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阴阳 6
第一节 阴阳的基本概念 6
第二节 阴阳的具体运用 10
附:五行 12
第三章 整体观念 14
第一节 人体的组成 14
一、脏腑 14
二、经络 20
三、气、精、血、津液 24
第二节 人与自然 35
一、自然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36
二、自然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37
三、自然环境与治疗 38
第四章 病因与预防 41
第一节 病因 41
附:疫疠 48
第二节 预防 53
第五章 诊法与辨证纲要 60
第一节 诊法 60
一、望诊 60
附:面诊蛔虫症 64
附:小儿指纹诊法 64
二、闻诊 71
三、问诊 73
四、切诊 78
第二节 辨证纲要 86
一、八纲辨证 86
二、卫气营血辨证 96
三、六经辨证 104
四、几种常用辨证方法的相互关系 115
第六章 脏腑证治 120
第一节 心与小肠 120
一、生理与病理 120
附:心包络 122
二、辨证论治 123
第二节 肝与胆 130
一、生理与病理 130
二、辨证论治 133
第三节 脾与胃 133
一、生理与病理 140
二、辨证论治 143
第四节 肺与大肠 151
一、生理与病理 151
二、辨证论治 153
第五节 肾与膀胱 161
一、生理与病理 161
附:命门 163
附:三焦 164
二、辨证论治 166
第六节 脏腑合病 172
一、心脾两虚 172
二、心肾不交 173
三、肝脾不和 173
四、肝胃不和 174
五、肝胆湿热 175
六、肝火犯肺 175
七、肺脾两虚 176
八、脾肾阳虚 176
九、肺肾阴虚 177
十、肝肾阴虚 178
第七章 治疗法则 179
第一节 治疗原则 179
一、治病求本 179
二、标本缓急 180
三、因势利导 182
四、治分阶段 183
五、因人制宜 183
六、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相结合 185
第二节 常用治法 186
一、解表法 187
二、涌吐法 189
三、泻下法 190
四、和解法 192
五、表里双解法 194
六、祛风法 195
七、温里回阳法 196
八、祛暑法 198
九、祛湿法 199
十、润燥法 201
十一、清热泻火法 203
十二、理气法 205
十三、理血法 207
十四、祛痰法 209
十五、消导化积法 211
十六、驱虫法 212
十七、开窍通关法 213
十八、重镇安神法 214
十九、平息内风法 215
二十、固涩法 216
二十一、补益法 217
二十二、治痈疡法 219