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山西省自然及植被概况第一章 山西省自然概况 1
第一节 自然地貌 1
一、山地 2
二、台地 4
三、丘陵 4
四、盆地 5
第二节 气候因子 7
一、温度 7
二、无霜期 10
三、降水 10
四、光照 13
五、蒸发量 14
六、风向与风速及沙尘天气 16
第三节 土壤 18
一、土壤的水平分布 18
二、土壤的垂直分布 19
三、山西的隐性土壤 20
四、山西省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20
第二章 山西省植被及森林分布 23
第一节 山西省植被变迁 23
第二节 山西省植被分布 28
一、山西植物区系特点 28
二、山西省植物群落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30
三、山西省植物群落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34
第三节 山西省森林类型及其分布 37
一、山西省森林资源现状 37
二、山西省主要森林类型 53
第三章 山西省森林立地区划 58
第一节 山西省森林立地区划性质及原则 58
一、区划性质 58
二、区划原则 58
三、区划体系 59
四、区划方法 59
五、区划结果 60
第二节 分区概述 61
一、北部防风固沙林区 61
二、西部黄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区 62
三、吕梁山土石山水源涵养林区 64
四、中南部盆地农田防护林区 64
五、东部土石山区水源涵养林区 65
第二篇 苗木培育技术第四章 裸根苗培育技术 68
第一节 圃址选择 68
第二节 建圃技术 69
一、整地技术 70
二、施肥技术 71
第三节 播种裸根苗培育技术 74
一、种子检验、贮藏 74
二、种子催芽与萌芽 75
三、播种前整地及土壤消毒 76
四、播种方法与播种量 77
五、播种苗管理技术 79
第四节 移植裸根苗培育技术 81
第五节 营养繁殖苗培育技术 82
一、硬枝扦插技术 82
二、嫩枝扦插技术 83
第六节 裸根苗活力保护技术 84
一、苗木生理 84
二、起苗作业对苗木质量的影响 86
三、分级作业对苗木活力的影响 88
四、裸根苗木包装、贮运与保护 89
五、苗木在造林作业过程中的保护 91
六、出圃与造林计划的衔接 93
第五章 容器苗的培育技术 95
第一节 容器苗的特点与培育基础 95
一、容器苗的特点 95
二、容器苗造林成本分析 96
三、育苗容器种类 96
第二节 播种容器苗育苗 97
一、圃地选择 97
二、塑膜容器类型与容器苗生长特点 97
三、营养土 100
四、营养土的填装及容器摆放 115
五、种子处理与播种 117
六、容器苗的铜化物化学修根 123
七、容器苗的田间管理 129
八、苗木出圃 136
第三节 移植容器苗育苗 137
一、普通移植容器苗 138
二、大移植容器苗 140
第四节 扦插容器苗育苗 141
一、硬枝扦插容器育苗 141
二、嫩枝扦插容器育苗 143
第六章 组织培养育苗技术 146
第一节 组培育苗概述 146
一、培养基 146
二、植物材料 148
第二节 针叶树组培育苗的现状与趋势 149
一、外植体 149
二、培养基成分 150
三、其他因素 151
四、芽的诱导及增殖培养 151
五、生根培养和移栽驯化 151
六、问题与展望 152
第七章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培育 154
一、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154
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 156
三、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 157
四、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 160
五、华山松Pinus armandi Franch 162
六、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ex Endl 163
七、杜松Juniperus rigide Sieb.et.Zucc 163
八、圆柏Sabina chinensis(L.)Ant 164
九、白杄Picea meyeri Rehd.et Wils.、青杄Picea wilsonii Mast 166
十、雪松Cedrus deodara(Roxb.)G.Don 166
十一、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 167
十二、泡桐Paulownia spp 168
十三、楸树Catalpa bungei C.A.Mey 169
十四、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 169
十五、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170
十六、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 171
十七、白刺Nitria spp 172
十八、四翅滨藜Acriplex canescens(Pursh)Butt 173
十九、柿树Diospyros kaki Linn.f 174
二十、银杏Ginkgo biloba Linn 175
二十一、山杏Prunus armeniaca.var.ansu Maxim 175
二十二、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 176
二十三、酸枣Zizyphus spinosa Hu 177
二十四、阿月浑子Pistacia vera L 178
第三篇 森林植被重建技术第八章 树种选择 179
第一节 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179
第二节 抗逆性树种选择 180
一、阳性树种 180
二、阴性树种 180
三、耐荫树种 180
四、防风固沙树种 180
五、耐水淹树种 180
六、耐干旱瘠薄树种 181
七、耐盐碱树种 181
八、抗污染树种 182
第二节 不同立地类型区的树种选择 183
第三节 山西省常见造林绿化树种 183
第九章 人工植被重建技术 187
第一节 造林规划设计 187
一、野外调查 187
二、内业设计 187
三、造林地立地条件 189
第二节 整地技术 190
一、造林整地的作用 190
二、造林地的清理 191
三、整地时间 191
四、整地深度 192
五、整地方法 192
第三节 混交林营造技术 196
一、混交比例 196
二、混交树种的选配 197
三、树种的混交类型 197
四、混交林的营造方法 198
第五节 造林密度 198
第六节 人工造林方法 200
一、人工播种造林 200
二、植苗造林 200
三、飞播造林 201
第七节 幼林地抚育管理 204
一、中耕除草 204
二、幼树修枝 204
三、平茬复壮 204
四、幼林补植 205
五、病虫害防治 205
六、幼林保护 205
第八节 造林技术档案 206
第九节 山西省生态防护林常见造林模式 206
第四篇 森林植被恢复与经营技术第十章 森林植被恢复技术 207
第一节 低质低效林的概念 207
第二节 低质低效林标准的制定 207
一、制定低质低效林判定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207
二、制定低质低效林标准的原则 208
三、关于低质低效林标准的依据 208
四、低质低效林标准的制定 210
第三节 低质低效林的形成 214
一、低质低效林形成的原因 214
二、几种质效类型林分的形成及特点 214
第四节 山西省低质低效林类型划分及其改造技术 214
一、类型划分 214
二、低质低效林类型与比例调查 215
三、经营恢复技术 215
第五节 封山育林方法 222
第六节 人工林天然化 224
一、人工林天然化的理论基础及可行性分析 225
二、太行山具有森林群落生境类型的森林群落类型 225
三、人工林天然化的实现途径 225
第七节 人工天然松栎混交林的形成 226
一、人工天然松栎混交林的形成 226
二、人工配置松栎混交林的恢复技术 229
第十一章 森林经营技术 231
第一节 森林抚育采伐 231
一、抚育采伐的概念与任务 231
二、抚育采伐的种类与方法 232
三、抚育采伐的技术指标及其确定 235
四、采伐木的选择 238
五、生态公益林的抚育 239
六、风景林的抚育 240
七、采种母树林的抚育 240
八、整枝技术 241
第二节 华北落叶松林抚育密度控制表 242
一、编制方法 243
二、最密林分的分析及过高密度带的测定 243
三、适宜密度中心的确定 245
第三节 森林主伐与森林更新 246
一、森林主伐 246
二、森林更新 248
第五篇 现代森林经营理论第十二章 现代森林经营理念 251
第一节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251
一、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提出及概念 251
二、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与传统森林经营的区别 252
三、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实质 253
四、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实践 254
五、一些国家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实践 254
第二节 森林可持续经营 255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 255
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和特征 256
三、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描述 260
第三节 近自然森林经营 264
一、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基本原理 264
二、近自然林业经营存在的局限性 268
三、目前我国开展的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 269
第四节 森林分类经营和生态补偿 271
一、森林分类经营的概念 271
二、森林分类区划 272
三、森林分类管理 279
四、森林生态补偿 280
第五节 森林认证 282
一、森林认证的起源 282
二、森林认证体系的内涵 283
三、森林认证体系的构成 283
四、世界范围内已有的森林认证体系 284
五、FSC认证体系的原则和标准 284
六、中国森林认证的展望 289
附件 山西省生态防护林常见造林模式模式1 侧柏+刺槐混交林模式 291
模式2 侧柏+柠条(沙棘)水土保持林模式 292
模式3 油松(侧柏)+山桃(杏)混交模式 294
模式4 油松+辽东栎(蒙古栎、白桦)水源涵养林混交模式 295
模式5 油松+元宝槭混交林模式 297
模式6 油松+天然灌木混交模式 298
模式7 油松+沙棘混交林 300
模式8 华北落叶松+云杉水源涵养林模式 301
模式9 华北落叶松+沙棘防风固沙林模式 302
模式10 樟子松+沙棘防风固沙林模式 303
模式11 樟子松+山杏(山桃)生态经济林模式 305
模式12 华山松+油松混交林模式 306
模式13 华山松+辽东栎混交林模式 307
模式14 杜松+椴树水源涵养混交林模式 309
模式15 杜松+油松防风固沙混交林模式 310
模式16 杜松+黄刺玫水土保持林模式 311
模式17 刺槐+四翅滨藜混交模式 313
模式18 刺槐+紫花苜蓿复合经营模式 315
模式19 白皮松+黄栌混交林营造模式 316
模式20 杜仲混农复合经营模式 318
模式21 桑树+牧草复合经营模式 319
模式22 文冠果+牧草复合经营模式 321
模式23 黄连木营造模式 322
模式24 连翘林营造模式 324
模式25 荆条林营造模式 325
模式26 野皂荚营造模式 327
模式27 辽东栎+云杉水源涵养林模式 328
模式28 柽柳+紫穗槐生态灌木林模式 329
模式29 柠条+山杏混交模式 331
模式30 沙棘+草(灌木)混交林造林模型 332
参考文献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