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 1
第一节 时代背景:当代道德认同的危机 1
一、认同的两个向度 2
二、自我认同与深层危机 3
三、社会认同与表层危机 6
第二节 理论背景:道德同一性的人性论思考 8
一、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思考 9
二、道德心理中的知行观与因素论 14
三、人的本体属性:人性的占有 21
四、道德同一性的人性观 24
第三节 国内外道德同一性的研究现状 27
一、道德同一性的思想来源 27
二、国外的主要研究成果 29
三、国内的研究现状 34
第四节 国外关于社区服务与道德同一性发展的研究 36
一、社区服务及其与道德同一性领域的关系 37
二、社区服务的路径 39
三、社区服务对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影响 47
第五节 道德同一性的相关研究与质疑 54
一、哈特的道德同一性思想 54
二、尤尼斯等人的研究 60
三、道德同一性的研究存疑 63
第二章 道德同一性的理论回溯与展望 68
第一节 道德同一性思想的理论探源 68
一、哲学语境中的道德同一性探索 68
二、伦理学语境中的道德同一性探索 72
三、社会学语境中的道德同一性探索 74
第二节 道德自我研究的回顾 77
一、西方的道德自我研究 77
二、国内的道德自我研究 80
三、道德自我的相关理论 82
四、有关道德信仰、良心的发展研究 88
第三节 道德同一性:当代道德动机的视角 90
一、传统道德动机观的理论与实证思考 90
二、道德同一性:当代道德动机的整合观 96
三、简要启示 98
第三章 道德同一性的概念、结构与成分 100
第一节 同一性的考察与道德同一性 100
一、“同一性”的考察 100
二、“认同”的考察 103
三、“道德自我”的考察 110
四、道德同一性的含义 112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释义与界定 117
一、自我同一性与道德同一性 117
二、社会同一性与道德同一性 118
三、良心与道德同一性 120
第三节 道德同一性的结构 120
一、自我同一性 120
二、道德责任判断 121
三、自我一致性 122
第四节 道德同一性的表现成分 123
一、道德同一性的两个维度 123
二、道德同一性的表现形式 124
第四章 道德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134
第一节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134
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134
二、自我同一性形成中的危机 140
第二节 道德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143
一、来自文化心理学的思考 144
二、来自传统道德自我发展理论的思考 149
三、布拉西的道德同一性 154
四、道德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158
第五章 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67
第一节 影响道德同一性形成的模型 168
一、影响道德自我发展的传统因素观 168
二、哈特的道德同一性形成模型 170
三、哈特模型的启发 172
第二节 内环境的影响 172
一、自我同一性的影响 172
二、人格与自尊的影响 175
三、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178
第三节 外环境的影响 178
一、社会机构与背景 178
二、道德同一性的重要过渡客体 182
三、道德机会的影响 190
第六章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实证研究 193
第一节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问卷修订 193
一、关于道德同一性的操作性定义 193
二、对象与方法 194
三、结果分析 197
四、小结 201
第二节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202
一、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趋势 203
二、道德同一性的性别差异与年级差异 203
三、父母文化与父母职业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205
四、结论 210
第三节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12
一、家庭教养方式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213
二、自尊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225
三、自我和谐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231
四、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237
五、研究结论 242
第四节 道德同一性的实证研究 247
一、基于青少年献血者的榜样研究 247
二、基于青少年道德特质认同的分析 252
三、青少年道德多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调查分析 260
第七章 道德同一性的建构与培育 286
第一节 道德同一性的建构 286
一、传统道德教育及其路径的选择 286
二、建构主义的观点 289
三、道德同一性的个体建构观 292
四、道德同一性的社会建构观 298
第二节 “社会服务学习”:道德同一性的行动研究 304
一、“社会服务学习”的理论渊源与含义 305
二、“社会服务学习”对道德同一性建构的启示 306
第三节 道德同一性建构的德育路径选择 309
一、当前的道德信仰教育 309
二、自我同一性的辅导 311
三、提供道德上的指南针 312
四、树立道德同一性获得范型 314
结语 315
附录 323
参考文献 344
后记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