《公羊》、《穀梁》) 338
玄宗开元九年 辛酉(公元721年) 339
十一月,元行冲等撰成《群书四部录》,奏上 339
刘知几卒 340
姚崇卒 342
玄宗开元十年 壬戌(公元722年) 343
六月,玄宗自注《孝经》,颁于天下 343
王志愔卒 345
《贞观政要》撰成并进上 346
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并置崇玄学 348
玄宗开元十二年 甲子(公元724年) 348
啖助生 348
玄宗开元十三年 乙丑(公元725年) 348
五月,徐坚撰成《初学记》 348
独孤及生 350
玄宗开元十四年 丙寅(公元726年) 350
六月,玄宗诏访求儒学之士 350
八月,元行冲等撰《礼记义疏》奏上,引起争议 351
玄宗开元十五年 丁卯(公元727年) 352
十月,僧一行卒 352
十一月,印度来华僧人菩提流志卒 353
《书断》约于是年撰成 355
域外 356
玄宗开元十六年 戊辰(公元728年) 356
十二月,国子祭酒杨玚奏明经应习《左传》,从之 356
玄宗开元十八年 庚午(公元730年) 356
十二月,张说卒 356
释智昇撰成《开元释教录》 358
玄宗召释、道论二教优劣,别集《对御论衡》 359
隋唐的佛教经录 359
玄宗开元十九年 辛未(公元731年) 361
正月,命有司抄写《毛诗》、《礼记》、《左传》、《文选》,以赐金城公主 361
玄宗开元二十年 壬申(公元732年) 361
九月,波斯王遣潘那密与景教僧及烈来京朝贡 361
九月,《大唐开元礼》撰成并奏上 362
十二月,玄宗御注《道德真经》成 363
司马贞《史记索隐》约撰于此一时期 365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癸酉(公元733年) 367
正月,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贡举加《老子》策 367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 甲戌(公元734年) 368
正月,禅师神会在滑台设无遮大会,立南宗宗旨以攻北宗 368
道士张果活跃于此一时期 369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乙亥(公元735年) 371
十月,释善无畏卒 371
杜佑生 372
玄宗亲注《金刚经》,翌年颁行天下 372
道士司马承祯卒 373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丙子(公元736年) 375
八月,张守节撰成《史记正义》 375
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戊寅(公元738年) 377
六月,渤海遣使请写《唐礼》、《三国志》、《晋书》及《三十六国春秋》,许之 377
《大唐六典》撰成,翌年进上 377
玄宗开元二十七年 己卯(公元739年) 379
八月,诏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并褒赠“十哲” 379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庚辰(公元740年) 380
释行思卒 380
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辛巳(公元741年) 381
正月,置玄学博士,每岁依明经举 381
释金刚智约卒于此年 382
玄宗天宝元年 壬午(公元742年) 383
二月,为含元殿及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御加尊号,改“四子”书为“真经” 383
四月,敕应举停习《道德经》,以《尔雅》代之 384
玄宗命于骊山秦坑儒之所立祠宇,以祭祀遇难诸儒,贾至作《旌儒庙颂》 385
辛替否卒 385
刘餗《隋唐嘉话》约撰于此时 386
玄宗天宝二年 癸未(公元743年) 387
正月,尊“玄元皇帝”(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两京崇玄学改为崇玄馆 387
五月,玄宗重注《孝经》成,颁行天下 388
释鉴真始东渡日本,未果 389
玄宗天宝三年 甲申(公元744年) 390
释怀让卒 390
玄宗天宝四年 乙酉(公元745年) 391
九月,诏两京波斯寺改为大秦寺 391
十月,诏以《道德经》为诸道经之首 391
禅师神会入东都洛阳行禅法,弘扬慧能宗旨,南北二宗始判 391
玄宗天宝七年 戊子(公元748年) 393
六月,《开元道藏》颁布 393
玄宗天宝八年 己丑(公元749年) 394
吴兢卒 394
域外 395
玄宗天宝十二年 癸巳(公元753年) 395
十二月,鉴真律师抵达日本 395
梁肃生 396
玄宗天宝十三年 甲午(公元754年) 396
二月,玄宗上“玄元皇帝”(老子)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396
道士吴筠著《玄纲论》进上 397
玄宗天宝十四年 乙未(公元755年) 398
十月,颁御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 398
初盛唐之《三礼》学 398
初盛唐之《汉书》学 400
肃宗乾元元年 戊戌(公元758年) 401
韦述卒 401
李吉甫生 402
禅师神会卒 402
《坛经》约成书于此年后不久 404
肃宗上元元年 庚子(公元760年) 406
萧颖士卒 406
五月,敕迎法门寺佛骨 409
肃宗上元二年 辛丑(公元761年) 409
七月,王维卒 409
八月,权德舆生 411
道士李筌约活动于此一时期 411
代宗宝应元年 壬寅(公元762年) 414
四月,唐玄宗李隆基卒 414
十一月,李白卒 416
李鼎祚《周易集解》撰成并进上 419
代宗广德元年(宝应二年) 癸卯(公元763年) 422
五月,释鉴真卒 422
杨绾上疏以《孟子》与《论语》、《孝经》为“兼经”,拟增为明经考试科目 423
代宗大历元年 丙午(公元766年) 424
正月,国子祭酒萧昕上书请崇儒学,以正风教 424
代宗大历三年 戊申(公元768年) 424
韩愈生 424
代宗大历四年 己酉(公元769年) 426
十一月,道士李含光卒 426
代宗大历五年 庚戌(公元770年) 427
杜甫卒 427
代宗大历七年 壬子(公元772年) 430
四月,元结卒 430
刘禹锡生 431
白居易生 432
啖助卒 433
贾至卒 435
代宗大历八年 癸丑(公元773年) 436
柳宗元生 436
代宗大历九年 甲寅(公元774年) 437
六月,释不空卒 437
李华约卒于是年 438
李翱约生于此年 441
韩愈七岁,始读书,并离开洛阳而居秦地 442
代宗大历十二年 丁巳(公元777年) 442
四月,独孤及卒 442
张志和约卒于此年前后 444
代宗大历十三年 戊午(公元778年) 446
道士吴筠卒 446
张彧撰《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并序》 448
代宗大历十四年 己未(公元779年) 449
元稹生 449
德宗建中元年 庚申(公元780年) 450
释宗密生 450
藏传佛教密宗初祖莲花生约活动于此时 450
德宗建中二年 辛酉(公元781年) 452
景教徒宁恕等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附碑文) 452
德宗建中三年 壬戌(公元782年) 457
二月,释湛然卒 457
德宗建中四年 癸亥(公元783年) 458
正月,常衮卒 458
德宗兴元元年 甲子(公元784年) 459
八月,颜真卿卒 459
德宗贞元元年 乙丑(公元785年) 461
四月,敕明经复加习《道德经》以代《尔雅》 461
德宗贞元二年 丙寅(公元786年) 462
韩愈始至京师长安 462
德宗贞元三年 丁卯(公元787年) 462
李德裕生 462
德宗贞元四年 戊辰(公元788年) 462
禅师道一卒 462
德宗贞元六年 庚午(公元790年) 463
正月,诏开迎法门寺佛骨,二月送归 463
德宗贞元八年 壬申(公元792年) 464
春,韩愈及进士第 464
德宗贞元九年 癸酉(公元793年) 465
梁肃卒 465
德宗贞元十二年 丙子(公元796年) 466
四月,德宗令徐岱等与释覃延、道士葛参成讨论三教 466
韩愈与李翱相识 467
道士吕洞宾约生于此年 467
德宗贞元十六年 庚辰(公元800年) 469
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撰成进上 469
域外 470
德宗贞元十七年 辛巳(公元801年) 470
十月,杜佑《通典》撰成并进上 470
德宗贞元十八年 壬午(公元802年) 473
李翱《复性书》约于是年撰成 473
德宗贞元十九年 癸未(公元803年) 475
秋,韩愈拜监察御史。冬,贬为连州阳山令 475
苏弁、苏冕撰成《会要》40卷,始创史书会要体 476
杜牧生 477
域外 477
德宗贞元二十年 甲申(公元804年) 477
十二月,日本入唐求法僧空海抵长安 477
白居易撰《八渐偈》 478
德宗贞元二十一年(顺宗永贞元年) 乙酉(公元805年) 478
九月,令史官撰《日历》,一种新史体由此而起 478
韩愈《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等约撰于此年前后 479
王叔文等发起革新运动,柳宗元、刘禹锡等参与,史称“永贞革新” 482
陆贽卒 483
宪宗元和元年 丙戌(公元806年) 485
陆质(淳)卒 485
宪宗元和二年 丁亥(公元807年) 486
释慧琳《一切经音义》编成 486
刘肃撰成《大唐新语》 488
宪宗元和三年 戊子(公元808年) 489
柳宗元为尚书郎,著《贞符》、《非国语》 489
域外 490
宪宗元和六年 辛卯(公元811年) 490
十一月,李藩卒 490
宪宗元和七年 壬辰(公元812年) 492
七月,林宝撰成《元和姓纂》 492
十一月,杜佑卒 493
王真约活动于此时 494
唐代谱牒学 495
宪宗元和八年 癸巳(公元813年) 496
二月,李吉甫撰成《元和郡县图志》,进上 496
三月,韩愈撰《进学解》 498
六月,韩愈撰《答刘秀才论史书》 499
李商隐约生于是年 499
宪宗元和九年 甲午(公元814年) 500
正月,柳宗元撰《与韩愈论史官书》 500
柳宗元《天说》、《天对》、《封建论》及《答刘禹锡天论书》约撰于此一时期 501
刘禹锡《天论》约撰于是年 502
李吉甫卒 504
宪宗元和十年 乙未(公元815年) 505
三月,柳宗元出为柳州刺史,刘禹锡出为播州刺史,后迁连州 505
韩愈进《顺宗实录》 506
李肇《唐国史补》约撰于此一时期 508
宪宗元和十三年 戊戌(公元818年) 509
八月,权德舆卒 509
十二月,杨倞撰成《荀子注》 510
唐代的荀子学 512
宪宗元和十四年 己亥(公元819年) 514
正月,迎法门寺佛骨至禁中供养 514
正月,韩愈坐谏佛骨事,出为潮州刺史,后改袁州 514
十月五日,柳宗元卒 515
宪宗元和十五年 庚子(公元820年) 518
九月,韩愈召拜国子祭酒。是年著《与孟尚书书》等 518
释慧琳卒 519
李约大约活动于此时 519
穆宗长庆三年 癸卯(公元823年) 520
八月,马总卒 520
穆宗长庆四年 甲辰(公元824年) 522
十二月二日,韩愈卒 522
冬,《韩昌黎集》编成 524
唐代的古文运动 525
文宗大(太)和二年 戊申(公元828年) 526
司空图约生于此年 526
文宗大(太)和五年 辛亥(公元831年) 527
七月,元稹卒 527
域外 528
文宗大(太)和七年 癸丑(公元833年) 528
十二月,敕于国子监立石壁九经及《论语》、《孝经》、《尔雅》等儒家经典(十二经) 528
罗隐生 529
文宗大(太)和八年 甲寅(公元834年) 529
四月,裴潾撰成《大和通选》 529
九月,李德裕撰成《次柳氏旧闻》,进上 530
文宗开成元年 丙辰(公元836年) 531
郑覃奏太学新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并奏秘阁搜访遗文 531
郑覃奏请罢进士科,并与帝论进士科时弊 531
李翱约卒于此年 532
文宗开成二年 丁巳(公元837年) 535
二月,王彦威撰成《唐典》进上 535
十月,《开成石经》勒成 535
文宗开成三年 戊午(公元838年) 538
释澄观卒 538
道士施肩吾约活动于此一时期 539
文宗开成四年 己未(公元839年) 541
十月,崔蠡上疏谏议取消“行香”之制,从之 541
文宗开成五年 庚申(公元840年) 542
秋,武宗召道士赵归真等入禁中修金箓道场 542
域外 542
武宗会昌元年 辛酉(公元841年) 542
正月,释宗密卒 542
西藏朗达磨毁佛法。西藏前弘期佛教 543
武宗会昌二年 壬戌(公元842年) 547
七月,刘禹锡卒 547
武宗会昌四年 甲子(公元844年) 549
武宗崇道毁佛 549
武宗会昌五年 乙丑(公元845年) 551
正月,佛、道论辩于麟德殿 551
三月至八月,武宗毁佛法进入高潮 551
毁佛事亦连及大秦景教及其他外教 553
武宗会昌六年 丙寅(公元846年) 553
三月,唐武宗李炎卒 553
五月,宣宗李忱即位,“反会昌之政” 554
八月,白居易卒 554
宣宗大中元年 丁卯(公元847年) 557
宣宗令修复会昌年间所废佛寺,并杖杀道士赵归真 557
牛僧孺卒 557
宣宗大中三年 己巳(公元849年) 558
希运禅师卒 558
宣宗大中四年 庚午(公元850年) 559
十二月,李德裕卒 559
道士杜光庭生 561
宣宗大中六年 壬申(公元852年) 562
十二月,杜牧卒 562
宣宗大中七年 癸酋(公元853年) 564
正月,禅师灵祐卒。灵祐、慧寂与沩仰宗 564
三月,日僧空海卒 565
十月,崔铉撰成《续会要》 567
宣宗大中十年 丙子(公元856年) 567
韦绚《刘宾客嘉话录》撰成 567
宣宗大中十一年 丁丑(公元857年) 568
裴休集《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568
懿宗咸通二年 辛巳(公元861年) 569
李商隐约卒于此年 569
懿宗咸通四年 癸未(公元863年) 572
二月,皮日休上书请以《孟子》为学科 572
懿宗咸通五年 甲申(公元864年) 574
日入唐求法僧圆仁卒 574
懿宗咸通七年 丙戌(公元866年) 575
《皮子文薮》撰于此年 575
域外 576
懿宗咸通八年 丁亥(公元867年) 576
禅师义玄约卒于此年前后。义玄与临济宗 576
懿宗咸通九年 戊子(公元868年) 577
四月,王玠首次雕版印刷《金刚经》 577
懿宗咸通十一年 庚寅(公元870年) 579
裴休卒 579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 壬辰(公元872年) 580
陈抟生 580
懿宗咸通十四年 癸巳(公元873年) 581
三月,唐廷最后一次迎佛骨 581
域外 583
僖宗乾符三年 丙申(公元876年) 583
《杜阳杂编》撰成 583
僖宗中和二年 壬寅(公元882年) 584
陆龟蒙约卒于此年 584
僖宗中和四年 甲辰(公元884年) 586
皮日休约卒于此年 586
僖宗光启三年 丁未(公元887年) 589
《无能子》约撰于此年 589
昭宗大顺二年 辛亥(公元891年) 591
杜光庭重修道教经藏 591
《东观奏记》撰于此年 591
昭宗乾宁元年 甲寅(公元894年) 592
李蹊约卒于此年 592
昭宗乾宁二年 乙卯(公元895年) 593
陆希声约卒于此年 593
晚唐历史笔记的勃兴 595
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599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 戊辰(公元908年) 601
司空图卒 601
后梁太祖开平三年 己巳(公元909年) 602
十二月,罗隐卒 602
《仙苑编珠》约撰于此一时期 604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 癸未(公元923年) 605
十二月,御史台奏请录进定州所存唐《律令格式》 605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 乙酉(公元925年) 605
七月,奏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从之 605
后唐明宗长兴二年 辛卯(公元931年) 606
谭峭《化书》至迟于是年撰成 606
后唐明宗长兴三年 壬辰(公元932年) 609
二月,中书奏请依唐石经文字刻《九经》印板,行之,是为五代监本 609
邢昺生 610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 癸巳(公元933年) 611
十一月,杜光庭卒 611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 辛丑(公元941年) 612
二月,《旧唐书》始撰 612
后晋出帝开运二年 乙巳(公元945年) 613
六月,《旧唐书》撰成 613
《旧唐书》之《经籍志》 616
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丁未(公元947年) 617
刘昫卒 617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南唐保大十年) 壬子(公元952年) 618
六月,太祖郭威谒孔子祠,称孔子为“百世帝王之师” 618
禅宗史书《祖堂集》撰成 618
后周太祖广顺三年 癸丑(公元953年) 619
三月,蜀毋昭裔出私财营造学馆,并请刻《九经》传布 619
六月,田敏进印板《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两部 620
后周世宗显德元年 甲寅(公元954年) 620
冯道卒 620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乙卯(公元955年) 622
五月,周世宗毁佛 622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 丙辰(公元956年) 624
十二月,诏访求史馆所少书籍 624
王朴考定历算,撰成《钦天历》 624
陈抟归山 624
后周世宗显德五年 戊午(公元958年) 625
十一月,敕窦俨编《大周通礼》、《大周正乐》 625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己未(公元959年) 625
正月,枢密使王朴论礼乐作用,诏许王朴依古法定新律则 625
道士钟离权、吕洞宾大约活动于唐末五代时期 626
附录 629
古代文献 629
研究文献 636
后记 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