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上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化过程第一章 西学东渐之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5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介绍和引进 54
第二节 留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初研究 56
第三节 晚清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关于社会革命的论争 63
第二章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研究 76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 7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传播 84
一、李大钊论唯物史观 86
二、陈独秀论唯物史观 96
三、李达论唯物史观 97
四、蔡和森论唯物史观 100
五、杨匏庵论唯物史观 101
六、胡汉民论唯物史观 103
第三节 五四时期三次有较大影响的思想论争 111
一、“问题与主义”的论争 111
二、社会主义问题的论争 119
三、无政府主义问题的论争 131
第四节 五四时期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倾向及其转变过程 141
第三章 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运用 154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研究 154
一、《史学要论》中的唯物史观 156
二、瞿秋白对辩证唯物论的介绍 160
三、李达论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 169
第二节 对唯心主义思潮的批判 176
第三节 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 185
第四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 190
第一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90
一、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斗争时期的实践 19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译介和研究 192
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倡导的哲学大众化运动 194
四、30年代中国哲学界的动态和问题论争 202
第二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210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系统化的过程 218
一、《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思想 218
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的军事哲学思想 221
三、《实践论》和《矛盾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理论体系 227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深化和展开 24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口号的提出 247
第二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化 250
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延安整风 250
二、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52
三、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与党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25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传播和多方面的中国化 257
一、刘少奇论党的建设 25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队伍的初步形成 263
中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曲折中的发展 271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阐发 27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27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与普及 272
二、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284
三、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287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 293
第二节 若干哲学问题的论争 299
一、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问题的论辩 299
二、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问题的论辩 303
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的论辩 307
第七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311
第一节 捍卫十月革命道路,正确评价斯大林 311
一、对十月革命道路的捍卫 312
二、对斯大林主观主义的批评 31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319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论十大关系》 320
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23
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与“双百方针”的提出 32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与“哲学的解放” 330
第四节 若干哲学问题的论争 334
一、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 334
二、“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 338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问题 342
四、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346
五、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 350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360
第一节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提出 360
第二节 林彪、“四人帮”集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 364
一、“造神”运动与“天才论” 364
二、“有权就有一切”与“斗争的哲学” 366
三、“倒过来的哲学”与“上层建筑决定论” 368
第三节 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抗争 370
下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新时代的理论与实践 381
第九章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81
第一节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思想解放 381
一、否定“两个凡是” 381
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和意义 383
第二节 从实践标准到“三个有利于”标准 386
一、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 386
二、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389
第十章 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393
第一节 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393
第二节 异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397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创新 401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 402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405
三、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思想 410
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413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和理论体系 41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41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 418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42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 423
一、以主客体关系为核心的体系 424
二、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426
三、建构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428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理论内容 431
第一节 实践唯物主义 431
一、实践唯物主义的提出 431
二、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434
三、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437
第二节 实践哲学和生存论哲学 446
一、实践哲学 446
二、生存论哲学 451
第十四章 本体论和辩证法 453
第一节 本体论问题的研究和争论 45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之有无 45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何种本体论的哲学 456
第二节 对辩证法的研究和争论 459
一、对辩证法性质的探讨 459
二、对辩证法理论的丰富 461
第十五章 认识论和价值哲学 464
第一节 主体性问题 464
一、主体性的含义 464
二、主体性原则能否成立 467
第二节 非理性问题 469
一、非理性因素和非理性主义 469
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70
第三节 真理问题 472
一、对符合论真理观的质疑 472
二、辩驳对真理符合论的非难 474
第四节 价值理论的引入和研究 475
一、中国价值理论研究的进程 475
二、关于几种价值定义的评析 477
三、价值理论研究的深化 479
第十六章 文化和人学研究 481
第一节 文化的哲学反思 481
一、文化及其本质 48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文化 48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85
第二节 人学问题的哲学研究 487
一、人学研究的对象 487
二、人的全面发展 488
主要参考书目 493
后记 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