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死缓”研究现状 1
二、本书使用的素材说明 4
第一章 死刑功能——死亡之张扬 7
第一节 死刑的功能——刑罚视角 7
一、剥夺与威慑功能 7
二、死刑的进化 11
第二节 死刑的功能——生命视角 13
一、死刑的生理基础——剥夺生命 13
二、死亡的本质——生命的结束 13
三、死刑的心理基础——死亡恐惧 16
四、生命的智慧——超越恐惧 17
第三节 死刑的追求——死亡之张扬 21
第四节 死亡与死刑辩证 26
一、生物性死亡的感知 26
二、精神生命的永存 27
三、死亡认知的渐进 28
四、生命的珍视与舍弃 30
第二章 死刑废除 32
第一节 废除死刑的思想启蒙和发展 32
第二节 世界各国废除死刑的实践 35
第三节 废除死刑的国际势力 37
第四节 死刑存废之争 38
第五节 中国死刑废除之路 40
一、新中国的死刑政策 40
二、废除死刑——中国死刑发展的终极目标 44
三、限制死刑——中国死刑的现实主题 47
四、限制死刑的理论设想 49
五、正确看待死刑废除与限制的关系 54
第三章 死缓的渊源 56
第一节 死缓起源之纷争 56
一、死缓起源的学说 56
二、死缓起源之含义限定 58
第二节 死缓的思想渊源 60
一、“慎刑”思想的演变 60
二、“慎刑”思想的体现 62
第三节 死缓的制度渊源 65
一、明清时期的“斩监候”和“绞监候” 66
二、“斩监候”和“绞监候”与现行死缓的异同 68
第四节 新中国死缓制度起源探疑 71
一、通说观点 71
二、问题发现及分析 71
第四章 新中国死缓制度演变 75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死缓制度的萌芽 75
一、新中国成立前革命政权普遍规定死刑 75
二、死缓在个别地区有适用 7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死缓政策的推行和制度完善 77
一、1979年刑法典公布前的死缓发展 77
二、1979年刑法典公布后的死缓制度 79
三、1997年刑法关于死缓的规定 82
第五章 死缓适用——1951年 86
第一节 适用背景 86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局势严峻 86
二、镇压反革命任务艰巨 87
三、重点纠正右倾偏向 88
四、强调“少杀慎杀”,提出死缓政策 89
第二节 适用基本情况 90
一、由政策到法律规定的发展 90
二、死缓制度推行初期的问题及纠正 92
第三节 死缓政策的历史评价 94
一、死缓政策的确立,端正了镇反思想 95
二、死缓政策的推行,促动了实践普遍应用 95
三、确立了适用死缓的基本理由,奠定了死缓法律制度的基础 96
四、发展了死刑的理论和实践 96
第六章 死缓适用——地区性实证分析 97
第一节 死缓适用的基本状况 97
一、死缓适用的基本趋势 97
二、死缓适用类型的基本情况 101
三、适用死缓的原因 107
第二节 死缓与死刑立即执行比较分析 109
一、死缓政策的构想与现实 110
二、死缓判决数量与死刑立即执行判决数量的关系 111
三、死缓判决适用的比例关系 114
第七章 死缓的功能 117
第一节 死缓制度与刑罚制度、死刑制度的关系 117
一、死缓制度是动态刑罚制度的组成部分 117
二、死缓制度是死刑制度的组成部分 119
第二节 死缓功能的理论构建 119
一、刑罚功能的系统理论是死缓功能的理论基础 119
二、死缓的功能是死刑功能的派生 121
三、死缓的功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122
四、从刑罚功能视角看死缓的功能 123
五、从动态法律制度看死缓功能 125
第八章 死缓制度检讨 129
第一节 关于死缓的存废 129
一、早期死缓存废之争 129
二、近期死缓废除论 130
三、死缓保留论 132
四、保留并扩大死缓的适用 133
第二节 死缓的地位 134
第三节 死缓的适用条件 136
一、应当判处死刑 136
二、不是必须立即执行 137
三、死缓的目的性理解适用 139
第四节 关于死缓适用的异化 141
第五节 关于死缓改判的标准 144
第九章 死缓的时代价值 147
第一节 适用死缓就是适用死刑——概念的逻辑推论 147
第二节 适用死缓可以少杀人——客观的实质效果 148
第三节 死缓制度的新价值 150
一、死缓制度具有理论拓展的价值 150
二、死缓制度具有限制死刑立即执行和引导死刑观念转变的价值 152
第十章 死缓制度改造 155
第一节 将死缓作为所有死刑执行的必经程序 155
一、死缓选择性适用的弊端 156
二、死缓作为死刑执行必经程序的优势 158
三、处决罪犯可能性的保留 162
四、死缓方案的实施路径 163
第二节 调整死缓考验期 165
第三节 进一步严格规定死缓变更为死刑立即执行的条件 166
第四节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167
结论 170
参考文献 173
附录 179
附表 有关死缓的通知、答复、批复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